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嶺子村位於黑龍江牡丹江市海林市,有5個自然屯,384戶。 2005年,該村經濟總收入388.7萬元,人均收入2890元,比全市低1198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嶺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黑龍江牡丹江市海林市
- 人口:1440人
簡介,發展,巨大變化,新人新事,規劃整改,經濟發展,帶頭人的作用,百度地圖,
簡介
全村負債戶達53戶,負債額達67萬元。55%的村民飲用地表水,三大農作物種植比例高達90%。沒辯籃殼采有一條像樣街道,村內所有道路都是沙土道,晴天土飛揚,雨天泥水淌,牛在道上放,進屋頭碰包,生產生活條件極差。
發展
新農村建設後,村黨支部書記桑鳳義組織村幹部和黨員經過認真學習,統一思想,認為脫貧不是目的,決心借新農村建設春風,以發展肉牛、蔬菜、食用菌、北藥產業為重點,開闢新產業,大刀擴幅地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村民增收;合理規劃,加快村屯建設,改善村民生活環境。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實現591.3萬元,人均收入5221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了52.1%和80.7%。畜牧、蔬菜、食用菌和勞務收入占到了經濟總收入的64.6%。兩年來,新農村建設總投資513.5萬元,新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了1010畝以西洋參為主的北藥種植園;將村內9橫9縱的主幹道10.8公里村內街道全部修成硬質水泥路;建設了“四位一體”沼氣池127個,新打一口深水井,完成了管網配套設施,入戶150戶,村民吃上了安全放心水;新接有線電視350戶,入戶率達91%;建設了占地9540平方米的休閒綠地和占地18139平方米的娛樂家園一期主體工程,其中廣場內設定了籃球場、桌球場、健身娛樂場和綠地內的疊水工程、休閒涼亭、休閒長廊及500平方米的彩磚地面,明年5月即可竣工,形成集活動、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娛樂園。通過兩年的不懈拼搏,青嶺子村變成了一個布局最佳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街道亮化、衛生淨化的新型農村。
巨大變化
新人新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群燕高飛,功在頭雁”。兩年來辯民危以桑逢義為班長的青嶺子村兩委班子,在建設新籃企櫻臭農村的實踐中,處處帶頭,事事爭先,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府協力的組織保障。一天,正在打點敬擊婚滴的桑鳳義聽說新購入的牛不愛吃草了,他拔出針頭,快步沖向牛舍,了解情況後馬上與市畜牧總站專家請教解決辦法,看到牛愉快地進食,他開心地哼著小曲,踏著明月才回家。聽說市里正在推廣西洋參生產,他就多方收集資料,打探有關政策、市場前景、收益情況,回村後與村民代表和班子成員研究,並帶領13名村民組成的考察組,赴長春樂山西洋參生產基地參觀考察。最後決定拿出村里最好的100畝耕地,集中種植西洋參。針對占用土地戶怕收入受影響的顧慮,村里採用反租倒包和每年每畝地由村里先支付500元土地保證金等方式,很快青嶺子村西洋參種植基地建成了。秋季,西洋參長勢和大小明顯比長春樂凝道灶山基地要好得多,僅此一項年可為村民增收25萬餘元。
規劃整改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讓農民唱“主角”是新農村建設深入持久開展的關鍵所在。召開三個會,調動積極性。該村通過召開兩委班子會、村民代表會,座談討論學習市委1號檔案,組織外出參觀,村幹部深入各家各戶宣傳,使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根本轉變,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受益者是農民,要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該村以舊村改造為突破口,以村莊生態園林化建設為載體,植樹造林,全面整治村屯環境,美化、淨化了村容村貌。特別是把養殖業的下腳料加以充分利用,大力發展沼氣,解決了村民做飯和少量照明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確保了全村清潔衛生。在實施硬質路和硬質邊溝建設時,村民們都自覺拆除了占道的豬牛舍、倉房、杖牆。規劃四個區,建設新農村。該村通過聘請專家設計,村民獻計獻策,以過反覆醞釀,將全村統一規劃成居民新區、棚室蔬菜產業區、食用菌產業區、肉牛育肥區四個區域,使撤併屯村民和相應產業逐漸向新規劃區域集中。目前,青嶺子村正朝著產業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村容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目標邁進。
