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
- 施行時間:2009年9月1日
通過信息,條例全文,條例(草案)的說明,審議結果報告,修改情況的匯報,相關報導,
通過信息
(2009年7月31日青海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
條例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第三條 宗教活動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的實施,以及從事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
第四條 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並接受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管理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指導下,協調做好本轄區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村(居、牧)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宗教事務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服務工作。
第二章 宗教團體
第六條 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協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等宗教組織。
第七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成立宗教團體,應當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經相應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向同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並由審查同意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宗教團體變更登記內容或者註銷應當到原審查、登記機關辦理相關手續。
第八條 宗教團體應當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和法制教育,配合宗教事務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
第九條 宗教團體或者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舉辦本宗教團體或者本宗教活動場所以外人員參加的宗教培訓班,應當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第十條 舉辦宗教培訓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培訓目標;
(二)有合理的培訓期限、周期和課程設定計畫;
(三)有具備一定宗教學識的授課人員;
(四)有必要的開班經費。
宗教培訓班培訓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培訓人數不得超過培訓場所的容納規模。
第十一條 宗教團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舉辦宗教學術會議,應當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申辦國際宗教學術會議的,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第十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朝覲活動。
省伊斯蘭教協會按照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的要求和有關規定,負責本省穆斯林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
第三章 宗教活動場所
第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以下稱寺觀教堂)以及信教公民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其他固定處所。
第十四條 籌備設立寺觀教堂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宗教團體向擬設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對擬同意的,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籌備設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宗教團體向擬設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申請獲得批准後,方可辦理籌建事項。
第十五條 經批准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完工後,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辦理登記手續,領取《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第十六條 未經批准和登記,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
第十七條 宗教活動場所內新建、改建房屋、構築物或者擴建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的,應當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擴建寺觀教堂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新建、改建、擴建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在宗教活動場所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的,應當事先徵得該場所管理組織和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
前兩款規定中涉及其他行政管理事項的,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應當報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新建、改建或者擴建宗教活動場所,應當遵守有關城鄉規劃、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規定,建設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督檢查。
第十八條 宗教團體依據本宗教的教義、教規,指導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宗教活動。
宗教團體與宗教活動場所之間、各宗教活動場所之間、同一宗教的各宗教團體之間無隸屬關係。
第十九條 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應當在有關宗教團體的指導下,由該場所的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民主協商推選產生,並報該場所的登記管理機關備案。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的成員應當愛國愛教、遵紀守法、辦事公道、具備一定宗教學識和管理能力。
第二十條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教育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與宗教和睦;
(二)建立健全各項內部管理制度;
(三)安排處理宗教活動和日常事務;
(四)民主管理財務,執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建立健全賬目,定期公布收支情況;
(五)保護本場所的財產和文物古蹟不受損害;
(六)維護本場所的正常秩序。
第二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定期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反映本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執行場所管理制度和開展宗教活動的情況。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發現可能危害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公共安全情況的,應當立即報告所在地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並協助有關部門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十二條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遵守國家戶籍管理的規定,在所在地公安機關辦理宗教活動場所常住人員的戶口登記手續。需要在宗教活動場所暫住的人員,應當經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同意,持本人身份證件在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公安機關辦理暫住手續後,方可居住。
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建立宗教活動場所常住人員和暫住人員登記造冊制度,定期將登記冊報送所在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和公安機關。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依法對宗教活動場所進行監督檢查。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接受檢查,如實提供有關材料。
第二十四條 公開發行宗教出版物,應當按照國家出版管理的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宗教團體和經依法登記的寺觀教堂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應當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持批准檔案到省人民政府文化新聞出版部門辦理準印手續後,方可印製,並在批准的範圍內傳送。
未經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印製、散發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宣傳品。
第二十五條 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作為宗教教職人員;因特殊情況確需接收的,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
第四章 宗教教職人員
第二十六條 宗教教職人員應當由宗教團體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職人員認定辦法認定,在認定後二十日內,報相應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後,方可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第二十七條 藏傳佛教活佛的傳承繼位,在佛教團體指導下,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製辦理,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審批和備案手續。
未經相應人民政府或者宗教事務部門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擅自開展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的有關活動。
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不受境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干涉和支配。
第二十八條 經認定和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由認定的宗教團體頒發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統一印製的宗教教職人員證書。
宗教團體應當加強宗教教職人員證書的管理工作,解除或者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由原認定的宗教團體收回證書,併到備案部門辦理註銷手續。
