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第三中學

青州市第三中學

創建於一九五四年,是青州市文明單位,濰坊市美化綠化先進單位,濰坊市規範化學校。2014年9月合併原青州三中、青州五中、青州六中、的全部教學力量,並在青州城東四公里路口建了全新的青州三中。新校規劃占地310畝,計畫投資3.6億元。2018年4月青州三中改名為青州一中東校區。地址:山東省青州市鳳凰山路和昭徳中路路口東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州市第三中學(青州一中東校區)
  • 簡稱:第三中學
  • 校訓:向真、向善、向學、向上
  • 創辦時間:一九五四年
  • 現任校長:崔仕友
  • 所屬地區:青州市
辦學歷史,辦學成果,學校環境,文化傳統,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山東省青州第三中學,始創於1954年,原名益都縣第三中學,原地處香山南麓,坐落在狀元故鄉——鄭母青州三中歷經半個世紀,曾幾度輝煌,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棟樑之才,尤其近年來,學校確立了面向新世紀的辦學思想和發展規劃,學校發展迅速,教育質量逐年提高。2014年,青州市第三、五、六中學合校於青州三中新校。
規範期(1954——1965)
山東省青州第三中學,始創於1954年,原名益都縣第三中學,地處香山南麓,坐落在狀元故鄉——鄭母鎮政府駐地。兩河相繞,四面環水,地靈人傑,是濰坊市級規範化學校。建校之初,學校直屬濰坊地區管轄,建校工作均由地區專署文教科派人具體負責。受委派負責建校工作的有文教科教育科長王沂清及科員宮同義、王效東、高維志等同志。8月,益都縣文教科長魏津艇同志調益都三中任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是為青州三中歷史上首任校長;昌樂縣幹部學校教導主任連新村同志調來擔任教導主任,徐百勝同志擔任總務主任,帶領幾名教職員工開展學校日常工作。隨後,連新村同志調走,衛荊華同志來校接任其職務。校址原為農場,面積達120畝。當時的校園,目之所及,一片荒涼,缺房少舍,師生只好在鄭母村里原冀天文宅內安身,部分學生分散到益臨縣委大禮堂、距學校三里之遙的塘坊村等多處借宿。當時,教學設備陳舊,條件艱苦,但開拓者們的工作熱情很高,決心很大,克服重重困難辦校。
1954年建校時在校教職工有:楊維珩、黃建中、曲在范、崔西澤、曹岐周、齊新生、田亞南、王景通、榮若寶、馮本仲、郝振福、朱學曾、曹學增、李文玉、王繼新、董述霞、張振文、何安慶、於春槐、李多三、劉樹堂、徐百勝、劉元江、金家治,包括從福建調來的王壽康、沈希洪二位教師共28人。
1954年秋,招收第一級國中生6個班,共324人。
1955年,人事變動較大,曲在鐸、曹岐周、榮若寶、曹學增、張振文、劉林堂、沈希洪等7位老師調出,調入25人:
本年招收國中第二級(1955級)學生216名,編為四個班,在校生達10個班,共540名。規模擴大,致使校舍嚴重不足,為緩解教學用房緊張的局面,1955年新建教室四排36間。
1956年調入教師12名,他們是:孫漢章、王岱雲、姜興維、萬潤淑、逄本澤、韓高一、劉希聖、張保真、薛超、李愛民、崔英才、陳鶴如。
在教師隊伍進一步壯大的同時,第三級(1956級)國中生216名入學。學校規模達到第一個高峰——班級編制達十四個班,在校生數達到770名。當年,學校新建辦公室1排18間。
1957年夏,第一級學生畢業,當年又招收第四級(1957級)國中生四個班216名。
在學校建設方面,1957年投入較大。新建宿舍2排18間,實驗室9間,伙房10間,自己出資建教師宿舍9間,教室9間,圖書室3間,廁所1間,又建傳達室2間。至此,教學、生活、活動等種種功能設施基本齊備,學校整體面貌已初具規模,一所昌濰地區重點中學初步建成。是年11月,李宗智同志調入任副校長,協助魏津艇校長處理學校事務。
1958年,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教育教學達到鼎盛。這一年,王敏、楊中敏、孫建和、劉苑等四位老師調入,教學力量空前壯大。
本年秋,招收國中生6個班324名,是為國中五級。
當時,大躍進運動在全國開展的轟轟烈烈,學校受到較大影響,師生投入到勤工儉學和生產勞動之中。李宗智校長(1958年9月前同魏津艇校長協作)帶領全校師生積極開拓生產基地,開闢農場、飼養場,辦木工、鐵工等勤工儉學小組,在促進科學實驗活動方面成果顯著。1958年11月,隨著運動的逐漸冷卻,學校的教學秩序得以正常化。繼而貫徹黨的“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加強思想品德、勞技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
