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80後”作家多紮根於現代都市文化土壤,其作品也多顯現著都市生活經驗和都市文化景觀。翻開“80後”的作品,大多是記錄自己的生活,揮霍自己的思想,指間筆端流淌著的多是特屬於“80後”的激情和暢想。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們充當著整個“80後”一代思想代言的角色。自“80後”文學浮出水面,“偶像”字眼如影隨形,從網站寫手的偶像化包裝,到大小媒體的明星式運作,直至“偶像派”命名的出現,其存在已無可置疑。
就文學形態看,“偶像化”寫作有以下基本特徵:
一是追求形式的甜美。“偶像化”寫作,形式往往大於內容,優美輕靈的文字,奇幻飄忽的感覺,浪漫主義的風格,不求深刻但求動人的青春話語……所有這些都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廣告文案的創作公式,“KISS公式”,即英文KeepItSweetandSimple。直譯為“令其甜美並簡潔”。在“80後”寫手和身後的市場策劃者那裡,作品被作為一件可意的商品,精心的包裝向消費人群昭示:“多么甜美動人呀!”打動人心也是偶像化作品傳播的第一要素。
二是“青春偶像”的裝扮。“80後”文學之前,中國的作家並非沒有成為偶像的可能,但在此之前,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多年艱苦寫作→作品巨大反響→作家出名→漸成偶像;其次,即便成為偶像也大多在相對狹窄的領域,因為文學作品在媒介中較之文藝、體育並無傳播優勢。但“80後”寫手在網路嶄露頭角之始,就已自覺地裝扮成“青春偶像”,從而大大縮短了出名的距離。 三是扣住“青春”的書寫。偶像化寫作的內容、題材、風格、形式大都屬於青年題材,並具有強烈的時尚色彩,作品主題多定位在當下青少年的“青春遭遇”。“偶像化”寫作的一個關鍵點是緊緊扣住“青春”。因為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了人心;扣住了人心,也就扣住了閱讀市場的命脈,扣住了市場命脈,也就扣住了“出名”和利潤。
四是商業化運作。在每一個成功的現代商業故事後面,大多有一個精心的策劃。“80後”文學的迅速成長至少已是一個商業成功的範例。其成長的背後始終站著一批老謀深算、用心良苦的商業策劃高手。他們的策劃從一開始就成功地跳過理念,按照市場運作的規律,在鮮明的商業意識的指導下,一步步地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包裝郭敬明等人的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多年前就以“布老虎叢書”品牌行銷成功,從而積累了運作品牌的豐富經驗。而“80後”文學偶像化的趨向,正是品牌行銷和目標行銷戰略計畫的一個具體實施環節。
從寫作的角度看,“80後”這個群體越來越分化,也越來越紛紜,一些作者志在文學本身,一些作者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些寫作者在向純文學的方向靠攏,一些寫作者在向通俗化、類型化發展,像玄幻、武俠、言情、推理等等,已在他們的努力下,從網上的熱絡傳播閱讀擴展到紙質的閱讀熱潮。這種走向可能有其積極的意義,因為屬於通俗層次的類型文學在過去相當的不發達,也需要發展,需要提升,他們的寫作探求,使得這一品類的作品開始漸成氣候,從以不同的作品類型滿足不同的閱讀需求上講,它們與純文學在生態上形成了互補。
崛起與現狀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先後出現了以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春樹、李傻傻等為代表的80後作家。他們一現身,便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存在,迅速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登上文學的舞台,引發著不可拒絕的文學事實:以他們為主體構築的80後文學如颶風般迅猛抵達世人面前,成為文壇不可迴避的焦點。他們的合集和小說、散文單行本出版面市,甚至一度占領了圖書市場的“頭把交椅”,從而引發了一場“青春文學”熱潮。特別是在2004年,各大報刊雜誌網站紛紛對他們作出關注和評介,聲勢浩大,蔚為壯觀,很容易讓人遙想起上世紀80年代中期風起雲湧的文學運動。那么,何為80後文學呢?它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史概念,也不是文學流派的概念,而是以寫作者的出生時間(1980年-1989年)來集體命名的、被符號化的、約定成俗的一種稱謂;它沒有統一的創作理念和相應的組織模式,更主要是一個時間上的代群表達法。下面從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主要表現為網路、大眾消費文化)以及80後作家群自身特徵等幾個方面對80後文學作出粗略考察,並對80後文學的明天作出展望。 一、成長環境:整體上寬鬆優越