宗教教職人員證書由原認定該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宗教團體每三年審核一次,未經審核證書無效。
未經認定、備案或者已被解除、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未持宗教教職人員證或者證書到期未經審核的,不得以宗教教職人員名義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第二十九條 宗教活動場所的主要教職,包括佛教寺院的活佛、住持,道教宮觀的住持,伊斯蘭教清真寺主持教務活動的阿訇、伊瑪目,天主教教堂的主任司鐸,基督教教堂的主任牧師、專職長老。
在宗教活動場所擬擔任或者離任主要教職的宗教教職人員,應當經該場所所在地本宗教團體同意後十日內,由該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三十條 宗教教職人員跨州(市、地)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宗教教職人員跨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三十一條 在本省範圍內,宗教教職人員需跨區域主持宗教活動或者進修學經的,應當經所在地和前往地雙方本宗教團體同意後,報雙方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三十二條 本省宗教教職人員需要到省外或者省外宗教教職人員需要到本省主持宗教活動或者進修學經的,應當經本宗教省宗教團體同意,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三十三條 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舉行宗教儀式、從事宗教典籍整理、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等活動,受法律保護。
第五章 宗教活動
第三十四條 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應當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按照本宗教的教義教規舉行;確需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在指定的地點範圍內舉行。
第三十五條 進入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員,應當遵守宗教活動場所的有關規定,尊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宗教信仰習慣,不得干擾正常的宗教活動,不得進行不同信仰或者不同教派之間的爭論和宣傳。
第三十六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接受境外宗教組織或者個人的宗教津貼和傳教經費,不得為境外宗教組織或者個人進行非法宗教活動提供便利條件,不得參與境外宗教組織的活動和接受委託、指令。
第三十七條 跨州(市、地)、縣(市、區)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宗教活動,應當由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在擬舉行宗教活動的三十日前,分別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經批准的宗教活動應當按照批准通知書載明的要求依宗教儀軌進行,不得違反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宗教活動舉辦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實施必要管理,制定應急措施,並在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的協助下做好相關工作,保證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第三十八條 宗教團體、寺觀教堂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舉辦第三十七條規定的宗教活動,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宗教教義教規和宗教習慣;
(二)確有舉辦的需要和能力;
(三)制定的活動方案具體可行,能保證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四)應當具備的其他條件。
第六章 宗教財產
第三十九條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或者個人自願的布施、乜貼、奉獻和其他方式的捐贈,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
接受的捐贈款物由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自主支配和使用,並接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監督。
第四十條 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房屋、構築物所在地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將意見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經各方協商同意拆遷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的房屋、構築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據有關規定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 宗教活動場所用於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築物及其附屬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用房不得轉讓、抵押或者作為實物投資。
第四十二條 屬於文物保護單位和位於風景名勝區的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護文物和環境,並接受有關部門的指導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協調、處理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文物、旅遊等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
第四十三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饋贈、轉讓或者侵占宗教活動場所收藏、使用的文物。確需在該宗教活動場所以外使用宗教活動場所文物的,應當按照文物級別,報相應人民政府文物保護部門和宗教事務部門批准。
第四十四條 位於風景名勝區的宗教活動場所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應當接受景區(點)管理機構的管理,其收入從旅遊景區(點)門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有關部門在制定或者調整與宗教活動場所有關的景區(點)門票價格時,應當聽取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有關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以及有關方面的意見,維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
信教公民進入旅遊景區(點)內本宗教活動場所參與集體宗教活動或者過宗教生活的,應當免收門票。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等活動,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宗教活動過程中發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情況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第四十六條 強迫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干擾宗教活動場所正常秩序,妨礙宗教團體、宗教教職人員從事正常教務活動的,由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七條 未經批准和登記,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四十八條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批准舉辦宗教培訓班或者宗教學術會議的;
(二)違反規定接受和使用境內外捐贈的;
(三)未經批准在本省境內跨區域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宗教活動的。
第四十九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責令停止活動;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認定或者已被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人員主持宗教活動的;
(二)印製、散發和經銷非法宗教出版物和其他非法宗教宣傳品的;
(三)未經批准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商業服務活動或者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的;
(四)侵占、挪用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財產的。
第五十條 宗教教職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並可建議有關宗教團體取消其宗教教職人員身份:
(一)在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集體宗教活動的;
(二)未經相應宗教團體和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跨區域主持宗教活動的。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五十二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侵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或者信教公民合法權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五十三條 本條例套用中的具體問題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負責解釋。
第五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1992年8月28日青海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通過的《青海省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規定》和《青海省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條例(草案)的說明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託,現對《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教民眾比例高的省份,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都有傳播。全省信教公民約有222.32萬人,占到總人口551.6萬人的40.3%,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目前全省依法登記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共有2130座,認定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29614人。其中,漢傳佛教寺院24座,宗教教職人員29名;藏傳佛教寺院694座,宗教教職人員27323名;伊斯蘭教清真寺1382座,宗教教職人員2168名;基督教堂9座,宗教教職人員13名;天主教堂4座,宗教教職人員4名;道教宮觀17座,宗教教職人員77名。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的增多,近年來,宗教領域和宗教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相互攀比,擅自新建、改建、擴建宗教活動場所,擴大宗教活動規模。二是擅自開放宗教活動場所、私設聚會點、舉辦經文班。三是宗教活動場所制度不健全、不落實,推選出的管理組織工作職責不明確、管理不力。四是同一宗教教派之間爭奪權利和經濟利益,引發的糾紛不斷。五是部分宗教活動場所違規管理或占用宗教財產,接受境外捐贈不報批。六是宗教活動場所寺務和財務不公開、不透明,引發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不滿。七是宗教教職人員、宗教活動場所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干預或妨礙司法、婚姻、教育、計畫生育制度的事件時有發生。八是宗教團體對教職人員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少數教職人員游離於政府、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之外。