1959年4月,劉憑文擔任教務主任。9月,魏津艇同志調任昌樂六中校長,李宗智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是年秋,招收國中六級(1959級)學生4個班,共216名。學校由此更名為“益都四中”。
1960年4月李豐年同志由益都二中調來我校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6月,王培貞同志由團益都縣委調入任副校長。8月,王志林同志由教育局調入我校,擔任總務主任。
此時,生活進入困難時期,學校所在地——鄭母是重災區,災情特別嚴重。這一情況給學校工作的開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師生面臨挨餓的局面。在這一嚴峻形勢面前,學校領導清醒地認識到:解決吃飯問題是關鍵。於是,果斷地把學校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生產救災上來。首先是領導幹部下伙房,集中精力抓食堂,與有關人員一起搞好一伙食,以保證師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是抓生產自救,充分利用學校生產基地較大的有利條件,種瓜種菜,種糧種豆,力爭蔬菜自給;三是開展復收採集活動,把能吃的東西都收集起來,以補口糧的不足。李宗智校長不顧傷病,帶頭節約口糧支援受災百姓,體現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先進思想和偉大精神。由於決策果斷、措施得力、行動積極,全校師生平安度過了災荒,從而未使學校工作受到更大的影響,隨著形勢的好轉,學校工作又及時轉到以教學為主上來。
1960年學校共兩次招生,春季收兩個班108名學生,這是國中七級,與國中六級同時畢業,並稱為“國中六七級”;秋季收八級學生,四個班216名。
1961年,貫徹煙臺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服從教學,簡稱“一主二從”。同時,貫徹“調整、鞏固、整頓、提高”八字方針,減少招生,由四個班壓縮為兩個班。又因國家提倡就近上學,是年秋季,學校從鄭母、黃樓兩地招收108名學生,編為2個班,即國中九級(1961級)。
1962年,在社會生產開始恢復,學校教學秩序隨之穩定的情況下,更加深入地貫徹八字方針,壓縮教師編制,下放富於人員,學校規模由12個班壓縮為6個班。學校班子面對這一艱巨任務,以大局為重,細心逐人做思想工作,很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人員調整,精幹了教師隊伍,改善了教學供給,為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8月,崔思強同志擔任教務主任。當年秋季招收國中十級學生2個班108名。是年,學校恢復原校名益都縣第三中學。
1963年延續1962年確定的招生制度,持至1966年,每年招生2個班108名。
1963年毛澤東發出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學雷鋒活動在我校大力開展起來,眾多師生作出榜樣,大公無私,助人為樂,勇於奉獻,校園風氣純正,人們思想得到良好淨化。深入貫徹“一主二從”方針,按照精講多練的原則改進課堂教學。
1964年4月,李宗智校長調走,李豐年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負責學校工作。7月,姜從雲同志由益都二中調任我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8月,李豐年校長調至昌濰專署人事局工作。教學工作方面,組織全校教師研究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至此,學校順利度過辦學的困難時期。
學校自建校以來,經歷了幾屆領導班子,學校建章立制,加強教育管理,每周一召開校會,狠抓學生校風校紀教育、養成教育、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教育,並且注重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教育質量僅次於一中,是當時的重點中學。
動盪期(1965——1976)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一運動也迅速波及我校,紅衛兵運動掀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很大影響。10月,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學生外出串連,學校全部停課“鬧革命”,學校混亂不堪。校長“蹲牛棚”,學校領導和“保皇派”受到批鬥。
1967年春天,學校接受軍管,同時組建軍委會,部隊主持工作。一個排的軍人進駐學校,學校領導幹部受到保護,對學校的穩定起了決定作用。67年秋,貧管組主持工作,學生複課“鬧革命”,學校受外界影響相對減少,但1966屆學生未按期畢業。
