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一
編修地方志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一部縣誌,是地方上難得的鄉土教材。它所記載的山川、名勝、文物、古蹟、名賢、英烈,可以培養人們愛國主義情操,增強對鄉土的自豪感。物產、風土、人情的資料,土壤植被分布和耕作制度的演變,則可以為水利、建築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參考借鑑。縱觀青浦歷代縣誌,雖亦以資治、存史、教育為編寫宗旨,有可參考之處,但其封建糟粕必須摒棄。今天,我們應該把歷史的內容歸還給歷史,既要珍惜文化遺產,更要用新觀點、新資料、新方法編纂社會主義新縣誌,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早期的指揮中心和很多革命領導機關的長期駐地。青浦為上海市郊,20年代,青浦許多進步青年就接觸和傳播了馬列主義,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陳雲同志親自領導了“秋收暴動”,播下了革命火種;抗日戰爭中,遍及全縣的人民抗日武裝對日本侵略者作了長期艱苦的鬥爭,贏得了勝利;解放戰爭中,我縣人民前仆後繼、英勇鬥爭,為推翻“三座大山”,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史詩;新中國成立後,青浦人民為捍衛祖國領土、維護世界和平,建設社會主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熠熠生輝的英勇業績,永垂青史。
新縣誌借鑑了前人經驗,擷取了前志菁華,著重記述了解放以來青浦全縣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宗教、風土、習俗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力求真實地反映青浦面貌,它必將激勵全縣人民在建設四化道路上作出新的貢獻。
青浦是我的故鄉,我在過去革命鬥爭中,與青浦人民長期甘苦相共,懷有深摯的感情。對《青浦縣誌》的出版,由衷高興,樂為之序。
序二
《青浦縣誌》編纂成書,這是值得全縣人民為之慶賀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青浦與全國各地一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盛世修志。中共青浦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2年3月成立縣誌編纂委員會,邀聘有志於編史修志同志,組建縣誌辦公室,著手編纂社會主義新縣誌。釐訂和修改綱目八次;組織收集資料2000餘萬字;反覆研核,補苴增刪。歷經七個春秋,三易其稿,彙纂成百萬字的初稿。經市縣領導、專家、同行評議審定,終於編成我縣解放後第一部《青浦縣誌》。
青浦建縣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迄今440餘年。崧澤、福泉山等古化遺址發掘出的大量文物,證明我們祖先5000年前就在此定居勞動、生息繁衍。縣境東北的青龍,唐時建鎮,於宋景祐中置監鎮,為當時“海商輻輳之所”的對外貿易港。縣境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又是英雄輩出,人才薈萃之地,可謂人傑地靈。《青浦縣誌》記載和反映了青浦的歷史、經濟、文化發展面貌以及革命鬥爭、生產建設的成就,以彰往昭來。
青浦歷來重視地方志的修纂,早在宋代有梅聖俞的《青龍雜誌》;建縣後自明代至民國修志七次,成書五部。其他鄉、里、鎮的志書則更多,均為私人修撰。這些志書雖受時代局限,資料缺錯,尤以經濟方面記載不足,然仍不失為我縣珍貴的文化遺產。1982年編纂的《青浦縣誌》,有地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人物、社會等方面,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體例得當,文風嚴謹,能體現時代風貌與地方特色,是青浦縣的“百科全書”,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成果。
《青浦縣誌》的編纂是在上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關懷下進行的,並得到上海市及全國各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的指導和支持,在此謹致謝意!
