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台簡介
成立於1949年9月14日的青海人民廣播電台,走過了55年的奮鬥歷程,經過幾代廣播人的不懈努力,各項事業建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和提高,正在朝著現代廣播的發展目標邁進。回顧55年的發展,總結半個多世紀的成就,我們真切地感到,這一切都離不開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也離不開幾代廣播人的無私奉獻。
近年來,青海人民廣播電台積極探索改革發展之路,取得了明顯效果。特別是2003年,以全國“廣播發展年”為契機,全面推進機構、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按照廣播頻率化,頻率專業化的原則,設立了新聞綜合、經濟、交通音樂和藏語4個專業頻率,以及新聞中心、技術中心、辦公室、總編室,使得電台新的節目播出框架和部門構成更加符合現代廣播的發展要求。
青海台現使用中波、短波和調頻共12個頻率,全天播音68小時20分,中短波和調頻廣播結合,基本上可以覆蓋全省。全台四個頻率的節目通過3S衛星傳播,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同時,有四個頻率的節目還實現了網上播出。
近年來,經過不斷地更新改造技術設備,全台漢語、藏語節目製作播出實現了數位化,節目播出質量大為改善。通過重點抓節目精品,突出品牌欄目,節目質量提高很快,先後已有多部廣播劇及稿件、欄目分獲全國和青海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和中國新聞名專欄獎。青海台還定期和不定期的向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全國數十家省、直轄市廣播電台提供節目和稿件,有效地依託全國大廣播的系統優勢,增擴了對外宣傳的渠道。
目前青海人民廣播電台正以“三貼近”為宗旨,以辦活各頻率節目以及節目創新為目標,以加強新聞、精辦專題、搞活文藝、擴大服務為立足點,推進全台節目的調整與改進,整體凸現出廣播電台節目多樣化的空間優勢,使全台廣播形成聯動的多層次、多功能、增強可聽性的效應,進一步擴大聽眾收聽率,為青海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輿論宣傳服務,也真誠地希望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青海人民廣播電台的發展。
新聞中心
青海人民廣播電台新聞中心成立於2003年,現有編輯記者27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2人,初級職稱5人,平均年齡35歲,是一支年輕精幹的新聞突擊隊。新聞中心下設時政新聞組、經濟新聞組、農牧新聞組和編輯組。2003年底,在電台三項制度改革中,新成立了新聞中心,經過資源整合,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電台內部新聞資源共享,減少了人財物的浪費。它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負責新聞綜合、交通音樂、經濟、藏語頻率的對外採訪工作。多年來,新聞中心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充分發揮廣播新聞快、活、新的特點,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人民民眾的意願,服務大眾生活。在播出的稿件中,新聞中心記者採制的稿件屢獲好評,在一年一度的青海新聞獎,廣播電視新聞獎評選中,新聞中心的稿件也連年獲獎。
改革發展
青海人民廣播電台積極探索改革發展之路,取得了明顯效果。特別是2003年,以中國“廣播發展年”為契機,中面推進機構、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按照廣播頻率化,頻率專業化的原則,設立了新聞綜合、經濟、交通音樂和藏語4個專業頻率,以及新聞中心、技術中心、辦公室、總編室,使得電台新的節目播出框架和部門構成更加符合現代廣播的發展要求。青海台現使用中波、短波和調頻共12個頻率,全天播音68小時20分,中短波和調頻廣播結合,基本上可以覆蓋青海省。全台四個頻率的節目通過3S衛星傳播,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同時,有四個頻率的節目還實現了網上播出。青海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採集工作上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新聞報導深入到農家的田間地頭、企業的廠房車間、三江源頭的草山牧場、崑崙山下的兵站哨卡,把這些百姓身邊的新聞報導出來,貼近百姓生活,成為真正的人民廣播電台。
節目改造
經過不斷地更新改造技術設備,全台漢語、藏語節目製作播出實現了數位化,節目播出質量大為改善。通過重點抓節目精品,突出品牌欄目,節目質量提高很快,先後已有多部廣播劇及稿件、欄目分獲中國和青海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和中國新聞名專欄獎。青海台還定期和不定期的向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數十家省、直轄市廣播電台提供節目和稿件,有效地依託中國大廣播的系統優勢,增擴了對外宣傳的渠道。青海人民廣播電台正以“三貼近”為宗旨,以辦活各頻率節目以及節目創新為目標,以加強新聞、精辦專題、搞活文藝、擴大服務為立足點,推進全台節目的調整與改進,整體凸現出廣播電台節目多樣化的空間優勢,使全台廣播形成聯動的多層次、多功能、增強可聽性的效應,進一步擴大聽眾收聽率,為青海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輿論宣傳服務,也真誠地希望各級領導、社會各界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青海人民廣播電台的發展。