1964級、1965級、1966級三級學生,受“文革”衝擊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1967年秋,更因“鬧革命”而未有招生。
1968年下半年,“反覆舊”運動開始,學校教學秩序受到更大衝擊,學校解散,學生回家。冬(1969年元月),學校由招收國中生改為招收高中生。學制改為二年,並改秋季招生為春季招生,從黃樓、譚坊、鄭母三個公社的農中畢業生中招收高中新生。從1963(十一)級、1964(十二)級、1965(十三)級、1966(十四)級國中畢業生中招收四個高中班,其中1963(十一)級、1964(十二)學生編為兩個班,定為高中一級;1965級、1966級畢業生編入高中二級,是年校名由山東省益都縣第三中學改為益都縣鄭母中學。
1969年春,上級教育部門提出“高中不出社”的辦學要求,原來屬於黃樓、譚坊的學生返回各公社,鄭母公社的學生合為一個班,共38人。
6月,姜從雲校長復出主持工作,教學秩序很快恢復正常。
1970年12月,第一屆高中學生畢業。
1971年,招生四個班,其中有技校班(班主任:王中慶),農技班(班主任:丁華文)和衛生班(班主任:李愛美)。衛生班由鄭母公社承辦,聘請魏東奎、王效周、張緒敬、馮占先、劉美桂、李清瑞等來校上課。1972年2月,姜校長調離。自此年起,學校走出了辦學動盪期。
1972年3月,郭世安同志由益都縣教育局調任我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時文革尚未結束,受外部影響,學校派性、無政府主義思潮依然存在。學校領導確定如下的指導思想:摸清情況,澄清事實,恢復秩序。學校常務工作方面,在未建立教務處、總務處兩處的情況下,沿用政文、數理、後勤三個行政組進行工作。12月,機械版畢業。
1973年6月,鄧 小 平復出,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全國各行各業進行治理整頓。學校受外界干預少了,教學得到重視,秩序開始好轉,質量有了較大提高。8月,秦家顯同志擔任總務主任。此年,農技班、衛生班畢業。
1974年,學校恢復秋季招生,1972級學生延期半年畢業。學校受到“返回潮”的干擾,但不很嚴重,公社派貧管組再次進駐我校。
1975年,學校沿用原組織機構,校級領導僅郭世安校長一人,教學秩序仍不盡如人意。在貧管組協助下,在縣教育局支持下,派呂肖山局長進駐三中。學校下決心治理整頓,學習中央13號檔案,全校教職工進行自查,教職工大會擺出問題,進行自我批評,教職工提高認識,部分表態支持學校工作,從而消除隔閡,樹立正氣,形成凝聚力,教學開始走向規範。
1975年,學校落實毛主席“五七”指示,“學校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學生學習的同時,學工學農學軍。上級要求“以學為主,大辦四廠”。三中在辦好農場的同時,創辦養豬場、石灰窯廠。農場以為當地生產隊培育小麥、玉米優良種子為主要任務。在公社種子站的支持下,田亞南老師帶領老師學生培育出抗倒伏優良小麥種子,為外地、當地生產隊作出貢獻;培育的冬瓜優良品種,重的達60斤,曾在縣農業展覽館展出。建石灰窯時,缺少資金,郭世安校長親自到公社聯繫到一部拖拉機,又用學校的楊樹與紡織廠換來車斗,到縣打井隊要來鋼絲繩,籌建工作至此完成,石灰窯開始投入生產。所生產的石灰很受當地民眾歡迎。養豬場培育的小豬仔品種優良,讓生產隊搶購一空。辦廠調動了全校教師團結一心幹事業的工作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愛勞動的好習慣,師生精神面貌和學校面貌均有大的改觀。8月,趙作富同志擔任教務主任。
發展期(1976——1988)
1976年,學校無照明設備,嚴重製約各方面發展。郭校長同總務張廷賢主任,經過一番努力購進7千瓦發電機一台,柴油機兩台,徹底解決用電問題。照明問題的解決,為推動全方面工作提供了動力。在教學和管理方面,學校加大了力度,強化了措施,要求學生全部住校,加強早晚自習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在黨組織的建設方面,本年有大的進展,發展黨員6名,有:王中慶、遲好信等。8月,張廷賢同志擔任總務主任。
1977年,恢復高考,在校生10個班420餘人。為使學生考上大學,學校加強師資建設,聘用代課教師13人;強化內部管理,起用劉繼武任語文組長,王來德任數學組長,狠抓教師業務學習。
1978年,學校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教學上來,進一步完善行政機構,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年高考初選20餘人。