勿庸置疑,80後是極富標誌意義的一代。他們出生於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長於國家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的90年代。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最具有改革開放時代特徵的一代,由於出生、成長在一種全新的時空狀態下,在整體上有著優越於以往任何時代的生活環境,從而使得他們在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生活方式、社會參與意識等方面都與前數代人形成了巨大的差異。
過去的二十年,是一個個體基本慾念由被禁錮到被歸放甚至極端發展的時代,面對洶湧而至的商品經濟大潮、急劇的社會變革以及各種思潮的衝擊,80後一代往往手足無措,而任自己的青春激情盲目地東突西撞。隨著年齡的增長,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較高的知識素養,使他們的心態漸漸平靜下來,開始慎重地進行自我價值的反思,開始了對生活品味的追求。相比祖輩革命年代的政治狂熱,父輩改革年代的物質狂熱,他們可能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他們通過手中的筆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情緒--即通過文字表現出來的另類、叛逆、青春的疼痛,表達他們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很自然地,在80後文學那裡看到比前代文學更開放、更自由的姿態。正如文學評論家白燁指出:“他們之於文字和文學,有不少人好像是天賦異稟,從感覺之微妙,到語言之靈動,都如同天籟……而他們的真率,似是與生俱來。這跟他們較少受到文壇已有風習的浸染有關,更與他們在新的時代、新的氛圍下成長起來有關。”
經濟生活上的無憂無慮,接受教育機會的大大增加,社會的日益和諧,顯然為80後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掀起80後文學第一波浪潮的韓寒的文學之路頗具代表性。韓寒通過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而一舉成名,隨後推出的長篇小說,成為文壇一時的熱門話題,中學尚未念完便輟學,言行怪誕的他很快便引起了一股“韓寒旋風”,進而成為廣大青少年的偶像。韓寒之所以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一方面固然因其出類拔萃的文學才華,另一方面,生於上海長於上海的他,可以在輟學後恣意地寫作,其實也是與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日益寬鬆分不開的。縱觀已成名的80後作家,如郭敬明、春樹、小飯、蔣峰、蘇德、周嘉寧、劉嘉俊等等,生活學習在北京、上海等經濟文化中心,這種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成名顯然具有優勢。再如被稱為“玉女作家”的張悅然,讀完山東大學後,更是到新加坡留學。春樹和張悅然也許是80後作家中最風光的兩位,看看她們的生活背景,春樹在北京,張悅然在新加坡,這兩個城市都很發達,在她們的小說、 、等作品中,城市意識比另外的80後作家要強烈得多,小說中充斥著城市符號。還有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小說主角雖大學還未畢業,卻完全過著準白領的生活。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現實生活的經濟力量。
與此同時,80後作家的客群群也應是不可忽略的考察對象。必須看到,這一代作家的崛起和整個獨生子女群體有關。8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眼下正值青少年時期,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前代人的不一樣,所尋求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趣味與前代存在很大的不同,他們更願意從同年人的文字中尋找與自身相關的情感與經歷,那裡有更為熟悉的生活世界,讓他們感到親切自然,很容易引起共鳴。而80後作家主要是學生寫手,學生寫手的作品反映了學生的生活,表現了學生的情緒,適應了學生的需要,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現在的學生讀者,包括初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在內,是一個龐大的讀者群體,處在求知階段的他們,經常要閱讀大量作品;中國獨生子女這些家庭在九十年代後期以後,經濟上逐漸寬裕,成長為強大的購買群體,是80後文學圖書消費的主力軍。在這個群體裡邊,國中生、高中生又是最大量、最忠實和重要的一群。
