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文化教育,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5.73平方公里,海拔1967米,年平均氣溫 14.99 ℃,年降水量 799.76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蠶豆、油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425畝,人均耕地0.56畝,林地3786.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25畝(其中:田2123畝,地1302畝),人均耕地0.5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 3786.5畝;水面面積500畝,其中養殖面積450畝,其它面積885畝。有煤礦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 、通路 、通電視、通電話。有1476 戶飲用井水。有1476戶通電,有145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4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8.3%和9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7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74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99.9%)。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52 輛,機車15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200畝,有效灌溉率為93.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6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戶。全村有 2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2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2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2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9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4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3萬元,占總收入的10.4%;畜牧業收入426萬元,占總收入的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150頭,肉牛45頭);漁業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1.4%;林業收入58萬元,占總收入的 1.2%;第二、三產業收入3684萬元,占總收入的73%;工資性收入210萬元,占總收入的4.2%。農民人均純收入240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0人(占勞動力的13%),在省內務工 289人,到省外務工111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476戶,共鄉村人口6259人,其中男性 3141人,女性3118人。其中農業人口 6104人,勞動力3063 人。少數民族20人其中白族15人,彝族5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443人,參合率 89%;享受低保3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3 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8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38.2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37.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2.00萬元,有固定資產200.7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5.7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灌溉條件差,村內道路損毀嚴重,有待爭取項目資金,硬化成水泥路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進一步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硬化村莊道路,發展蛋雞養殖,抓住青海湖治理機遇,發展旅遊業,發展二、三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青海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青海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0.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632人,中學生252人。
地圖信息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青後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