1979年,高考大中專錄取40餘人,學校被評為“益都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1980年,學校開始面向東壩、彌河黃樓、鄭母、譚坊、桃源六處公社招生,生源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是年高考錄取50餘人。出於某種原因,部分未被投檔。
1981年9月,田榮昌同志從黃樓高中調入,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學校開始重視體育教學,組建起男女田徑、男女排球四個隊。是年,改革學制為三年。
1982年,因1980級部分學生未投檔,近20名優秀生留失到外校,致使當年高考受挫,不很理想。
1983年,體育高考錄取專科3名,分別是趙桂真、王林昌、張好祥。本年獲益都縣中學生排球賽男第六名、女第五名,桌球賽女子分區賽第一名。本年因改學制無畢業生。
1984年7月,郭世安校長調益都縣教育局工作,完成了他在三中十二年的創業生涯,期間三中辦學穩定,成績顯著。8月,原副校長田榮昌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莊傳斌同志代理學校總務工作。
1985年,由於82級生源較好,加之近幾年良好的教學秩序,紮實的教學管理,本年度高考成績優異,本專科錄取26人,其中王標同志錄取山大電子系。我校在益都縣教學質量分析會上發言,並被評為“益都縣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根據上級精神,加強黨的建設,本年度發展黨員6人,並認真做好第一個教師節的評優慶祝活動。本年,體育高考錄取本科3人,他們是王曉雲、孫廣軍、劉繼群。體育競賽分別獲益都縣中學生籃球賽女子第二名;益都縣中學生越野賽女子團體第一名。
1986年,益都縣改市,學校隨而更名為青州三中。10月,張錦雲同志自青州市教委教研室調入任校長,田榮昌同志任書記,閆學文同志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王中慶同志任教務副主任,冀成效同志任總務主任,冀晉榮同志從鄭母調入任總務副主任。學校領導力量得到加強。本年學校體育高考錄取本科2名;胡全明、李建峰。獲青州市第一屆全民運動會總分第二名;獲青州市女子籃球比賽第一名。
1987年3月,田榮昌同志調供銷中專任職。4月,張錦雲校長兼任黨支部書記。學校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調入部分教師。此年,學校女子籃球隊獲青州市女子籃球比賽第一名。本年高考成績優異,被高校錄取11人。是年招高考落榜生較多,組成一個複習班。
恢復期(1988——2000)
1988年,按照上級指示,認真組織第一次教師職稱評定工作。7月張錦雲同志調師範任職,總務主任冀成孝同志病退,冀晉榮同志任總務主任,閆學文同志主持工作。12月,李法章同志從黃樓調入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本年體育高考錄取本科4名:王秀梅、王愛美、王瑞雲、潘汝霞。其中王瑞雲(國家二級運動員)曾獲濰坊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女子跳遠第一名。在這一年裡,學校獲青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三名,第三年蟬聯青州市女子籃球賽第一名,又代表青州市參加濰坊市女子籃球賽,並獲第一名。這一成績填補了青州市在地區級女子籃球比賽的35年來的歷史空白。隊員全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
1989年4月趙守儉同志從樂陵縣第六中學調入任副校長,9月,閆學文同志調菸草中專工作。本年體育高考錄取本科2人、專科1人,分別是楊健美、王春紅、楊敏。學校榮獲青州市中學生女子籃球賽第二名。
1990年6月領導班子調整,趙守儉同志任校長,李法章同志任書記。
本年體育高考錄取專科2名,他們是:劉紅霞、劉德志。本年獲得青州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總分第三名。
1991年3月,趙延瑞同志從青州八中調入,任黨支部副書記,王中慶同志任教務主任。
1992年8月,青州市教育局與鄭母鎮黨委研究,決定青州三中由鄭母鎮代管,與鄭母中心國中合併辦完全中學。李法章同志調青州一職工作。
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趙守儉同志任校長兼黨支書書記,副書記趙延瑞,工會主席王中慶,任光榮同志從鄭母中心國中調入,任副校長主持高中部工作。
此年,青州三中新校建成。占地面積100畝,校舍全為平房,校園布局合理,硬體環境達美化、綠化、硬化、知識化“四化”標準。
此年招生環境好,生源質量高。
1993年3月,鄭母中心國中遷入青州三中,8月,完全中學正式成立,分為國中、高中兩部,校名沿用“青州三中”。鄭母教委主任西廷俊同志兼任校長,任光榮同志任副校長,王中慶同志任總務主任,高全海同志任教導副主任,趙守儉同志調第三職業中專學校任職,趙延瑞同志退休。