事實上,80後文學在青少年中的市場影響力是不可否認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市場消費的低齡化、讀者群體的低齡化,是導致文學寫作低齡化的根本原因,就市場而言,文化消費的主力軍是青少年,比如各種電子遊戲、光碟的市場消費者,大多數是青年人。文學消費也是如此,青少年和成人是不一樣,青少年的文學消費能力很強,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生活和生存的壓力,拉動市場的力量很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80後作家與同樣出生於80年代的讀者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網際網路:80後文學崛起的溫床
80後作家是與以往的寫作者們截然不同的人群--他們在網路時代背景下步入青春,甚至有人戲言“他們是在鍵盤上努力和網友聊天時學會把玩文字的”。網際網路正對對這一代作家產生著廣泛的影響,網路文化成為80後文學崛起的重要文化背景。
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為8700萬。而來自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年齡統計表則顯示,30歲以下占70%,24歲以下則高達53%,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一半以上。中國真正的網路時代正全面來臨。
網際網路對80後文學的崛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為重要的表現便是實現了“零進入門檻”。“零進入門檻”包括五個方面: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任何人想進入文學領域,只要會上網,會文字寫作,無需按照傳統的程式,便可以達到發表作品的目的。文學傳播開始發生從大教堂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文體的邊界、道德的規範、觀念的限制隨之鬆動,80後文學獲得了遠高於傳統紙質文學的自由度。這種傳播在某種意義上正悄悄地改寫著文學的規則,也使一些很有潛力但缺乏更多生活、生命體驗的年輕作者,提前進入了市場寫作而放棄精神的標高。
與前代作家相比,80後作家自覺地將網路視為自由書寫的空間。對他們而言,網路就是文本,他們的精神呼吸、表達欲望、思想觀念如茂盛的野草,隨時在網路上滋生。網路給了他們不一樣的成長體驗,練就了他們在鍵盤上熟練操控文字的素質,也給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心靈的動盪、孤獨、迷茫。80後作家的作品最初幾乎全都集中在網路上發表,都兼具網路虛擬空間的敘述特徵。當他們不斷參與網路組織的文字比賽,在網路的BBS或各種論壇上拋下自己的的臆想化故事時,其鮮明的特色、非傳統的風格和張揚的個性,已有的網路影響和潛在的市場利潤,被一些精明的出版商看中,於是請來著名作家寫序推薦,把這些文字從網路搬進了印刷車間,由此催生著一個又一個80後作家。他們埋頭網路舞文弄墨,並陸續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時代見證了他們,並給予了他們一個全新的稱號——“網路作家”,他們在這個信息化高度發達和資源共享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盡情地展示著自己,使得文字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新鮮光彩。儘管許多作品只是供讀者的一次性消費品,甚至是泡沫化垃圾化,但同時有大量的作家在走向成熟,網路依然為更多的80後作家提供的廣闊的舞台。大量“寫手”正是通過不斷推出新作品,不斷試探讀者的普遍口味,不斷修正自己的寫作方式等等,來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登上美國的春樹,還是獲得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4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的張悅然,還是李傻傻、胡堅、小飯及一批活躍的80後詩人如丁成、秦客、八零、枕戈、劉浪、莫小邪、三米深等等,無不是先在網上贏得人氣,暴得大名,進而轉向紙質媒介,再走向主流報刊和文壇的。