1992年青海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青海省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規定》和《青海省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規定》兩部地方性法規,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兩部地方性法規制定較早,一些內容與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以下簡稱國務院條例)不一致,不能適應當前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工作的需要。因此,為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條例,增強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是十分必要的。
二、起草過程
省宗教事務局根據《省人大常委會2007年立法計畫》和《省人民政府2007年立法工作計畫》起草了《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送審稿)》。法制辦承辦後,兩次書面徵求了省人大法制委、民僑外委、省公安廳、文化廳、建設廳、新聞出版局等有關部門和西寧市、各自治州、自治縣人民政府、海東行署、以及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部分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意見。2007年4月召開了由省政府有關部門和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代表、州(地、市)縣宗教事務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論證會。法制辦和省宗教事務局根據反饋意見和建議,對送審稿進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在報送省政府領導審示時,得到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省政府常務副省長和分管副省長先後分別五次主持召開了由省內民族理論學者、法學專家、行政管理部門代表、宗教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2008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根據省政府分管領導的指示,將修改後的稿件分別呈送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在職領導徵求意見和建議。以上領導意見反饋後,法制辦和宗教事務局按照省政府分管領導要求逐條研究修改和補充完善。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反覆修改,充分研究論證,形成目前的《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已經2008年8月8日省人民政府第1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三、幾個主要問題的說明
(一)關於宗教事務的管理範圍。依法保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保護正常的宗教教職人員教務活動和信教公民的宗教活動,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抵制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是各級人民政府在宗教事務管理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原則。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個人也不得利用宗教從事破壞社會秩序,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將宗教事務納入依法管理的範圍,不僅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求,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保障。為此草案第五條依據國務院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同時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範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以及村(居、牧)民委員會應當協調或協助做好宗教事務管理服務工作。
(二)關於宗教活動場所。草案根據國務院條例和各宗教集體宗教活動習慣,結合以往宗教管理工作實際,明確規定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以下簡稱寺觀教堂),以及信教公民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固定處所(笫十三條)。規定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按照本宗教的教義教規舉行;確需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必須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指定的地點範圍內舉行(第三十三條)。此外,為加強宗教場所的管理,維護宗教場所的秩序,保證宗教活動有序開展,草案根據國務院條例關於宗教活動場所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對宗教活動場所推選產生管理組織成員的方法以及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並列舉了管理組織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第十八條、第十九條)。
(三)關於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管理。為體現國家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國務院條例規定宗教團體和寺觀教堂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但目前擅自編印、傳送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問題非常突出,不具備編印資格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教職人員擅自編印、傳送涉及宗教內容的成冊、折頁或者散頁等印刷品。為進一步規範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編印管理工作,草案根據國務院《印刷業管理條例》和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只有宗教團體和經依法登記的寺觀教堂才能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而且必須得到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並持批准檔案到省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辦理《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準印證》後方可印刷,並在批准的範圍內傳送(第二十三條)。
(四)關於宗教教職人員。宗教教職人員管理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內容,國務院條例公布後,國家宗教事務局制定了《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等行政規章,對宗教教職人員備案和主要教職任職備案作了詳細規定。因此,草案僅對宗教教職人員實施動態管理作了相應規定(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另外,《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只規定了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擔任宗教活動場所的主要教職人員應當進行備案管理。但省內跨地區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人員的,也需要進行管理,為了增加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部門對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人員管理的透明度,草案規定跨州(地、市)、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徵得該場所所在地本宗教團體同意後,報雙方共同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二十九條)。
(五)關於宗教活動。國務院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大型宗教活動,或者在宗教活動場所外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由省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草案結合我省實際規定,跨州(地、市)、縣(市、區)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宗教活動,應當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並明確了舉行宗教活動申請的主體、程式和審批期限。同時規定,主辦宗教活動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有責任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舉辦地的相關部門在舉行宗教活動時,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實施行政管理,保證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第三十六條)。
(六)關於法律責任。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尊重和保護廣大信教公民的利益,草案對一些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活動和破壞正常宗教活動的行為(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對接受境外宗教組織或者個人的宗教津貼和傳教經費,為境外宗教組織或者個人的非法宗教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宗教教職人員在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集體宗教活動,未經批准舉辦宗教培訓班或者國際宗教學術會議,未經認定或者已被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人員主持宗教活動等違法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同時也對國家行政機關和機關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侵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或者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四十六條)。