此年體育教學成績優異,高考成績又創新高。錄取本科2名,專科3名,分別是:楊玉坤、王美娟、徐永智、李天文、冀淑芹。曾獲青州市女子籃球比賽第三名。王美娟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此年開始美術教學。
1994年7月,任光榮同志內退,王連富同志從鄭母教委教研室調入任副校長,主持三中工作。8月,高全海同志任教務主任,此年招生異常困難。
1995年8月,高全海同志任副校長,主持高中部工作。於福雲同志任高中部政教主任,董俊邦、邱家同先後任高中部教務主任,此年高考取得顯著成績,統招本科6人,委培本科7人,總計13人,本科錄取創自85年之後十年來歷史新高。此年招生達歷史最低谷,生源少,質量差。
1996年6月,劉海同志從市工農子弟學校調入任副校長,主持高中部工作。8月,高全海同志任鄭母教委副主任兼三中校長,主持青州三中工作;王中慶同志任學校工會主席,宋玉林同志任高中部教務主任,邱家同同志調市政協。
經過一番人事變動之後,青州三中高中部班子逐步健全、穩定。學校重新調整教師隊伍,高中部修訂教師考核辦法,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常規管理,教師工作積極性高漲,參照其他高中經驗對學生實行封閉式管理。本年高一招生108人。
1997年,一邊充實教師隊伍,一邊強化教學管理,針對同科教師少、教研能力弱的實際,實行年級組辦公,以加強目標生和邊緣生的吻合管理;對體美過關生單獨編班進行文化科針對性教學,效果明顯。在“沒有目標生、僅有幾個邊緣生”的情況下,對高三採取“增加月考,強化評教,分解指標,領導靠高三”等措施,力促邊緣生上線;針對體美學生實行“文轉美,理轉體”。由於措施切合實際,及時得力,教學質量突飛猛進。84人參加高考,考取本科7人(其中冀慶斌考取華東理工大學),專科4人。據市教研室1997年高考質量分析發言材料記錄,三中本年高考列同類學校第一;本科達標率為8.33%,居全市第五名,完全市教委分配指標的175%,居全市第一;本科增長率600%,列全市第一。學校在市教委質量分析會上作了“靠改革找出路,憑實幹創成績”的經驗介紹,尤其體美教學異軍突起,會上受到市教委崔安勝同志的肯定,稱三中體美辦學“有傳統,有特色”。此年,在青州市體委、教委共同舉辦的青州市越野長跑比賽中獲少年甲組總分第四名。本年高一招生114人。
1998年,學校繼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當時條件下,繼續從全鎮調入部分優秀教師任課;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教師聽課提出明確要求,鼓勵教師跨校聽課、研究教學,實行學校領導推門聽課制;強化學校管理,繼續完善考核辦法和各種規章制度,對教師實行人文管理;落實“四加強,一轉變”的工作任務,對課堂教學率先實行學生評教工作。對學生加強養成教育,規範日常行為,學校舉辦爭創文明學校、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文明學生活動,學校管理日趨規範有序,學生文明、禮貌、遵法、守紀。本年高考質量穩中有升,69人參加高考,本科上線7人(其中2人體育專業過關),專科11人,本科升學率同類學校排名第一,其中程法偉考取清華大學。
在學校下放鄭母鎮代管的五年里,鄭母鎮黨委政府、鄭母人民為支持學校發展,給予了大量的關懷和幫助;鄭母教委、青州三中為學校的生存發展付出艱辛的勞動和不懈努力,學校秩序穩定,教育教學質量上升,為1998年上收市教委打下良好的基礎。
1998年7月,按濰坊市教委要求,三中體制需理順,經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由鄭母鎮代管收為市教委管理。按照有關規定,青州三中恢復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規模為18個班。8月,市委市府責成市教委與鄭母鎮黨委政府辦理了交接手續及有關事宜,青州三中順利收回市直。王英奇同志從市教委調入主持學校工作,劉海同志任副校長分管業務,王連富同志任副校長,分管總務。9月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據市政府【1998】第30號《關於理順青州三中管理體制的會議紀要》,三中從此正式恢復。同月,劉明玉同志從青州七中調入任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劉海副校長分管行政、教育並主持辦公室日常工作。