三、大眾消費文化:80後文學崛起的“興奮劑”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各種思潮和流派的湧入,消費主義也開始衝擊這一代的價值觀念。特別是90年代搭上了市場經濟的快車以後,緊接著又與傳媒結合,形成一個強大的輻射磁場。當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時,大眾消費文化得以全面興起,而這,恰好成為80後文學崛起的“興奮劑”。正如評論家陳曉明所講,“他們的存在與寫作處在同一平面,他們不再需要文學表達激進的社會變革,‘80後’占據的是一個消費主義的文化空間,相比較起背負著歷史重壓和文學經典傳統的那幾代作家,他們面對這個時代更具有先天的優勢”。對80後作家而言,禁慾主義的時代早已過去,沒有前代的國家革命意識,沒有經歷紅色寫作年代的他們,對“欲望”的張揚早已不具有人性解放的意義,自由自在地消費和享受各種各樣的欲望已成為日常生活。
在大眾消費文化的推動下,文學經歷著從創作到策劃、從作品到商品的變異過程,文學的商品屬性得到極大程度的體認,而近幾年80後的文學創作,更是使文學的商業化幾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郭敬明的、、再到新近的系列,每部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發行量,不斷製造著出版神話。同為80後作家的張堯臣撰文指出,“他的成名作品《幻城》的出版經過也許可以說明他的作品更為商業或者遠離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統計顯示,1999年以來,多家出版社已為80後作家出版數目龐大的作品,並且迅速占據了中國文學圖書市場,與現當代作家作品平分秋色。韓寒、郭敬明旋風般擠進了公布的“2004年中國名人榜”,則堪稱極端的例證。顯然,韓寒、郭敬明現象的意義除了文學本身外,也許帶來的更多是經濟學消費學上的意義。不難發現,當下大量的文學寫作正在按照文化工業的邏輯推進,有如一個產品,通過精心的策劃設計,在流水線上無限地複製。然而,創作主體的泛化和文學作品的泛化使文學暗藏著巨大的隱憂。為著使自己的作品獲取更大的共享性,作者的獨立意識逐漸淡化。一方面標榜個性,刻意在作品中渲染性、暴力,披露隱私秘史,製造賣點;另一方面則信奉“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熱衷於炒作。
中國消費社會的時代特質,可以說是大眾消費文化興起的最重要的原因。丹尼爾·貝爾把人的消費要求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需求,二是欲求。所謂需求,指的是作為一個自然人和一個社會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不能實現這種要求,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便會產生不便,甚至無法生活。而欲求,指的是人超出這種最基本要求的部分,與時尚、身份認同等文化問題相關。在消費時代,人們“滿足的源泉和社會理想行為的標準不再是工作勞動本身,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大眾消費文化邏輯上要求人們在一切社會生活領域全面地理性化。由於個性的解放和主體性的張揚,人們的自我意識、實用觀念和利益動機日益獲得了合法性並表現出進一步強化的趨勢。從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取向出現了這樣的變化:從過去僅強調集體到現在開始強調個人,從過去僅重視理想到現在開始重視實際,從過去僅注重義務到現在開始注重利益。從這個角度看,80後作家的創作已不僅僅是需求,更是一種“欲求”,他們正是與當下“大眾消費欲望”切合,製造並實現著自己“青春欲望”,扮演著文化明星的角色。
進一步看,80後作家商業化明星化突出地反映出文學的精神內涵日見稀薄的事實。當文本的意義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時,作家的形象就成為被開發的資源了。在傳統社會,文學是人們神性崇拜的重要承載體,文學作品深邃豐厚的精神內涵瀰漫著濃郁的宗教情懷,攫取了人們的心靈。如今,文學中這股濃郁的宗教情懷被世俗欲望的暴風吹散,消費社會把人們的神性崇拜引向世俗的途徑,這就有了當代樂此不疲的追星現象。而作家一旦被當作明星包裝起來,就成為被抽空內容的純粹物化形象,在市場上具有最大的交換價值,最有影響的明星實際上是最完美的商品。傳媒將80後作家區分為偶像派與實力派,推出“80後作家人氣排行榜”即為典型的例子,這其實差不多就是港台娛樂圈明星排資論輩包裝炒作的翻版,而郭敬明等等,眼下確實已成80後的“超級明星”。不過,80後作家群儘管來勢兇猛,但始終還只是大眾傳媒上的話題,文壇對他們表現出比較冷淡的態度。這種冷淡其實是文壇拒絕明星化的一種過激的反應。客觀地說,80後中一些年輕的作家的確是在執著地追求文學性的,他們試圖帶來新的敘述方式和審美情趣,是不應該對他們表示拒絕的。
市場效應
北京的開捲圖書研究所近兩年的圖書市場調查表明,以“80後”為主體的青春文學占有整個文學圖書市場份額的10%,而現代和當代的作家作品合起來,也僅占有10%。這就是說,在當下的圖書市場上,“爸爸輩”、“爺爺輩”們聯手也才能與“80後”打一個平手。
