青海地區分布蛇的總稱,並非特指某一種蛇。由於該地區地理原因,蛇類分布較少,且多為小型蛇類。主要有中介蝮,枕紋錦蛇和虎斑游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海蛇
- 界:動物界
- 綱:爬行綱
- 分布區域:青海地區
青海省的蛇類分布,中介蝮,高原蝮,枕紋錦蛇,虎斑游蛇,
青海省的蛇類分布
中介蝮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蝰科
中文屬名:蝮屬
中文俗名:青海俗稱“七寸蛇”
拉丁文名:Gloydius intermedius
英文名:Pallas' pit vip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trauch,1868
物種信息:有毒,也是我國6種蝮蛇中毒性最大的一種蝮蛇。全長雄性500-90mm,雌性530-70mm。
背面砂黃色,具兩行深褐色圓斑,左右圓斑往往併合,其間的砂黃色在背面形成一列窄橫紋;眼後黑眉較寬,其上緣鑲黃白色邊。上唇淺褐色主要占上唇鱗。鼻間鱗兩外側尖細而微彎向後;中段背鱗23-25行;腹鱗+尾下鱗187-229,平均207。有頰窩,
有管牙。國內分布於青海、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國外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蒙古。
在新疆棲居于海拔900~1650m低山多石縫和灌叢地方,夏秋季早上及午後在草場活動捕食,中午炎熱則隱蔽於石山洞穴或灌木叢下鼠洞中,陰涼天氣整天在外活動。9月中逐漸往背風向陽地方轉移,10月底或11月初進入冬眠。以蜥蜴或鼠為食物。卵胎生,8月產仔2~5條,初生仔蛇全長200mm左右。在甘肅棲居於620~2400m平原、丘陵、高山的麥田、路旁、石堆、墳地及村舍附近,除蜥蜴外,也見吃魚、蛙、鳥及其他蛇類。將中介腹放於草地上則騰曲不動,經反覆驅趕,行不到lm即停下攻擊,同時尾不斷顫動,吱吱作響。將蛇置於牧草茂密處爬行3m即停下攻擊人,且不再行進。在青海,主要棲居於林緣灌叢、草或亂石堆,主吃鼠類,也吃蜥蜴及鳥,垂直分布可達4000m。在青海主要分布在循化、尖札、共和、烏蘭、都蘭各縣。
高原蝮
學 名:Gloydius monticola
英 名:Pla-teau Pit Viper
科 名:蝮蛇亞科(Crotalinae)
分 布:分布於中國青海、雲南、西藏、陜西、甘肅、四川等地
中文俗名:麻蛇(青海) 曾用名“雪山蝮”
[識別特徵] 有毒,全長雄性413+61 mm,雌性459+60 mm。背面灰褐色,具紅褐色或古銅色斑紋,系由兩種顏色的鱗片組合形成,深色斑既不呈明顯的兩行圓斑,也不呈明顯的橫斑;眼後有深棕色縱紋,上下緣不鑲淺色邊。吻棱不顯;鼻間鱗略呈梯形,兩外側不尖細;背鱗中段21行為多,部分為19行,極個別可達23行;腹鱗+尾下鱗183~222,平均195。有頰窩,有管牙。生活於高山高原地區,多出沒於亂石堆處或灌叢雜草中。以鼠類、蜥蜴及蛙類為食物。9~10月產仔蛇6~7條,初生仔蛇全長
110~120 mm,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範圍自1500 m高達4320 m。
生態習性:生活於高山高原地區,多出沒於梯田邊的雜草亂石堆處、山坡、路邊、溪流旁。以囓齒類、蜥蜴及蛙類等為食物。卵胎生,繁殖期在9~10月,每次約產幼蛇6~7條,初生幼蛇全長11~12公分,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範圍自1500公尺到高達海拔4320公尺。
形態特徵:小型毒蛇,全長雄性約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頸部至尾部有米黃色或灰綠色不規則斑塊,頭背部有深色縱紋,上下緣不鑲淺色邊;腹面呈土紅色,密布黑色斑點。頸部明顯,具一對頰窩,吻棱不明顯;鼻間鱗略呈梯形,兩外側不尖細;背鱗中段21行為多,部分為19列,某些個體可達23列,具棱脊;腹鱗149~178枚,肛鱗1枚,尾下鱗29~48對。分布在青海省稱多、治多、玉樹、久治各縣。對消滅鼠害有積極作用,應考慮合理利用。