以上說明連同草案,請一併予以審議。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託,現對《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教民眾比例高的省份,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都有傳播。全省信教公民約有222.32萬人,占到總人口551.6萬人的40.3%,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目前全省依法登記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共有2130座,認定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29614人。其中,漢傳佛教寺院24座,宗教教職人員29名;藏傳佛教寺院694座,宗教教職人員27323名;伊斯蘭教清真寺1382座,宗教教職人員2168名;基督教堂9座,宗教教職人員13名;天主教堂4座,宗教教職人員4名;道教宮觀17座,宗教教職人員77名。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的增多,近年來,宗教領域和宗教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相互攀比,擅自新建、改建、擴建宗教活動場所,擴大宗教活動規模。二是擅自開放宗教活動場所、私設聚會點、舉辦經文班。三是宗教活動場所制度不健全、不落實,推選出的管理組織工作職責不明確、管理不力。四是同一宗教教派之間爭奪權利和經濟利益,引發的糾紛不斷。五是部分宗教活動場所違規管理或占用宗教財產,接受境外捐贈不報批。六是宗教活動場所寺務和財務不公開、不透明,引發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不滿。七是宗教教職人員、宗教活動場所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干預或妨礙司法、婚姻、教育、計畫生育制度的事件時有發生。八是宗教團體對教職人員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少數教職人員游離於政府、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之外。
1992年青海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青海省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規定》和《青海省宗教教職人員管理規定》兩部地方性法規,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兩部地方性法規制定較早,一些內容與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以下簡稱國務院條例)不一致,不能適應當前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工作的需要。因此,為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條例,增強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是十分必要的。
二、起草過程
省宗教事務局根據《省人大常委會2007年立法計畫》和《省人民政府2007年立法工作計畫》起草了《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送審稿)》。法制辦承辦後,兩次書面徵求了省人大法制委、民僑外委、省公安廳、文化廳、建設廳、新聞出版局等有關部門和西寧市、各自治州、自治縣人民政府、海東行署、以及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部分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意見。2007年4月召開了由省政府有關部門和省政府立法諮詢專家、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代表、州(地、市)縣宗教事務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論證會。法制辦和省宗教事務局根據反饋意見和建議,對送審稿進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在報送省政府領導審示時,得到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省政府常務副省長和分管副省長先後分別五次主持召開了由省內民族理論學者、法學專家、行政管理部門代表、宗教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2008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根據省政府分管領導的指示,將修改後的稿件分別呈送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在職領導徵求意見和建議。以上領導意見反饋後,法制辦和宗教事務局按照省政府分管領導要求逐條研究修改和補充完善。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反覆修改,充分研究論證,形成目前的《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已經2008年8月8日省人民政府第1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三、幾個主要問題的說明
(一)關於宗教事務的管理範圍。依法保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保護正常的宗教教職人員教務活動和信教公民的宗教活動,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抵制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是各級人民政府在宗教事務管理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原則。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個人也不得利用宗教從事破壞社會秩序,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將宗教事務納入依法管理的範圍,不僅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求,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保障。為此草案第五條依據國務院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同時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範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以及村(居、牧)民委員會應當協調或協助做好宗教事務管理服務工作。
(二)關於宗教活動場所。草案根據國務院條例和各宗教集體宗教活動習慣,結合以往宗教管理工作實際,明確規定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以下簡稱寺觀教堂),以及信教公民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固定處所(笫十三條)。規定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按照本宗教的教義教規舉行;確需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必須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指定的地點範圍內舉行(第三十三條)。此外,為加強宗教場所的管理,維護宗教場所的秩序,保證宗教活動有序開展,草案根據國務院條例關於宗教活動場所成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對宗教活動場所推選產生管理組織成員的方法以及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並列舉了管理組織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第十八條、第十九條)。
(三)關於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管理。為體現國家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國務院條例規定宗教團體和寺觀教堂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但目前擅自編印、傳送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問題非常突出,不具備編印資格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教職人員擅自編印、傳送涉及宗教內容的成冊、折頁或者散頁等印刷品。為進一步規範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的編印管理工作,草案根據國務院《印刷業管理條例》和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只有宗教團體和經依法登記的寺觀教堂才能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而且必須得到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並持批准檔案到省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辦理《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準印證》後方可印刷,並在批准的範圍內傳送(第二十三條)。
(四)關於宗教教職人員。宗教教職人員管理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內容,國務院條例公布後,國家宗教事務局制定了《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等行政規章,對宗教教職人員備案和主要教職任職備案作了詳細規定。因此,草案僅對宗教教職人員實施動態管理作了相應規定(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另外,《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只規定了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擔任宗教活動場所的主要教職人員應當進行備案管理。但省內跨地區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人員的,也需要進行管理,為了增加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部門對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人員管理的透明度,草案規定跨州(地、市)、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徵得該場所所在地本宗教團體同意後,報雙方共同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二十九條)。
(五)關於宗教活動。國務院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大型宗教活動,或者在宗教活動場所外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由省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草案結合我省實際規定,跨州(地、市)、縣(市、區)舉行超過宗教活動場所容納規模的宗教活動,應當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並明確了舉行宗教活動申請的主體、程式和審批期限。同時規定,主辦宗教活動的宗教團體、寺觀教堂有責任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舉辦地的相關部門在舉行宗教活動時,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實施行政管理,保證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第三十六條)。
(六)關於法律責任。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尊重和保護廣大信教公民的利益,草案對一些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活動和破壞正常宗教活動的行為(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對接受境外宗教組織或者個人的宗教津貼和傳教經費,為境外宗教組織或者個人的非法宗教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宗教教職人員在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集體宗教活動,未經批准舉辦宗教培訓班或者國際宗教學術會議,未經認定或者已被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人員主持宗教活動等違法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同時也對國家行政機關和機關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侵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或者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第四十六條)。