報導特色
報導方向
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主流媒體優勢營造輿論強勢和加大引導力度的規模性武器。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及時、科學地設定議程,提高策劃組織水平,調動各種手段,提供堅實保障,使主題宣傳做到既有針對性和影響力,又有引導性和感染力。近期新聞中心在新聞綜合頻率開設了《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欄目,以鮮明的主題、凸顯的位置、密集的稿件和廣泛的覆蓋,形成強大輿論強勢,迅速掀起解放思想大討論的熱潮。
時政報導
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會議和活動,是開展新聞報導的優勢資源,要用新聞的眼光和專業的手段,進一步開掘和利用好這一豐厚資源。要按照相關規範及時準確充分地報導好會議和領導人活動,同時內外配合達成共識,提高質量改進方式,轉化分流拓寬渠道,因時制宜靈活變通,在跳出會議抓新聞、增強報導親和力、提升新聞價值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在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中,連續報導了省委理論中心學習組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情況和成果。這組專題報導一改程式化的會議和領導活動報導的常規老套,以及司空見慣的"公文語言、行政腔調",都以現場實錄的采編方式推出,直奔主題,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為把我省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引向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重在拓展、解讀、分析和思辨,集中體現廣播的的觀點、深度和特色。要拓寬思路和選題,注重從黨和政府、人民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中破題,主動介入和調查研究,進行理性分析、思考和透視,用觀點和事實進行立體式的有效引導。新聞中心每逢全省兩會和有重大決策部署、重大活動事件,都開闢專題報導欄目,並且著力在報導內容和形式方面大膽創新突破。例如,通過跨區域實地調研採訪,採用對比、對話、辨析的方式,對如何加快青海資本市場發育、引進戰略合作夥伴整合資源、培育文化產業市場主體、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模式等關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和可讀性的深度解析,對於促進幹部民眾更新觀念、統一認識起到了明顯的啟示和引導作用。
亮典型報導
典型報導是廣播的長項優勢,是構成黨報輿論引導力的重要部分,既要保持相當的分量,更要改進報導的內容和形式,樹立符合時代潮流、貼近大眾的典型價值標準,轉換報導的視角和方式,解決量多而平淡、反應遲緩被動、社會反響不大的問題。對於重大典型,黨報一定要先聲奪人,發人所未發,調動各種手段做亮做大做特。
大民生報導
加強民生報導,是貫徹"三貼近"原則,創新黨報宣傳、改善黨報形象的重要突破口。廣播要堅持黨的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真正樹立人民民眾是主體和主角的意識,體現深摯的民生情懷,滿腔熱忱地關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務民生,在宣傳報導中注意轉換和選取民生視角,強化版面和專欄引導,讓基層和民眾的聲音成為主流聲音,把民眾的評判作為檢驗報紙影響力的根本標準。
輿論監督
面臨的複雜形勢、多變的社會環境,為報紙監督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很大空間,對此主流媒體一定要有所作為。廣播一定要站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對輿論監督、熱點報導和重大突發性事件等敏感性報導,要有新的深刻認識,不能自動放棄責任和話語權。對待此類報導,頭腦要清醒,態度要積極,事實要拿準,方式要靈活,報導要藝術,作風要務實,做到先入為主、形成正調,高出一籌、形成水準。針對廣播宣傳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實際問題,還要注意抓好幾個關鍵環節。抓策劃。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台務會的統一部署和決策下,充分發揮總編室的統籌協調、策劃指揮功能,落實部門組織實施的具體項目,靠大策劃帶動大項目,大項目帶動大宣傳,大宣傳帶動大效益。抓精品。牢固樹立品牌和精品意識,把打品牌、出精品作為廣播內容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拳頭和抓手,打造系列新聞精品,擴大廣播的品牌影響力及其轉化效應。抓貼近。貼近才能貼切、才能貼心,對於廣播宣傳來說更是如此。只有貼才能捕捉有重要價值的細節,將其作為新聞報導的要素,充分加以開掘和利用,增強報導的吸引力和廣播的親和力,增強廣播宣傳的效果。抓機制。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對於廣播創新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民生新聞