高原蝮分布範圍較狹窄,且在高寒地區,食物來源較少,繁殖力較低,種群數量不如其他蝮蛇多。
備 註:中國趙爾密教授1997年曾經在《橫斷山區兩棲爬行動物》一書中指出:橫斷山北段中段及其周延高山則成為亞洲蝮蛇的另一個分化中心,雪山蝮、秦嶺蝮、六盤山蝮或還有其它類型,都是高原蝮這一祖型處於分化過程正在形成中的亞種或種。
藥 用:
【藥 名】:高原蝮
【來 源】:為蝰科動物高原蝮的乾燥全體。
【功 效】:祛風止痛、解毒消腫、補虛下乳。
【主 治】:治風濕痹痛、關節炎、筋胃疼痛、麻風病、瘡癤腫毒、瘰癧結核、氣血虛弱、頭暈氣短、心悸乏力、自汗盜汗、產婦乳汁不足、淋巴結結核等症。
【性味歸經】:辛、甘,平。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2克。
枕紋錦蛇
拉丁名:Elaphe Dione
別名:白條錦蛇,黃長蟲
無毒,為我國北方最常見到的一種無毒蛇,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各種環境中,在田野、草原、森林至半荒漠地區都有其活動蹤跡。體圓長,頭較長而略寬扁,頸明顯,全長520~1004毫米體背有3條淺色縱紋,其上排列著鋸齒狀窄橫斑.腹面黃白色或灰色,綴有許多黑斑點.(易與紅點錦蛇相混)食鼠,蛙,鳥,鳥卵,蜥蜴等。為卵生,於7月至8月間產卵於深穴或石縫內,每次產卵10(6-15)個左右,卵殼柔韌,污白色,卵每項約28-45*15-25毫米。垂直分布可達海拔3500米。在青海分布於西寧、大通、湟中、門源、平安、樂都、化隆、循化、同仁、貴德、貴南等縣市。
枕紋錦蛇已入藏藥,有滋補、明目、催產、下胎衣的功效。可治療骨質增生、肺炎、胸部熱痛等症。能捕食老鼠,對防治鼠害有一定作用,有益於農牧業生產。
虎斑游蛇
虎斑游蛇(虎斑頸槽蛇)Rho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游蛇科,有毒,竿蛇屬。俗稱野雞脖子、竹竿青等。
體全長近1000mm,體重一般為200~400克。體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體前段兩側有粗大的黑色與桔紅色斑塊相間排列,枕部兩側有一對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虎斑游蛇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微毒後毒牙的達氏腺毒蛇,由於該蛇色彩鮮艷,受驚擾或被激怒時能昂首舉頸,項部膨扁;身體呈“S”形彎曲,形狀與動作像眼鏡蛇,故常被誤認為是劇毒蛇。該蛇雖然在國內沒有致死病例,但在日本有報導稱已有多起虎斑頸槽蛇咬人致死的案例。虎斑游蛇及其他游蛇科毒蛇,均為毒牙無溝、無管,呈利刀狀,著生在口角內側上頷的後端,毒牙短,而且毒腺不發達,分泌量少,咬人時很難用毒牙咬到人體,除非被咬物深深納入蛇口內,否則難以觸及利牙。因此,通常不易造成中毒現象。
虎斑游蛇為卵生,每年6~7月間產卵,每次10枚以上 ,也有多者可達47枚。孵化期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體長15~17厘米。
分布: 廣泛分布全國各地,青海、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均有分布。
生境: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魚為食,也吃昆蟲、鳥類、鼠類。
藥用價值:中醫入藥,具有解毒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主治骨結核、骨質增生和風濕等症。據有關報導,該蛇對治療胃癌、食道癌和乳腺癌等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