以上說明連同草案,請一併予以審議。
審議結果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於2009年5月20日由省十一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進行了初次審議。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制定這個條例,對於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信教民眾的合法權益、促進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草案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符合我省實際,已基本成熟,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建議。會後,法工委將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同志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整理,編髮了法制工作簡報;與省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民族宗教事務部門交換了修改工作意見;深入黃南、玉樹兩州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了兩州人大常委會、宗教事務部門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意見;召開了省人大常委會法制諮詢組座談會,徵求了專家學者的意見。此外,按照《中共青海省委2009年政治協商計畫》,法工委還協助省委統戰部組織召開了《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黨外人士徵求意見座談會,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及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對草案進行了反覆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法制委員會於7月14日召開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草案修改稿。經主任會議同意,現就修改的主要情況匯報如下:
一、草案第十條規定了舉辦宗教培訓班的條件。經研究認為,本條第(五)項“培訓人數不得超過舉辦場所的容納規模”、第(六)項“培訓內容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規定不屬於條件性規定,而是經批准的培訓班在開辦過程中的禁止性規定,因此,建議將該條分作兩款,第一款為培訓班批准前的條件性規定,分四項表述:“(一)有明確的培訓目標;(二)有合理的培訓期限、周期和課程設定計畫;(三)有具備一定宗教學識的授課人員;(四)有必要的開班經費。”第二款為培訓班的禁止行為:“宗教培訓班培訓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培訓人數不得超過培訓場所的容納規模。”(草案修改稿第十條)
二、草案第十一條規定了國際宗教學術會議的申請審批程式。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國際宗教學術會議和一般宗教學術會議的申請審批程式是不同的,應予以區別。根據這個意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宗教團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舉辦宗教學術會議,應當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申辦國際宗教學術會議的,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條)
三、草案第十二條規定了本省穆斯林朝覲活動的有關事宜。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只有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才有權組織穆斯林朝覲活動,我省的伊斯蘭教協會只是負責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經研究認為,草案第十二條對我省行政區域內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組織穆斯林朝覲活動的要求體現得不足。同時,有些部門和專家學者提出,草案第十二條中關於“堅持有組織有計畫、分期分批和公開報名、排隊朝覲的原則,保證朝覲活動安全有序”的規定,是省伊斯蘭教協會在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中的具體工作方式,條例中可不作細化規定。因此,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兩款,第一款明確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朝覲活動”;將省伊斯蘭教協會在朝覲活動中報名服務的職能規定修改後,作為第二款:“省伊斯蘭教協會按照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的要求和有關規定,負責本省穆斯林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條)
四、草案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未經批准和登記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經研究認為,草案第十四條規定了宗教活動場所的批准程式,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了宗教活動場所的登記程式,而草案第十五條第二款是對批准和登記程式的共同規範內容,只作為第十五條的第二款不妥。因此,建議將該款單列一條規定。(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條)
五、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第十七條的表述不夠清晰,對所涉及的相關主體之間關係表達不夠準確。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兩款:“宗教團體依據本宗教的教義、教規,指導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宗教活動。”“宗教團體與宗教活動場所、各宗教活動場所、同一宗教的各宗教團體之間無隸屬關係。”(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條)
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非法編印宗教小冊子的現象在我省時有發生,對此應作出明確的限制規定。因此,建議在草案第二十三條中增加一款:“未經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印製、散發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宣傳品。”(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條第三款)
七、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提出,草案第二十四條關於“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職人員發布有關宗教內容的信息,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相關規定”的內容,是對宗教事務工作的原則性規定,有關規定在總則中已有體現。因此,建議刪除該條。
八、根據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建議刪除草案第二十五條中的“一般”二字。
九、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第二十九條中“報雙方共同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的規定不妥,應再斟酌。經研究認為,草案第二十九條存在報送備案主體不明確、負責備案的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不易確定、宗教團體與人民政府之間不是上下級對應關係等問題。因此,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兩款,將跨州(市、地)和跨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備案程式分別作出規定,即:“宗教教職人員跨州(市、地)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宗教教職人員跨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草案修改稿第三十條)
十、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對宗教教職人員開展正常宗教活動合法權益的保障性條款規定的不夠。根據這一意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議增加一條:“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舉行宗教儀式、從事宗教典籍整理、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等活動,受法律保護。”(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三條)
十一、徵求意見過程中,有的專家學者提出,草案第三十三條規定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只需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指定的地點範圍內進行的管理制度過於鬆散,建議增加審批程式。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該條有關內容修改為:“確需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在指定的地點範圍內舉行。”(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四條)
十二、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提出,為避免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向信教民眾強迫攤派捐贈,有必要對此事宜作出規定。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草案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或者個人自願的布施、乜貼、奉獻和其他方式的捐贈,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九條第一款)
十三、草案第三十九條對拆遷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及其他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的協商程式作了規定。經研究認為,這條規定在表述上比較繁瑣,且易產生歧義。因此,建議將草案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三款合併,修改為:“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寺觀教堂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寺觀教堂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拆遷其他依法核准登記的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條第一款)
十四、草案第四十條對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依法出租和開展其他經營服務活動作出了規定。經研究認為,這條規定不夠準確,且與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不一致。因此,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宗教活動場所用於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築物及其附屬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用房不得轉讓、抵押或者作為實物投資。”(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一條)
