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

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始建於1955年1月,初稱青海省鼠疫防治站,1959年改稱青海省鼠疫防治所,1962年改稱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所,1980年11月改稱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2000年3月起啟用現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
  • 外文名:Qinghai Institute for Endemic Di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建立時間:1955年1月
  • 啟用現名時間:2000年3月
  • 原名:青海省鼠疫防治站
機構簡介,團隊情況,發展進程,

機構簡介

建所初期,是以鼠疫為單一病種的防治科研機構,1982年5月,為便於統一歸口管理,將青海省衛生防疫站下設的布病科和碘缺乏病科及青海省高原心臟病研究所下設的包蟲病科移交我所,逐步組建了以鼠疫、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節病、布病、寄生蟲病和地方性砷中毒等多病種為對象的省級地方病防治機構。
目前全所分業務部門、職能部門和後勤保障部門。業務部門設有鼠疫預防控制科、布病預防控制科、微量元素病預防控制科、碘缺乏病控制實驗室、寄生蟲病預防控制科、實驗動物中心6個科室;職能部門設有綜合辦公室、財務管理科、業務管理科、後勤管理科;設有物業服務部。

團隊情況

現有職工19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55名,占職工總數的79.08%;行政管理人員2名,占1.02%。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結構:高級職稱的25名,其中正高7人,占4.5%,副高18人,占11.63%;中級55人,占35.4%;初級職稱75名,占47.38%。工勤人員41人。專業人員學歷結構:碩士生3名,占全所總人數的1.93%;本科學歷53人,占34.19%;大專學歷51人,占32.9%;中專以下學歷48人,占近31%

發展進程

建所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改革管理體制,加強目標管理,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防治、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取得91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廳科技進步獎多項。部分專家學者參與專業書籍和大、中專院校教科書的編寫任務,先後完成《鼠疫》、《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國鼠疫及其防治》、《中國鼠疫與環境圖集》、《青藏高原人畜共患病》、《青藏高原蚤目志》、《地方性克汀病》、《肝膽寄生蟲學》、《實用醫學寄生蟲學》、《實用傳染病防治》、《中國弓形蟲病》等書的編寫,已由各出版社出版發行。
建所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經我所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青海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已查明全省33個縣(市)、121個鄉(鎮)為鼠疫自然疫源地,疫點649處,疫源地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尚有18萬有獺面積待查。經連年監測結果表明,動物間鼠疫每年都有流行,人間鼠疫時有發生,除1972、1984、1999、2000年四個年次未發生外其他年份都發生散在流行,且新的疫源地不斷證實,一些靜息多年的老疫源地死灰復燃,這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和建成後的正常運行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防治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碘缺乏病在我省各地都有流行,以西寧、海東及環湖地區病情較重,現有地甲病人5.5萬,克汀病1200人,亞臨床克汀病人12萬。近年來,通過積極推行《食鹽專營辦法》,鼓勵和引導廣大農牧民食用加碘鹽,使防治效果較為明顯。
布病分布全省,現有患者3萬餘人,以牧業地區病情較重,經過多年的綜合性防治,全省人間布病防治效果通過省級驗收,已達到農業部、衛生部規定的“控制區”標準。
包蟲病分布全省,在我省人群感染率最高達15%,平均為4-5%。家畜平均感染率50%以上,野生動物感染率為7%左右。全省有患者近20萬人。
氟中毒病分布於我省19個縣市、120個鄉的415個行政村。病區人口31萬,氟斑牙患者16萬人,氟骨症患者1.1萬人。
大骨節病分布於我省3個縣,病區人口達2萬人,證實患者2460人。病情活躍程度居全國第二位。
我省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生活習俗和經濟落後等原因的影響,雖然我們積極採取防治措施,但未能徹底消除,廣大的農牧區民眾仍受到地方病的危害,病區民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十分突出,嚴重影響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加大防治力度,為病區民眾造福。
省級特色專科-鼠疫防治專業跟蹤本專業國內外研究動態,引進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解決鼠疫防治工作中的難點及疑點問題,為控制我省鼠疫流行作出了突出貢獻。
省級重點實驗室-碘缺乏病控制實驗室和包蟲病控制實驗室著重解決碘缺乏病控制和包蟲病防治工作中的難點及疑點問題,探討碘缺乏病和包蟲病發病機理,做出了較大貢獻。今後我們將多渠道、多層次培養人才,提高專業實驗室各級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大資金投入,確保重點實驗室工作質量,為全省碘缺乏病和包蟲病得以預防控制做出更大貢獻。
設在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的中國醫學細菌保藏管理中心鼠疫菌專業實驗室,是我國國家級鼠疫菌庫,承擔著全國鼠疫菌的收集、鑑定、管理、保藏和供應。1982年根據衛生部[82]65號檔案《關於鼠疫菌種轉移集中保存地點的通知》精神,決定全國戰備菌種保存庫由吉林省第一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遷至我所。1983年我所成立了鼠疫菌專業實驗室,1987年全國鼠疫菌及檔案全部由吉林第一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轉至我所,並在我所修建了全國中心鼠疫菌種保存庫。1990年10月開始接受全國各地鼠疫菌種。截止目前庫內保藏著1943年以來我國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宿主和媒介中分離的鼠疫菌株。作為一個國家級的鼠疫菌種資源庫,國家一直都很重視,每年撥專款10~15萬元維持其正常工作。2000年以來,為加強其安全防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及武警青海總隊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順利實現了武警部隊守衛國家菌庫。
按青海省衛生廳確定的衛生改革任務,認真貫徹《關於深化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在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改革探索。已初步建立起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內部運行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