《青浦縣誌》將幫助我們認識青浦、研究青浦,從而在建設青浦、振興青浦的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凡例
一、本志編纂遵循實事求是原則,立足當代,統合古今,力求反映青浦的歷史與現狀,體現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
二、本志採用分篇條目式編寫體例,層次分篇目、條目和子目。全志正文設36個篇,條目、子目均為志書實體。條目以【 】為符號,子目用黑體字。
三、本志上限按分篇內容而定,有的上溯至建縣,有的始自事實之發生;下限一般止於1985年,間有止於擱筆之時。
四、本志所用資料,主要來源於各級檔案館館藏材料,各鄉、鎮、局和各部門編寫的史料,少量選取於舊志材料。有關報章刊物和專著,以及有關人士的回憶材料,經考證鑑別後載入。解放後的統計數字,大部分採用縣統計部門資料。人民幣按新版人民幣計數。
五、紀年方法,歷代紀年,採用舊紀年著錄,並在每條第一次出現時,加括弧註明公元年份。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後,概用公元紀年。
六、數字書寫,按照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七個部門聯合發出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執行。統計數字小數點後一般保留兩位。
七、附表隨文。為閱讀方便,附表均標表號,表號之前標有篇目序號。
八、解放後歷次政治運動不專立篇目,或寫入有關條目,或散見於大事記。
九、不為生人立傳,傳記人物以生年為序。
十、本縣重要文告及歷代修志紀略,舊志序、跋選等,收入附錄。
概述
青浦縣在上海西郊,為上海市郊縣之一。位於北緯30°59′—31°16′,東經120°53′—121°17′。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東側,總面積677.8平方公里,東與上海縣為鄰,南與松江縣、金山縣、浙江省嘉善縣接壤,西與江蘇省吳江縣、崑山縣毗連,北沿吳淞江與嘉定縣相望。以縣境東北有青龍鎮(今舊青浦鎮),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顧會、盤龍、崧子)匯於吳淞江,故名青浦。縣域東西兩片寬廣,中部狹窄,形似彩蝶展翅。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東片河港交錯,西片湖盪群集,水面積占21.6%。西北部跨越青浦、崑山兩縣的澱山湖,十萬畝煙波浩淼,是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水質清湛,水產豐富,既為黃浦江上游重點保護的水源,又是上海市淡水水產的活倉庫。21世紀不斷開發建設,已成為市郊旅遊勝地。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為15.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達235天。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地理優越,民風淳樸,是名聞遐邇的魚米之鄉。
青浦歷史悠久。7000年前已經成陸,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他們在青浦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崧澤、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墳等10處古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崧澤古文化遺址中土層出土墓葬中的大批文物和生活、生產遺蹟,以及水稻種子、家畜骨骼等典型器物,經考古學界鑑定這些延續約900年左右的古文化,為前承馬家浜文化(6000年前),後接良渚文化(4000年前)的“崧澤文化”,是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會文化。由此斷定青浦地區是上海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聚居地。
有文字記載以來,青浦縣境隸屬屢變。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屬越、屬楚,秦代為會稽郡由拳縣東境,漢時為婁縣境地,隋代隸蘇州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後,縣境為華亭縣西北境。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縣後,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縣修竹、華亭,上海縣新江、北亭、海隅五鄉立青浦縣,設縣治於青龍鎮,三十二年廢。萬曆元年復置縣,移縣治於唐行鎮(今青浦鎮),隸屬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曾劃北亭、新江兩鄉,分置福泉縣,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撤,仍併入青浦縣境。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青浦縣隸屬於江蘇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解放後先屬蘇南行署,後隸江蘇省,1958年劃歸上海市。全縣有青浦、朱家角、練塘、金澤4個鎮,19個農業鄉,1個漁業鄉。1985年總人口440263人,農業人口占87.5%。境內居民大多數為漢族,還有116人分屬回、蒙、滿、壯、高山、朝鮮等少數民族。
