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作品以親歷者的眼光和視角,以幾個少男少女在東北插隊時候的生活為主線,表現了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中,一代人的經歷、情感和成長。他們的青春之痛、青春之殤,他們在時代大潮的裹摟中,對世界和人生的困惑和迷茫得以充分展現。全書充滿著理想主義的感傷情緒。同時,作品也比較深入地描寫了當時東北農村的生活狀態,當地青年的情感心理狀態,為全書增添了歷史與現實的厚重感。
基本介紹
- 書名:青春1969
- 作者:庚淮
- ISBN:9787020086023, 7020086020
- 頁數:502頁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序言,後記,
編輯推薦
《青春1969》:它們占據了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也給了我最堅實,最沉著應對生活中一切困苦和不幸的能力。給了我和夥伴們珍
惜人間索情、與朋友共渡難關的生
活態度,這也是我們雖然在那裡蹉跎了青春歲月、吃盡了苦頭,卻依然對那個小村莊念念不忘的根本。
作者簡介
庚淮,女,一九五一年生於北京,滿族。一九六九年赴吉林省白城地區插隊,後在當地讀書、任教。一九八零年底經由河北調回北京,在電力系統供職,直至退休。平日喜歡讀書、寫作,此書為作者的長篇處女作。
序言
二○○五年八月十三日午夜。
大雨傾盆,霹靂震耳欲聾,閃電瘋狂地撕扯著夜空。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在這樣的天氣里,我們期待已久的出行還能實現嗎?重訪我們青春時期的家園,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計畫,本來我們就要在今天凌晨把這計畫付諸行動了,可是,天氣偏偏在這個時候作怪!
我無法控制內心的焦慮、不安,起身來到窗前,膽戰心驚地看著大自然暴怒的畫面,心裡在不停地祈禱……
漸漸地,雷聲遠去,細密的雨點開始輕輕地灑向窗欞。
凌晨三點半,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是老同學車欣,她已經如約到達我家樓下!我興奮地提起早已打點好的行裝,快步衝下樓去。當我們一行九人集結完畢的時候,時針剛好指向凌晨四點。一陣歡呼過後,我們乘坐的藍色麵包車在夜色中衝破交織的細雨,沿著積水的公路,向我們深深思念的“故土”飛馳而去。
今年,我五十六歲,已經步人人生的夕陽階段。當我拿起筆,試圖將幾十年前的塞外生活,用文字碼起來的時候,心裡充滿了猶豫:那些沉睡在大腦記憶庫中的陳年往事,還能否復甦?那些零散、模糊、漸漸遠去的記憶碎片,還能否連貫地爬出腦海,讓我把它們拼湊、還原成一幅真實多彩、既艱辛又不乏快樂的生活畫卷?我很有些擔心。
多年來,在我身邊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年輕人,甚至我們的父輩,都曾大惑不解地問過我:你們這些從那段生活中走出來的知青,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對那樣一個荒僻甚至有些愚昧的村莊,你們會產生深深的眷戀?為什麼在那裡蹉跎了青春歲月,而時至今日,你們還對那種生活念念不忘?
面對這些問題,我總是不能簡單、明確地回答,因為這其中包含了我們青春歲月中太多的精彩片斷、太多的心路歷程。那些經歷,伴隨著我們後來的生活,甚至影響了我們的一生。而每當這時,我總是對提問者說:“人生不管經歷了多少艱辛,回憶都是精彩的!”隨後,我往往會陷入深深的思索,而最終,思索的結果是:我應該把我們青年時期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讓聽者自己去感悟。
面對這樣一個類似大拼圖的工程,我深知我個人的能力有限,可是我有許多當年曾經在一起經受磨難、現在還保持著密切來往的“插友”,我們會共同追憶,共同書寫。我想,我們一定能描繪出一幅既可以讓你了解、又可以讓我們這些曾經身臨其中的人,去耐心品味的生活畫面。所以,如果你有興趣,就看看我們的故事,我們那些或是淡淡的、或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零散或者連貫的生活片段,會把你帶進那樣一個年代、那樣一個人生的舞台,也就一定會告訴你上面那些問題的答案。
多年以前,知青文學曾經熱過一段。現在關於知青及那個年代的話題,人們似乎已經不再感興趣,畢竟那段生活的足跡早已成為歷史。無論是我們每一個個體,還是我們的社會,都從那樣的歷史狀況中走了出來,但有些事情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我深知,作為一輩子不曾從事文學創作、僅憑一點業餘愛好來寫這些故事的我,筆下的知青生活和經歷,絕不會像大手筆的知青文學作家所寫的那樣氣勢恢宏和驚心動魄。他們描述的是知青運動、知青歷史,寫出的是知青文學,而我,僅僅是寫一些我們渺小的個人經歷。因為我不忍心讓我們那段如泣如訴、如歌如夢的青春生活,化作一縷輕煙隨風飄散。平心而論,我寫這些,只是在尋找自己青春的足跡,我在為我們這些經歷過的人寫,也為對此感興趣的人寫。
作品中的人和事雖然基本屬實,但為了避免暴露隱私引起麻煩,我有意對人物的姓名、背景和故事發生的時間以及結局,進行了必要的修改、綜合,甚至是張冠李戴,請大家諒解。