上收以後,學校規模迅速擴大,當年高一招生四個班214人,在校生達436人,新分配院校畢業生10名。為適應新的情況,學校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分管行政領導到一中等校考察,借鑑外校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匯集出版《青州三中管理制度彙編》,全方位規範學校管理。學校實施德育改革,對學生實施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結合的辦法。隨著體制的理順,教師工資有了保障,福利待遇顯著提高,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1999年,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高一招生299人,在校生達10個班,627人。新分配院校畢業生17名,在校教職工達77人。學校加強常規教學、加強業務研究的同時開始制定長遠發展規劃。
學校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實施兩個工程,即“6111工程”和“13616工程”。“6111工程”是學校建設五年內實現“六樓一廳一塔一棚”規劃;“13616工程”是青年教師“1年合格,3年成為骨幹,6年成為學科帶頭人,16年成為一方名師”的業務培養長期規劃。針對教師隊伍年齡比例失調、學歷達標率低、教研能力弱的師資現狀,學校全面啟動師德工程、師能工程、達標工程、教研工程等一系列教師素質工程,學校領導齊抓共管、全程監控,教師注重學用結合、總結提高。成效顯著。
在教學管理上採取“建章立制,狠抓常規,目標管理,加強體美”等措施,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當年畢業97人,高考本科上線8人(其中體美6人),專科26人,超額完成市教委指標的33%。本年人事調整為:王中慶同志按規定留職內退,由王連富同志接任工會主席;於福雲同志按規定內退,孟慶瑞同志接任政教主任;總務新設主任一名,由孫群友同志擔任。上述調整均由市教委於1999年12月公布。1999年4月,學校設立團委,張建民同志被選舉為團委書記。
本年各項工作均取得了優異成績。3月,學校獲青州市越野比賽第二名,4月,獲青州市第四屆全民運動會女子籃球比賽第六名,第四屆全民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10月,榮獲青州市教委舉辦的“素質教育成果”展一等獎。學校被青州市總工會評為“先進職工之家”。學校申請並獲得省級數學研究課題。
輝煌期(2000—— )
2000年,學校規模再度擴大,本年招生420人,在校生933人,達16個班;新分配院校畢業生5人。教學樓投入使用,使教學辦公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這一年,學校突出內部管理,力圖管理規範化。學校進一步修定教師考核辦法,加強教師師德建設、業務培養和常規管理,以及通過開展市教委組織的“學、比、創”活動,教師理論素質水平、教育教學技能均有較大提高。學校把安全和教學管理作為兩個重中之重來抓。教學上採取“狠抓過程管理,最佳化教師隊伍,堅持科研興教,力創特色辦學”的措施,德育管理上狠抓學生理想教育、紀律教育、常規教育,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本年參加高考97人,錄取本科11人,其中體美5人,專科23人,完成市教委分配指標的184%,完成高考本科突破兩位數的計畫目標。德育管理改革初見成效,學生文明守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月獲青州市體委、教委共同組織的越野比賽團體第六名。
4月獲青州市教育系統“銀海杯”教職工籃球比賽組織獎。
8月,據青編髮(2000)8號檔案,青州三中正式恢復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是年,教務主任宋玉林同志調市實驗中學工作,市教委批覆趙永貴同志任教務主任。
2001年7月,王英奇同志調市第一職中專任職。8月,顧法祥通知自青州九中調入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新一屆領導班子根據當前面臨的教育形勢和學校所在地周圍的特點,針對生源實際,拿出了青州三中新的發展規劃及發展策略:立足實際,大膽創新,勇於探索,突破常規,走特色之路,創特色學校。經過綜合比較研究,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從師資、資金、生源多方面加大音體美辦學力度,使音體美教學達到空前規模和水平,帶動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經過一番努力,體美教學有了良好進展,生源出具規模,教學秩序、研究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推進學校教學質量方面初顯成效。本年參加高考208人,錄取本科44人,其中美術27人、體育9人。體育高考錄取率排濰坊市第二名,在濰坊市作了書面經驗交流。
2001年師資新配備16人,在校教職工達94人;招生352人,在校生達1091人。教工宿舍樓於10月份投入使用。