十五、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對未經批准登記設立宗教活動場所以及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行為,條例應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這個意見和有關規定,建議增加一條:“未經批准和登記,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七條)
審議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還提出,草案對宗教團體作用強調的不夠。經研究認為,地方立法主要是對上位法的細化和補充,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已有明確詳細規定的事項,我省相關條例可不作重複,因此沒有在草案修改稿中增加宗教團體職能作用的規定。還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對涉外宗教事務管理的規定不夠。經研究認為,涉外宗教事務的管理,由國家立法規定即可,地方性法規規定涉外宗教事務管理似有不妥,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
此外,草案修改稿還對部分文字和條款順序進行了修改調整。草案修改稿的條款由五十二條增加為五十四條。
以上說明,連同草案修改稿,請一併審議。
《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於2009年5月20日由省十一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進行了初次審議。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制定這個條例,對於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信教民眾的合法權益、促進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草案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符合我省實際,已基本成熟,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建議。會後,法工委將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同志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整理,編髮了法制工作簡報;與省人民政府法制部門、民族宗教事務部門交換了修改工作意見;深入黃南、玉樹兩州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了兩州人大常委會、宗教事務部門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意見;召開了省人大常委會法制諮詢組座談會,徵求了專家學者的意見。此外,按照《中共青海省委2009年政治協商計畫》,法工委還協助省委統戰部組織召開了《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黨外人士徵求意見座談會,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及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對草案進行了反覆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法制委員會於7月14日召開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草案修改稿。經主任會議同意,現就修改的主要情況匯報如下:
一、草案第十條規定了舉辦宗教培訓班的條件。經研究認為,本條第(五)項“培訓人數不得超過舉辦場所的容納規模”、第(六)項“培訓內容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規定不屬於條件性規定,而是經批准的培訓班在開辦過程中的禁止性規定,因此,建議將該條分作兩款,第一款為培訓班批准前的條件性規定,分四項表述:“(一)有明確的培訓目標;(二)有合理的培訓期限、周期和課程設定計畫;(三)有具備一定宗教學識的授課人員;(四)有必要的開班經費。”第二款為培訓班的禁止行為:“宗教培訓班培訓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培訓人數不得超過培訓場所的容納規模。”(草案修改稿第十條)
二、草案第十一條規定了國際宗教學術會議的申請審批程式。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國際宗教學術會議和一般宗教學術會議的申請審批程式是不同的,應予以區別。根據這個意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宗教團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舉辦宗教學術會議,應當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申辦國際宗教學術會議的,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條)
三、草案第十二條規定了本省穆斯林朝覲活動的有關事宜。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只有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才有權組織穆斯林朝覲活動,我省的伊斯蘭教協會只是負責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經研究認為,草案第十二條對我省行政區域內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組織穆斯林朝覲活動的要求體現得不足。同時,有些部門和專家學者提出,草案第十二條中關於“堅持有組織有計畫、分期分批和公開報名、排隊朝覲的原則,保證朝覲活動安全有序”的規定,是省伊斯蘭教協會在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中的具體工作方式,條例中可不作細化規定。因此,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兩款,第一款明確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組織朝覲活動”;將省伊斯蘭教協會在朝覲活動中報名服務的職能規定修改後,作為第二款:“省伊斯蘭教協會按照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的要求和有關規定,負責本省穆斯林朝覲活動的報名和服務工作。”(草案修改稿第十二條)
四、草案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未經批准和登記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經研究認為,草案第十四條規定了宗教活動場所的批准程式,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了宗教活動場所的登記程式,而草案第十五條第二款是對批准和登記程式的共同規範內容,只作為第十五條的第二款不妥。因此,建議將該款單列一條規定。(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條)
五、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第十七條的表述不夠清晰,對所涉及的相關主體之間關係表達不夠準確。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兩款:“宗教團體依據本宗教的教義、教規,指導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宗教活動。”“宗教團體與宗教活動場所、各宗教活動場所、同一宗教的各宗教團體之間無隸屬關係。”(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條)
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非法編印宗教小冊子的現象在我省時有發生,對此應作出明確的限制規定。因此,建議在草案第二十三條中增加一款:“未經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印製、散發宗教出版物和其他宗教宣傳品。”(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四條第三款)
七、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提出,草案第二十四條關於“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職人員發布有關宗教內容的信息,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相關規定”的內容,是對宗教事務工作的原則性規定,有關規定在總則中已有體現。因此,建議刪除該條。
八、根據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建議刪除草案第二十五條中的“一般”二字。
九、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第二十九條中“報雙方共同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的規定不妥,應再斟酌。經研究認為,草案第二十九條存在報送備案主體不明確、負責備案的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不易確定、宗教團體與人民政府之間不是上下級對應關係等問題。因此,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兩款,將跨州(市、地)和跨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備案程式分別作出規定,即:“宗教教職人員跨州(市、地)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宗教教職人員跨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草案修改稿第三十條)
十、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對宗教教職人員開展正常宗教活動合法權益的保障性條款規定的不夠。根據這一意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議增加一條:“宗教教職人員主持宗教活動、舉行宗教儀式、從事宗教典籍整理、進行宗教文化研究等活動,受法律保護。”(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三條)
十一、徵求意見過程中,有的專家學者提出,草案第三十三條規定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只需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指定的地點範圍內進行的管理制度過於鬆散,建議增加審批程式。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該條有關內容修改為:“確需在宗教活動場所外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在指定的地點範圍內舉行。”(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四條)
十二、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提出,為避免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向信教民眾強迫攤派捐贈,有必要對此事宜作出規定。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草案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受境內外組織或者個人自願的布施、乜貼、奉獻和其他方式的捐贈,但不得強迫或者攤派。”(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九條第一款)