在《福布斯》2004年公布的“中國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這個1983年出生的瘦小男孩以160萬元的收入赫然列在第93位,領先於閭丘露薇、劉震雲、楊麗萍和李詠等。曾經與“清貧”緊密相連的文學行業也在一夜之間成為金燦燦的“搖錢樹”,幾位“80後”的先行者背靠著文學的大樹,已坐擁百萬資產。 2007年4月29日,郭敬明的最新小說上市。因其首印量高達866666套,封面上的腰封紙,消耗完了北京同類型的所有存紙,於是有少部分只能用別的紙來代替,比耗紙更引人注目的是,經過一個五一黃金周,該書銷售即達100萬冊。“對我自己也是一個紀錄。”郭敬明說,換成以前的書,差不多都是經過1年的時間,會賣到100萬冊,“這本書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很意外。”
統計數據則顯示,定價44元的精裝版《悲傷逆流成河》,從4月出版到5月底,月余時間累計銷量達到13712冊,而這僅僅是國內304座城市1480家書店門市的零售市場銷量,全國總銷量要遠遠大於此數據。期間,郭敬明各地巡遊式的簽售功不可沒:在成都,簽售現場一度引起西南書城附近交通堵塞;在德陽,當地武警出動維持秩序;在青島,場面幾次差點失控,一個男生更是激動地大喊“郭敬明我愛你!”並企圖翻越圍欄;在南昌,“小四(郭敬明的暱稱)才華橫溢,四迷不離不棄”的吶喊聲和“請大家維持好秩序,不要擠”的勸導聲匯合在一起——最終結果是,郭敬明所到處,《悲傷逆流成河》庫存被掏光。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讓喜歡喝可樂、泡吧和洗桑拿的郭敬明成為80後作家中的暢銷王。當大部分的“80後”作家面臨生存、就業甚至家庭壓力,當某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耗費半年至一年時間創作的長篇稿酬只有七八千元時,郭敬明已經可以開著凱迪拉克兜風,在配備游泳池和健身房的高檔小區購房,並且花費百萬裝修房子了。
相對而言,1982年出生、高中尚未畢業的韓寒,則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賽車、出唱片等其他方面,寫作對他而言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體驗。或許只有當經濟緊張時,才會提筆伏案。“沒有辦法,我也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因為我不做商業活動,商業代言。”韓寒喜歡賽車,有時一輛車就幾十萬,“像一個要拿成績的車手,如果想自己參加比賽,一年光輪胎的錢就得花掉將近七八十萬。”換言之,倘若沒有高額的版稅支持,韓寒不一定能如願從事他喜歡的賽車運動。
2006年底,有媒體統計,有著多重身份不專注於寫作的韓寒已有資產約950萬元人民幣。他的長篇處女作《三重門》迄今為止發行了110萬冊。僅這一筆作為新人8%的版稅,讓韓寒得到了約160萬元的收入。其最近出版的,版稅已水漲船高到了12%,光首印就為韓寒贏得了60萬元的收入。登上美國(亞洲版)封面的春樹和與郭敬明,共同列位“金童玉女”的張悅然,身家也都已超過人民幣300萬元。
但凡有利潤的領域必會引來嗅覺敏銳商家的角逐,但凡能創造利潤的市場也必然會受到商家不遺餘力的追捧。“80後”作品的熱賣使出版商和書商憧憬到市場的美妙回報,工業時代商品的包裝、炒作和複製將“80後”團團圍住。
一方面,繼韓寒之後,郭敬明、張悅然、李傻傻、張佳瑋、胡堅等第二波、第三波“80後”代表迅速湧現出來,並在被各種各樣光環包裝一新後推向市場。他們藝術或生活的照片在書上、網上、報上頻頻曝光,一如娛樂界隆重推出演藝新星。網上曾流傳著一個關於韓寒新小說的故事:一位讀者想購買韓寒的小說,而選擇的首要標準是書裡面有沒有韓寒的最新照片。在商家的群策群力下,“80後”正被作為偶像來消費。另一方面,在不少大大小小的書店,許多“80後”作品的作者根本不曾聽說過。一家書店經理介紹,只要封面和標題看上去像校園小說或青春小說,就能賣得不錯,儘管不少作品只是流傳於網路的二三流小說或根本就出自年屆三四十歲的偽“80後”之手。
“郭敬明等新一代作家作品的熱賣,不一定是作者寫得多好,”著名文學評論家何三坡表示,關鍵在於他們寫的就是青少年的生活,“而這些生活,是其他年齡段的作家不熟悉的。”
那么,80後作家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呢?“我並不希望所有人都看到我的書,我希望很久以後還有一部分人,有個別人很確定地來喜歡我,我覺得這是我特別想要的。”張悅然的這種平心靜氣,顯示出一種崛起前的低調氣象。在私人場合,韓寒則透漏了心中的秘密:希望自己可以留下來一些東西,“如果到40歲時每本書都可以賣到10萬冊,我就很開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張悅然和郭敬明都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其他申請加入作協的80後也有不少。中國作協和“80後”作家的互動,在引起一些質疑和爭議的同時,是否也傳達出一種信息:“80後”作家正在從市場和青少年認可向被整個社會包括文學界肯定過渡?