本年學校被青州教委黨工委評為紀檢檢察、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2002年,學校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強化內部管理,教師辦公實施打卡制,對學生實施“制度管理、情感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這一年,學校領導繼續堅持“走特色之路,辦特色學校”的既定方針,下大力氣擴大音體美辦學規模。經過廣泛宣傳、深層動員,首先使全體教職工解放了思想、拋下了包袱,轉變了觀念,提高了認識,增強了信心,下定了決心;又加大了投入,最佳化了環境,擴充了設備,強化了師資;在此基礎上,又積極穩妥的做好了學生及家長的思想工作,以良好的發展條件和發展前景吸引學生自動地投報自己的優勢專業。音體美學生達到320人,生源得到了保證。為促使特色教學的實質性進展,學校對師資建設和教學管理也拿出了相應措施:加強師資,接收新分配體育教師2人(鄭濤、劉世遠)、引進美術教師3人;教學上努力做好兩個結合——藝體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專業教育與文化教育相結合;在結合的同時,加強了藝體教學的深入研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向高校輸送優秀人才為目標,打造自己的品牌。這樣,學校本著“統一思想,調整教學思路;激發藝體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指導思想,施以紮實有效的管理模式,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本年高考錄取音體美本科42人,學校被評為濰坊市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在擴大音體美教學規模的同時,對教學組織管理模式及時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實施分級部管理。按高中三個年級自然分化為三個級部,每個級部設立級部主任一名,學校任命宋玉彩、姜文奎、劉文平三位同志分別擔任高三、高二、高一級部主任。教務處領導分頭包乾,業務校長和教務主任總體協調三個級部的工作。從管理到考核都實行級部主任責任制,目標分頭下達,縮小了運動單位,提高了工作效率,體現了不同特點及需要,綜合效益也隨之提高。高考又上一個新台階,畢業262人,高考錄取本科63人。
7月經市教委批覆配備辦公室主任一名,由團委書記張建民同志兼任。
9月,新分入院校畢業生11人,在校教師達到108人。高一招生751人,在校生達到1546人。
10月獲青州市體育局、教育局舉辦的青州市第二屆“方圓杯”籃球比賽第四名。
由於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影響力也明顯提高,學校贏得了更高的社會聲譽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11月,學校被濰坊市評定為地級規範化學校。2003年是青州三中的“效益年”,學校領導決心抓住大好的發展機遇,全力出擊,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進一步加強音體美教學為制勝先招,以努力最佳化教學環境為發展依託,以廣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智力保障。此時,“特色辦學”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肯定和支持。藝體教學質量的突飛猛進初步形成了在市內較有影響力的氛圍,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龍頭作用,帶動學校整體工作走上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軌道。
進入新的學年,學校進一步提高對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憑藉自己在特色辦學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從社會需要多種類型專業人才和學生需要多種領域成才的角度出發,在藝體教學上又跨出了一大步。首先保證規模優勢,然後在“質”上尋求超越。本年畢業396人,高考實現本科錄取數突破百人大關的教學目標,錄取本科151人,居同類學校第一;其中音體美本科錄取108人,居全市各高中第二,音體美高考在濰坊排第12名。