十三、草案第三十九條對拆遷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及其他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的協商程式作了規定。經研究認為,這條規定在表述上比較繁瑣,且易產生歧義。因此,建議將草案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三款合併,修改為:“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寺觀教堂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寺觀教堂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拆遷其他依法核准登記的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活動固定處所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條第一款)
十四、草案第四十條對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依法出租和開展其他經營服務活動作出了規定。經研究認為,這條規定不夠準確,且與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不一致。因此,建議將該條修改為:“宗教活動場所用於宗教活動的房屋、構築物及其附屬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用房不得轉讓、抵押或者作為實物投資。”(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一條)
十五、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對未經批准登記設立宗教活動場所以及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行為,條例應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這個意見和有關規定,建議增加一條:“未經批准和登記,擅自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的,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已被撤銷登記仍然進行宗教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予以取締;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七條)
審議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還提出,草案對宗教團體作用強調的不夠。經研究認為,地方立法主要是對上位法的細化和補充,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已有明確詳細規定的事項,我省相關條例可不作重複,因此沒有在草案修改稿中增加宗教團體職能作用的規定。還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對涉外宗教事務管理的規定不夠。經研究認為,涉外宗教事務的管理,由國家立法規定即可,地方性法規規定涉外宗教事務管理似有不妥,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
此外,草案修改稿還對部分文字和條款順序進行了修改調整。草案修改稿的條款由五十二條增加為五十四條。
以上說明,連同草案修改稿,請一併審議。
修改情況的匯報
省人大常委會:
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了《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簡稱草案修改稿)。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制定這個條例,對於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信教民眾的合法權益,促進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草案修改稿內容比較全面,可操作性強,符合我省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基本省情,已基本成熟,建議提請本次常委會會議表決,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建議。法制委員會認真研究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草案修改稿進行了修改,並於7月29日召開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草案建議表決稿。經主任會議同意,現將主要修改情況匯報如下:
一、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條第二款關於“在宗教活動場所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的,應當事先徵得該場所管理組織和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的規定,將這類事項的管理許可權直接歸屬於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不妥,且與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不一致。根據這個意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議將該款修改為:“在宗教活動場所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的,應當事先徵得該場所管理組織和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
二、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定期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告有關情況的規定應再斟酌。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定期報告制度修改為定期反映情況制度,並將該款修改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定期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反映本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執行場所管理制度和開展宗教活動的情況。”
三、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條第一款的規定違反了屬地管理的原則,建議規定為拆遷事宜均應先徵求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上報至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該款修改為:“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房屋、構築物所在地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將意見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四、建議本條例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審議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增加禁止寺院、僧侶辦學的內容。經研究認為,義務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草案修改稿第三條也明確規定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的實施,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在條例中增加宗教團體職責、義務等方面的內容。經研究認為,各宗教團體作為依法登記的社團組織,都有各自的章程,其職責、義務及活動方式等由其章程作出規定,地方性法規不宜規定,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建議在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條第二款中增加“向工商部門登記”的規定。經研究認為,該款規定的事項,屬於對宗教活動場所這一特殊主體開展商業活動的事前許可,在條例中應予明確;工商註冊、稅務登記等事項則屬於對一般管理相對人的普遍要求,在本條例中可不作規定,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條第二款中拆遷後重建的標準不好把握,建議只規定拆遷後進行合理補償。經研究認為,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寺觀教堂的房屋、構築物後進行重建或者補償,是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確定的兩種拆遷補償方式,條例不宜作出與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定,因此,沒有作修改。
此外,根據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草案修改稿作了一些文字修改。草案表決稿已按上述意見進行了修改。
以上匯報連同草案表決稿,請一併審議。
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了《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簡稱草案修改稿)。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制定這個條例,對於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信教民眾的合法權益,促進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草案修改稿內容比較全面,可操作性強,符合我省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基本省情,已基本成熟,建議提請本次常委會會議表決,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建議。法制委員會認真研究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草案修改稿進行了修改,並於7月29日召開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草案建議表決稿。經主任會議同意,現將主要修改情況匯報如下:
一、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條第二款關於“在宗教活動場所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的,應當事先徵得該場所管理組織和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的規定,將這類事項的管理許可權直接歸屬於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不妥,且與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不一致。根據這個意見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議將該款修改為:“在宗教活動場所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的,應當事先徵得該場所管理組織和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
二、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定期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告有關情況的規定應再斟酌。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定期報告制度修改為定期反映情況制度,並將該款修改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定期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反映本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教職人員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執行場所管理制度和開展宗教活動的情況。”