那是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偏遠的東北農村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在那個封閉、貧困的村莊裡,生活著一群生機勃發的年輕人,他們身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心底卻流淌著苦澀,苦澀中又糅合著快樂的涓涓細流……
後記
一轉眼,三年半的時間過去了,這本書才寫完。不知道讀者看後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我的故事沒有打動你,那或許我根本就不是為你而寫的,也或許是因為我的筆和頭腦太笨拙,沒能把我們那些經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作為親歷者,雖然講完了這些故事,可故事中的每一幕卻像游雲一樣在我的眼前飄浮不散,讓我仍然沉浸在對往事的感懷之中。
有人說:人生是一條旅途,在這條旅途當中會有許多站點,每個人都會在這些站點上下,做些長短不一的停留。東北那片偏遠的、生長著大豆、玉米和紅高粱的鹽鹼地,就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大站點,我們在那裡做了長時間的停留,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裡。那片土地上,不光烙印了我們青春流浪的足跡,更遊蕩著我們曾經找不到歸宿的心靈。當青春一去不復返、心靈也不再困惑的時候,生活平靜了,我們卻老了,有些人甚至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可即使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仍會不時地感受到來自那片土地上曾經孤獨的、一顆顆心靈的召喚。在這如梭的歲月磨礪中,我越發確信,我們的感情從來不曾遠離那裡,我們的心靈依然在那裡徘徊。
還有人說:人生如夢。在我人生的夢裡,總是流淌著一條小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而在湍急的水流下面,就沉積著我的生活經歷——那些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那些刻骨銘心的流血、流淚和說不完、道不盡的艱辛生活的記憶。河水流逝,帶走了不計其數的如煙往事,卻永遠帶不走東北大地上那個小村子,在那裡所經歷的一切,甚至是每一天的生活都深深地留在了我夢中的河水中。它們深深地沉澱在河底,卻又不時冒出水面,觸摸我的靈魂。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把它們寫下來的原因,它們占據了我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也給了我最堅實、最沉著應對生活中一切困苦和不幸的能力。給了我和夥伴們珍惜人間親情、與朋友共渡難關的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雖然在那裡蹉跎了青春歲月、吃盡了苦頭,卻依然對那個小村莊念念不忘的根本。
當然,寫這本書的意義,還在於為更多的人講述那些真實的“歷史”故事,完成更多人的心愿。
需要重申的是:書中所有的故事大體上都是真實的,只是我講到的人,並不都出自同一個集體戶。原本只想寫一本紀實性的文學作品,可寫著寫著,故事的範圍就擴大了,於是,我索性改變初衷,以小說的形式把大家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寫了出來。既然是小說的形式,那必然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會有誇大、綜合或張冠李戴的情況。此外,我還有意識地把黃羨、車悅來自雲南和陝西的信加入其中,並兩次描寫自己到黑龍江兵團探友的經歷,我所做的這一切,宗旨只有一個:表述當年各地知青的生活,反映那一代青年人共同的命運。我想,這也未嘗不可,因為無論他們是誰,來自哪裡,他們都是知青,都是那個年代中九死一生的夥伴。但願熟悉我們經歷的讀者,不要無端地聯想,不要對號入座,更不要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麻煩,我在這裡再次誠懇地感謝大家。
此外,在這本書中,有幾位常駐於我心靈深處的人物並沒有進行表述,他們其實都是有恩於我的人,如當年省作協下放到縣裡的潘老師,縣生產資料辦公室的吳老師,還有師範學校的郭校長、董老師,他們都曾給予我一個落難的北京女知青難以忘懷的幫助,我將永遠在內心深處牢記他們。
我感謝生活。雖然“文革”和下鄉的種種磨難,給我和無數青年人的一生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使我們之中的那么多人懷才不遇,那么多人的命運就此完全改變,但我依然認為自己是個幸運兒。上天讓我擁有一個幸福而溫暖的家庭、一份可以依賴終生的工作,並且過著穩定而“準小康”的生活。
我還要感謝生活。因為她沒有讓我在當年那個苦難重重的環境中,又親歷由於自己的迷失而在青春期犯下無法彌補的過錯,從而苦上加苦,終生追悔不及,而是給了我今天這樣健康的心靈。每當我想到自己青年時期的際遇,想到在落難的歲月中,競意想不到地碰到了幾乎是無處不在的好人,並始終生活在環繞於身邊的博愛之中,我就為自己慶幸。作為那一代人中受迫害最深,也最為敏感、脆弱的一員,我得到了那么多善良人寶貴的幫助,從而度過許多危難時刻,逃過多次劫難。我為自己最終還快樂地活在這個越來越美好的人世上而感慨!
2007.6—2010.12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