個體能力的集約化,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學校協調各部門統一行動,在教學這個核心上形成合力,實現了教育教學的全面發展和均衡增長。文理科高考本科錄取43人,實現了歷史性突破。10月,被青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3年上半年,配合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學校在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男生宿舍樓的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由於美術特長生的急劇增加,教室相對不足,是年新建高標準畫室6間、改造畫室13間。行政辦公室前世紀噴泉廣場、校園文化長廊的建成,使校園充滿了幽雅明麗的美感和淳樸濃重的文化氛圍。建成多媒體教室一個。購買價值一萬餘元的圖書充實閱覽室,購進各類實驗器材、運動器材、藥品、標本、影碟機,安裝“校園之聲”。至此,一個優雅、科學化、人文化的育人環境初步形成。

辦學成果

千年的書院文化、百年的辦學傳統,學校秉承“勤樸公勇,敬業樂群”之校訓,已使學校遠近聞名,學子遍及中外,成為海內名校之一。學校是全國電化教育科研學校、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東省素質教育實驗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民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師校本培訓示範學校、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濰坊市高中示範學校、濰坊市“平安校園”示範學校、濰坊市十佳師德先進單位、濰坊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文明單位、濰坊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青州市民眾滿意的學校、青州市文明單位、青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與澳大利亞海濱中學、新加坡華僑中學、韓國藝苑藝術大學結為友好學校。是山東大學優秀人才輸送基地,雲南藝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山東理工大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學校環境

青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學校的建設與發展,今年確立了“突破三中”的發展戰略,以教科研為核心,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創新思路,積極創適合學校實情的特色教育,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紮實推進一線工作法,提倡敬業奉獻精神。領導幹部帶頭抓工作、抓研究、抓落實,以“走進課堂、關注學生”為原則,積極做到工作科研化、課題問題化、活動經常化、參與個性化。要求分管領導深入一個年級組,深入一個教研組,抓好一個科研課題,指導好至少一個青年教師。制定學校骨幹教師隊伍發展規劃以及培訓方案,進一步完善校級骨幹教師的考核評選制度,進一步完善指導教師制度,開展好校內“導師帶教”活動。
嚴格落實青年教師成長成才工程。在教師中繼續開展“做學生喜歡的教師”活動,以教育社會滿意度調查為契機,讓學生、家長參與對教師的評價,進而調動廣大教師愛崗奉獻的工作積極性。並對教師實施分層管理,探索不同特點、不同年齡段教師的成長規律,初步形成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方法和策略。
青州三中青州三中

文化傳統

青州三中新一屆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員工,以新校建設為契機,堅持“三名戰略振雄風、嚴抓細管創輝煌”的辦學理念,細化管理入手,堅持領導帶動、整體推進、督促在前、檢查在後、鼓勵為主、減少處罰、贏得人心、凝聚人氣,一級帶著一級乾、一級乾給一級看,級級抓落實、人人做貢獻。腳踏實地促改變、凝心聚力抓提高,確立了一種不求索取、敢於吃苦、敬業奉獻、舍小家顧大家、共創大業的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突破一中戰略。學校全面規範辦學行為,建構高效課堂,實施課題帶動、科研興校,建設“名師”群體,培育“名生”,以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力打造學校品牌,百年老校將再鑄輝煌。
2014年,青州市第三、五、六中學合校於青州三中新校

地圖信息

地址:南環東路3969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