三、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條第一款的規定違反了屬地管理的原則,建議規定為拆遷事宜均應先徵求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上報至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根據這個意見,建議將該款修改為:“因城市規劃或者重點工程建設需要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的房屋、構築物的,拆遷人應當與該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協商,並徵求房屋、構築物所在地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將意見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四、建議本條例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審議中,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增加禁止寺院、僧侶辦學的內容。經研究認為,義務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草案修改稿第三條也明確規定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的實施,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在條例中增加宗教團體職責、義務等方面的內容。經研究認為,各宗教團體作為依法登記的社團組織,都有各自的章程,其職責、義務及活動方式等由其章程作出規定,地方性法規不宜規定,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建議在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條第二款中增加“向工商部門登記”的規定。經研究認為,該款規定的事項,屬於對宗教活動場所這一特殊主體開展商業活動的事前許可,在條例中應予明確;工商註冊、稅務登記等事項則屬於對一般管理相對人的普遍要求,在本條例中可不作規定,因此,沒有增加相關內容。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條第二款中拆遷後重建的標準不好把握,建議只規定拆遷後進行合理補償。經研究認為,拆遷宗教團體或者寺觀教堂的房屋、構築物後進行重建或者補償,是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確定的兩種拆遷補償方式,條例不宜作出與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定,因此,沒有作修改。
此外,根據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草案修改稿作了一些文字修改。草案表決稿已按上述意見進行了修改。
以上匯報連同草案表決稿,請一併審議。
相關報導
經過青海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兩次會議的審議,《青海省宗教事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近日高票獲得通過,將於2009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一致認為,對於青海這樣一個信教公民占全省總人口近一半的省份,制定出台條例,對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背景:宗教工作出現新情況新問題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青海省都有傳播。青海全省信教公民約有222.32萬人,占其總人口的40.3%。
據青海省宗教事務局局長普日哇介紹,目前,青海全省依法登記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共有2130座,認定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約29614名。其中,漢傳佛教寺院24座,宗教教職人員29名;藏傳佛教寺院694座,宗教教職人員27323名;伊斯蘭教清真寺1382座,宗教教職人員2168名;基督教堂9座,宗教教職人員13名;天主教堂4座,宗教教職人員4名;道教宮觀17座,宗教教職人員77名。
普日哇說,近年來,隨著青海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多,宗教領域與宗教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由於宗教活動場所制度不健全、不落實,宗教活動場所寺務和財務不公開、不透明,引發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不滿;宗教教職人員、宗教活動場所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干預或妨礙司法、婚姻、教育、計畫生育制度的事件時有發生;宗教團體對教職人員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少數教職人員游離於政府、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之外等等。他認為,制定條例,能增強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十分必要。
亮點: 圍繞三個核心問題詳細規定
條例立足青海省情,圍繞三個核心問題進行了詳細規定:
●核心一 宗教事務管理
青海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張建國在接受採訪時說,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任何組織、個人也不得利用宗教從事破壞社會秩序,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
任何組織、個人也不得利用宗教從事破壞社會秩序,損害人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司法和計畫生育等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
本著依法保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保護正常的宗教教職人員教務活動和信教公民的宗教活動,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原則,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並接受上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監督。
同時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管理工作;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指導下,協調做好本轄區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村(居、牧)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宗教事務部門做好宗教事務管理服務工作。
●核心二 活動場所界定
根據各宗教集體宗教活動習慣,並結合以往宗教管理工作實際,條例明確界定,宗教活動場所是指經依法登記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稱寺觀教堂)以及信教公民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其他固定處所。
條例規定,籌備設立寺觀教堂的,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宗教團體向擬設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對擬同意的,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條例還明確規定,未經批准和登記,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
此外,為維護宗教場所的秩序,保證宗教活動有序開展,條例對宗教活動場所推選產生管理組織成員的方法以及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並列舉了管理組織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
條例還特別規定,宗教活動場所不得接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作為宗教教職人員;因特殊情況確需接收的,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
●核心三 教職人員管理
張建國表示,宗教教職人員管理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內容,國家宗教事務局制定的《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任職備案辦法》等行政規章,對宗教教職人員備案和主要教職任職作了詳細規定。因此,條例對宗教教職人員實施動態管理也作了相應規定。
條例規定,藏傳佛教活佛的傳承繼位,須在佛教團體指導下,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製辦理,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審批和備案手續;未經相應人民政府或者宗教事務部門批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擅自開展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的有關活動;藏傳佛教活佛傳承繼位,不受境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干涉和支配。
條例還規定,經認定和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由對其進行認定的宗教團體頒發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統一印製的宗教教職人員證書。同時規定,宗教教職人員證書由原認定該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宗教團體每三年審核一次,未經審核的證書無效;未經認定、備案或者已被解除、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未持宗教教職人員證書或者證書到期未經審核的,不得以宗教教職人員名義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張建國強調,為了增強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部門對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人員管理的透明度,條例明確規定,宗教教職人員跨州(市、地)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州(市、地)宗教團體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跨縣擔任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教職的,應當由擬任用該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徵得所在地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同意後,由本宗教縣宗教團體報州(市、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結合青海實際,條例還對依法舉行宗教活動、保證宗教活動安全有序進行作了詳細規定。
意義: 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張建國說,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尊重和保護廣大信教公民的利益是制定出台條例的出發點和根本點。
條例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宗教進行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同時規定,宗教活動過程中發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情況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此外,條例對一些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進行違法活動和破壞正常宗教活動,宗教教職人員在非宗教活動場所組織集體宗教活動,未經批准舉辦宗教培訓班或者舉行國際宗教學術會議,未經認定或者已被取消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人員主持宗教活動等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為了加強依法行政,條例同時也對國家行政機關和機關工作人員在宗教事務行政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侵犯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或者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