代表人物
韓寒,男,上海人,1982年生,原學校: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10)班,80後創作的領軍人物,80後名氣最大的一位,出道最早的80後代表作家。
自幼嗜好文學創作,13歲(初二)時他的短篇小說和就分別刊登在《少年文藝》(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響後,他就迷戀上繼續寫作,一發不可收拾。隨後,他的另外幾篇短篇小說又相繼被(上海)採用。因此,他的作品還分別榮獲這兩家少年文藝刊物的“少年文藝獎”。1999年,高中一年級的韓寒獲得了首屆新概念大賽一等獎,也是唯一一名三篇文章均進入複賽的選手。 已出版書籍:
2000年5月《三重門》,其中法國版本獲得法國2004年10月法國最暢銷圖書。
2000年8月
2002年1月
2002年10月
2003年9月
2004年9月《長安亂》
2005年2月文集作品有法國,韓國,香港,新加坡,台灣,日本版本。
郭敬明,出生於1983年6月6日,四川自貢人。80後作家的領軍人物,曾獲第三屆、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目前在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學習。
已出版書籍:
2002年文集
2003年1月《幻城》小說
2003年6月《左手倒影右手年華》文集
2003年11月《夢裡花落知多少》小說
2004年8月以雜誌形式出版書系《島》
2007年創辦新的雜誌形式的出版書系列
2007年4月《悲傷逆流成河》小說
漫畫繪本、、、、
李傻傻,男,湖南省隆回縣人,原名蒲荔子,1981年生,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現任廣州某媒體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80後代表作家之一,被稱為“少年沈從文”。《溫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和《80後作家排行》(男版小說選)的主要作者之一,《錦瑟年華》華箏卷(青春散文)的主打作者。 2003年開始發表作品並引起關注,作品發表於、《詩選刊》、《紅豆》、、《花城》、、《天涯》、《美文》、、《作品》、等文學刊物。他於2005年6月作為中國新文化力量的代表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全球版),被稱為“幽靈作家”;同年,他以原名“蒲荔子”先後成為《青年文學》(上半月刊)和《美文》(上半月刊)的封面人物。
出版有、、等。
金瑞鋒,男,浙江人,1983年生,著有中短篇小說集《被綁在樹上的男孩》和散文雜文集,2006中國十大80後作家排行榜之首,被稱為“80後魯迅”。雜誌、中安網、部落格網等專欄作家,《溫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80後作家排行·男版小說選》(暫定名),叢書《錦瑟年華》(華箏卷·青春散文)等刊物主要作者之一。
代表作:
張悅然,女,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A組一等獎獲得者,特約撰稿人,“新概念作家”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82年出生於山東濟南,2001年畢業於山東省實驗中學,後考入山東大學英語、法律雙學位班,現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系。張悅然從14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芙蓉》、、、等重要文學期刊發表作品。其作、等作品在《萌芽》雜誌發表後,在青少年文壇引起巨大反響,並被《新華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2001年獲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002年被《萌芽》網站評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歡迎女作家”。2003年在新加坡獲得第五屆“新加坡大專文學獎”第二名,同年獲得《上海文學》“文學新人大獎賽”二等獎。2004年獲第三屆“華語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2005年獲得春天文學獎。最新長篇小說被評選為“2006年中國小說排行榜”最佳長篇小說。
已出版書籍:
2003年8月作家出版社
2004年1月春風文藝出版社
《是你來檢閱我的憂傷了嗎》2004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紅鞋》2004年7月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年7月作家出版社
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
《誓鳥》2006年11月光明日報出版社
系列主題書(預計每兩月一期)2008年6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文集
《櫻桃之遠》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水仙已乘鯉魚去》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2007年6月明天出版社 劉衛東,男,安徽人,1983年生,憑著自己的散文創作,連續奪得了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成為《第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的代表作者。
《80後作家排行》(男版文選)和《錦瑟年華》華箏卷(青春散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出版有散文集。
李海洋,湖北人,網名死胖子,1985年生,第六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溫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80後作家排行》(男版小說選)和《錦瑟年華》清隕卷(男版小說)的主打作者。
出版有長篇小說和《亂世之殤》。李海洋攜《少年查必良傷人事件》,在《萌芽》雜誌連載數月,聲名鵲起,成為了2004年度“《萌芽》文壇”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其人氣只有韓寒、郭敬明才能與之相比,他也成為了《萌芽》雜誌當之無愧的新一代希望之星。 代表作:《亂世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