青浦人民富有革命鬥爭精神。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和抗擊外來侵略與騷擾的鬥爭不斷。自漢代至建縣,據志乘所記,占領縣境的農民起義軍有孫恩、朱燮、張士誠等。南宋抗擊金兵,韓世忠在縣東北沿海一帶布防戍守。明嘉靖間倭寇為患,青浦為抗倭前哨。清初爆發陳子龍武裝抗清。鹹豐二年(1852年),周立春、周秀英父女揭竿起義,武裝抗糧,接連攻下南匯、寶山、嘉定、上海、青浦五座縣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東征,占領青浦縣城二年余,清軍糾合華爾洋槍隊屢攻不下,一時譽為“鐵青浦”。清末的同盟會於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11月)推翻了清政府的縣政權,宣告光復。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後,本縣旅外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在上海、蘇州、北京等地結社,成立“學友會”、“學生會”等進步組織,以“團結青年,改造家鄉”為宗旨。他們創辦刊物,宣傳革命真理,進行革命活動。民國12年(1923年)下半年後,高爾松,高爾柏、陳雲等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青浦的革命鬥爭並沒有停息。民國16年(1927年)9月,在陳雲等組織下,小蒸建立了本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接著,縣組建黨的獨立支部,在城廂、練塘、黃渡成立特別支部,領導革命鬥爭。11月,中共青浦縣委成立,陳云為首任縣委書記。民國26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顧德熙(即張凡)回縣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翌年初,顧復生等組織抗日武裝,開闢青東抗日游擊區,發動和組織民眾武裝抗擊敵偽。八年抗戰期間,全縣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發動了近百次大小戰鬥,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民國34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後,堅持在青浦鬥爭的共產黨人,開展以反徵兵征糧徵稅為中心的武裝鬥爭;解放前夕,深入國民黨中下層軍政機構進行策反,並發動民眾護廠護校護糧,保存重要檔案,維護地方治安。
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旋即成立中共青浦縣委員會和青浦縣人民政府。不久,又建立區、鄉、村三級人民政權。為了鞏固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相繼進行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政治運動,隨後又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各個五年計畫。1957年下半年以後,連續進行的一系列的政治運動,挫傷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尤其在“大躍進”年代,經濟發展受阻,生產增長緩慢,直至貫徹執行中央關於“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後,工農業生產才有所復甦。
1966年開始的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災難性的浩劫。在王洪文插手下,派性嚴重,武鬥不止,生產停滯不前,經濟遭受損害。全縣在武鬥中死亡23人,傷殘者數百人。“清隊”時非正常死亡170人,傷殘百餘人。不少幹部和民眾被綁架、關押、批鬥、抄家,甚至刑訊逼供,經濟上的損失更是無法計算。青浦成為上海地區“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撥亂反正,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許多老幹部重新擔任領導工作,全縣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順利地進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
青浦歷來是以糧食種植為主的農業縣。長期以來,農民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水稻育種、栽植、灌概、管理等方面的生產經驗。在元代開始了棉花的種植。由於地勢低平,縣境中部和淀泖地區偏於低洼,常易受澇。加之明代以來賦稅、地租特重,農諺有“九年三熟,喝湯吃粥”說。解放前,水利失修,天災人禍,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後從50年代起,治水改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至1985年底全縣為興修水利投資1.3億元,建成了大片旱澇保收的豐產田,加以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農業生產持續增長。1949年糧食畝產181.5公斤,油菜籽畝產21.5公斤,棉花畝產皮棉7公斤,到1985年,糧食畝產增為603.5公斤,油菜籽畝產109.5公斤,棉花畝產42公斤,分別增長2.3倍、4.1倍和5倍。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思想干擾,農業生產一度徘徊不前。