青海人民廣播電台和省政府糾風辦聯合開辦了《青海政風行風熱線》直播節目。《青海政風行風熱線》播出採用經濟、新聞綜合、交通音樂三個頻率並機同時直播的方式,聽眾可在三個頻率同時收聽到該節目。自開播以來,聽眾反響熱烈,平均每周打進70多個熱線直撥電話反映或諮詢各種關乎民生的問題,促進了各部門、各行業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解決。節目中民眾反饋意見達3200條,回復及解決率在90%以上,使該欄目在社會各界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 隨著《青海政風行風熱線》直播節目的開播,省直有關部門和行業以分期分批走進直播間或通過電話連線直播的形式,介紹本部門的工作職能、便民利民措施,解答與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政策、法規等問題,擴大社會各界及廣大民眾的知情權,增強各項工作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使這個節目成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連心橋,解決社會矛盾的減壓閥,加強政風行風建設的監督崗,提升黨和政府形象的展示台。
節目特色
青海人民廣播電台的民生新聞適應當今社會發展潮流,迎合了當前客群的訴求。民生新聞報導的主角是普通民眾,報導的主題是百姓生活,報導的風格是通俗親切,小中見大,報導的範圍是本地街頭,尋常巷陌。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 民生狀態的新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的重視:農民工工資的追討問題、天價醫藥費問題、城市中國小高額擇校費問題、住房價格高漲問題、居民生活中煤氣、自來水、公車等調整價格聽證問題等,許多過去淺嘗輒止或不敢涉足的新聞禁區越來越多地成為了民生新聞的活水源頭和不斷的深層挖掘的目標所在。民生新聞是應對媒體激烈競爭和推進廣播新聞改革的需要。隨著媒體分眾化時代、窄播時代的到來,以及新媒體的強勢崛起,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改革創新,作為省級廣播媒體,既嘗到新一輪廣播復興的甜頭,同時也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為此,青海台及時調整自己的品牌戰略,根據差異化策略對節目進行重新定位和改造。率先以民生新聞為突破口,帶動其它欄目的改造。廣播要想在新聞大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追求個性化、異質化,也即個性化生存途徑。這就像電視追求好看一樣,廣播要追求的是好聽,這就必須將新聞做精做巧。針對新的競爭態勢,打出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口號。不管是從內容還是形式,都立足於民生、民情、民意。
報導特色
報導內容平民化
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固然要體現,但在日常報導中對百姓身邊的小事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百姓生活無小事。 當然,小事並非家長里短、雞毛蒜皮,而是關係到廣大百姓切身利益、影響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包括社會公德、鄰里家風、社會治安、消費購物、看病、就業、上學等等。
報導、手法多樣化
民生新聞節目的互動性與參與性是民生節目獲得聽眾好評的又一成功因素。《青海政風行風熱線》的不少信息來源與素材來自於聽眾報料和提供。熱線電話、手機簡訊、網路留言等多種暢通渠道,給普通百姓一個充分自由表達呼聲的平台。直接及時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吸引聽眾的關鍵所在。此外,為吸引更多的移動人群收聽參與節目,還增加了新聞話題簡訊互動環節,主持人經常一邊播新聞一邊檢索信息平台,綜合歸納反映聽眾的觀點和看法,真正實現了新聞的互動式播報。通過現代化的通訊手段、信息平台,新聞的製作不僅僅是新聞欄目的獨立行為,其背後是強大的民眾支持,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得到極大的提升,由此又促進了聽眾參與的積極性。
品牌行銷立體化
一個成功的欄目,必須靠品牌化經營來獲取客群市場,提升欄目的知名度、美譽度,不僅要在節目質量上下功夫,更需運用科學的方法加強節目的行銷、策劃、包裝。對欄目的聽覺效果、製作理念和採訪行為等進行了細緻的策劃、安排和執行。針對廣播低成本的特點,《青海政風行風熱線》在一些節假日、紀念日,結合節日主題,邀請政府職能部門,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商局、技術監督局等到廣場、步行街舉辦諮詢活動。職能部門負責人為百姓提供各類政策諮詢,接受投訴,釋疑解難。而節目的主持人、記者也利用這一機會與聽眾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宣傳介紹節目。這種戶外宣傳推廣活動的優勢就是投入較少、成本較低,但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