“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農村人均分配,每年遞增不到1%。1983年起,農村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逐年上升,鄉村工農副三業全面發展。同時,充分利用本縣水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的“三水”生產,成為本縣致富的重要門路。1985年全縣水產品上市1.33萬噸,家禽上市347萬羽,鮮蛋上市1100萬公斤。隨著生產發展,農業收入逐年增多。1985年農民人均產值3439元,人均生產性純收入為786元。1986年後,農業生產規模開始向綜合經營方式發展,農副產品實行多渠道流通,各類專業戶不斷湧現,從1985年的1777戶增至1987年的6135戶。種田大戶集中了全縣2%的土地,養殖專業戶提供了70%以上的產品。
青浦解放前工業十分薄弱,民間僅有紡織、編結等副業,市鎮有釀造、染紗、榨油等作坊。清宣統三年(1911年),朱家角鎮創辦光華電燈公司。辛亥革命後油糧加工業有所發展。據解放時統計,全縣個體手工業427戶,私營工廠(工場、作坊)58家,年產值825萬元。50年代初期,私營工業仍有發展。1954年,全縣個體手工業增為3479戶,私營企業為83家,年產值1680萬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全縣組成手工業合作社(組)54個,工業企業32家,年產值為2128萬元。1958年曾興辦社鎮工業,行業也隨著產品的種類而不斷增多。60年代初,社辦工業大多下馬,至70年代初,社鎮工業又重新掀起,1983年後,鄉鎮工業發展迅猛。1985年,全縣有縣辦工業116家,鄉鎮工業298家,村辦工業922家,另有聯戶工業80家,個體工業366家,總產值為7.22億元,1987年為15.34億元,成為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主要行業有服裝、絲織、箱包、輕紡、電器、儀表、化工、建材等數十種,有許多產品已打進國際市場,博得較高聲譽。
青浦商業之盛始自唐天寶五年建青龍鎮。那時,船商雲集,市井繁榮。至宋代商業仍然十分鼎盛。青龍鎮“島夷、閩、粵、交、廣之途所自出,風檣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賈、豪宗、右姓之所會”。“市廛雜夷夏之人,寶貨當東南之物”。對外貿易也十分發達。據《
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熙寧十年(1077年),青龍一鎮的稅收達15879貫400文,占當時華亭一縣之半。明代建縣時,地處縣境中部的唐行鎮和珠街閣(今朱家角)亦相繼興起。本世紀30年代全縣大小集鎮40多處,有坐商、行商、攤販3000多戶。抗戰勝利後,又創辦了30個消費合作社。解放後,興辦國營商業,組建供銷合作社和開放農副產品貿易市場,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三條渠道,市場活躍,購銷兩旺。“大躍進”時,商業網點合併,商品流通受到影響。進入80年代,改革商業體制,全面開放集市貿易,發展商品生產,開發外向型經濟。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3.94億元,比1978年增長1.5倍,其中國營和集體商業占93.6%,集市貿易占3.7%,個體經營占2.7%。1987年又比1985年上升40.6%。物資管理部門供應國家統配物資和計畫外物資5600多種,1985年全年銷售額達8159萬元。對外貿易和橫向經濟合作的規模日益擴大。1985年出口商品撥交額為1.2億元,創匯3000多萬美元。1987年增至2.5億元,其中重點發展深度加工的產品為2.37億元。1985年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僑胞、港澳同胞,計68批600多人次來縣參觀訪問、洽談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項目。至1987年,全縣有中外合資、合作企業5家,補償貿易企業6家,農貿聯營企業20家,外貿定點加工企業56家,共吸收資金590多萬美元。
青浦近40年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時起時伏的過程。有恢復和穩步發展的階段,有生產停滯徘徊的階段,有持續協調發展的階段。1985年社會總產值15.22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為6.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5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工業產值(含村辦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2.3%,農業占17.7%。國民收入人均1363元。1987年社會總產值24.3億元,國民生產總值9.1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7.74億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59.7%,38.5%和53.1%。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5%,農業占13.5%。國民收入人均達1818元。青浦縣逐步從單一的農業縣發展成為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貿、工、農全面發展的縣。財政收支發展也較快,1953年財政收入374萬元,1985年增加到15367萬元,增長40倍。1953年至198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中的66.6%上繳國家。1985年財政支出3660萬元,為總收入的23.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支農費用和文教衛生事業費為總支出的62%。1987年財政收入16444萬元,比1985年增長7%;財政支出5334萬元,占收入的32.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支農費用和文教衛生事業費占75.4%。1978年以來信貸規模和城鄉儲蓄都不斷增長。1985年末貸款餘額1.34億元,為1978年的8倍,1987年為2.87億元。1985年存款總額為1.58億元,為1978年的3.6倍;其中城鄉人民儲蓄7649萬元,比1978年增長10倍,人均儲蓄174元。1987年存款額為2.86億元,比1985年增長81%;其中城鄉人民儲蓄1.67億元,比1985年增長1.18倍,人均儲蓄374元。1985年全縣職工3.7萬人,人均年收入1151元。
解放以來,本縣的城鄉建設面貌一新。公共運輸鄉鄉通車,村鎮道路連線溝通。城鄉住房逐年更新。至1985年,縣屬三鎮新建住房49.1萬平方米。1979至1985年,農村累計有4.5萬戶建房20多萬間、515萬平方米,1986、1987年又新建250萬平方米,農民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26.6平方米,大多為兩層樓房。城鎮居民用水大有改善,多數集鎮和部分農村建有自來水廠,有80%的居民和17.6%的農民飲用了自來水。1984年,青浦鎮始建管道煤氣工程,至1987年全鎮有4000多戶居民用上煤氣。
青浦教育比較發達。縣學、書院歷史悠久,義塾、私塾城鄉皆有。“五四”運動後,創辦師範學校。民國25年(1936年)全縣有小學生2萬名,國中學生200名。解放後,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1985年全縣有國小292所,國中31所,完全中學9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各類成人教育機構10所,幼稚園515班。1986年被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教育培育和造就不少人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青浦古代有過燦爛的文學藝術,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過貢獻。解放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藝隊伍不斷壯大,縣有文化館,鎮有文化分館,鄉有文化中心。科學技術研究促進了生產發展,有144個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市、縣科技成果獎。至1985年全縣建有專業學會21個,鄉科普協會21個。1986和1987兩年有10個項目列入市“星火計畫”。
青浦的衛生體育事業主要是在解放後發展起來的,認真貫徹“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立足於造福人民。青浦曾是全國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縣之一,蔓延245個村鎮,有病人15.7萬人,釘螺面積7400多萬平方米。蓮盛鄉任屯村是有名的“肚胞村”,有“九灣十三浜,只只浜斗釘螺生”的諺語。解放前的20年中,有一半人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至解放時全村只剩400多人。30多年來全縣治癒病人40多萬人次,累計滅螺2.47億平方米,國家耗資794萬元,終於在1983年消滅了血吸蟲病,使十餘萬勞動力恢復健康。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如武術、船拳、龍舟、舞龍等,早在清代已經盛行,球類運動則始自20年代。解放後,學校體育與民眾體育得到良好的發展,縣城有體育場、游泳池、燈光球場、桌球房等設施,連年不斷舉辦體育比賽。縣少年體育學校為市輸送了一批運動員。
青浦湖山佳麗,鐘靈毓秀,代有名人。在古代,有農民起義的女英雄,有農田水利建設專家,有累代行醫的中醫世家,有大書法家、大畫家和大詩人,有金石學家。在近代、現代,有領袖一代風騷的大革命家,有熱愛祖國、獻身人民事業的牧師,有熱心於中、國小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教育家,有大出版家,有名報人,有通俗小說家,有航海家,有飛行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中,又湧現出許多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為振興中華、造福人群作出自己的貢獻。
青浦名勝古蹟和歷史文物較多,有十處古文化遺址,出土了大批文物。有三座古塔,有宋、元、明以來的古橋,有江南園林風格的曲水園、課植園,又新建澱山湖遊覽區。根據青浦水鄉特色,旅遊事業進一步得到發展。
青浦44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以來,已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業績,讓我們團結一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青浦早日實現四化而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