經濟發展
只有產業發展對路,農民才能增收,經濟才能快速發展,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青嶺子村從發展棚室蔬菜開始,到加快發展生豬、肉牛養殖及北藥、食用菌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一是發展蔬菜產業促增收。該村把“三菜”即棚室蔬菜、露地菜、山野菜作為富民產業,在村東南部建設蔬菜棚室40棟,每棟棚室年收入1萬元以上;全村種植露地菜320畝,是大田作物效益的 2倍以上。在收購山野菜季節,該村為經濟人免費提供場所,僅此一項年增收50餘萬元。二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穩增收。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富民的基礎產業來抓,通過強化培訓、技術指導、大戶帶動、政策扶持,凳棕坑今年已發展150萬袋(盤),其中地栽木耳60萬袋、滑子菇90萬盤,實現收入120萬元,人均增收830元。三是擴大肉牛養殖全民增收。爭取肉牛養殖建設資金100萬元,同時吸納農民入股20萬元,採取全民入股,集中飼養,虧贏均灘的管理方式,新建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75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場及相關配套設施,現已購入育肥牛200頭,年可出欄1000頭,實現利潤30萬元。四是發展北藥產業特色增收。通過採取農民入股和土地反租倒包的形式,投資210萬元建設了210畝西洋參種植基地,同時又規劃並落實了800畝以種植五味子、西洋參為主的北藥種植園區,現已完成園區土地整理和泵房建設。五是勞動力轉移快增收。通過開展“陽光工程” 培訓,為農民提供技能、技術等多方面服務,進一步拓展就業空間,今年共轉移和輸出勞動力372人,其中異地轉移127人,就地轉移245人。實現勞務收112萬元,人均增收770元。
帶頭人的作用
1998年年初至今,海林市山市鎮青嶺子村一直上演著“致富進行時”。他們通過種植轉型、反租倒包、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種措施,使過去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一躍成為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青嶺子村位於海林市山市鎮西北部,屬於四級溫帶地區,無霜期僅有100天,常年積溫2000度,這樣的氣候條件對種植糧食不利,因此產量很低,再加上四周靠著林區,“地少人多,一直是困擾青嶺子村致富的一道坎兒。”在往青嶺子村的路上,山市鎮政府宣傳員這樣說。
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因為實行了種植轉型、反租倒包、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措施,竟催生出一個省級示範村,其中隱含的深層次啟迪,引人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從思想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是被動的適應,還是主動出擊?是應時而動的權宜之計,還是審時度勢的理性選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青嶺子村,對農村幹部、村民進行了採訪。
人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
青嶺子村是1993年由山市鎮的良種場村、石峰村、青嶺子村合而為一形成的。
原青嶺子村由於村幹部變動頻繁,村幹部與村民之間以及村民與村民之間因土地而起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人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桑逢義如是說。
直到今天,說起桑逢義做村民的工作,當年的老村長依然記憶猶新。他用九個字對桑逢義的工作做了概括:“發揚民主,感化老百姓!”老百姓有事,全力以赴,這也是桑逢義多年村支書工作的總結。
山市鎮副書記吳子順給記者講了這么一件事,過去新老村長交接,新村長對老村長遺留問題不予解決。老村長為了集體曾經用自己的錢墊付過公款,如果不解決,做了好事的人不但經濟上遭受損失,還要承受委屈。當桑逢義了解實情後,便迅速地做出了兌付的決定。“農村矛盾大,但想一想,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理順了,工作起來自然就順暢。”桑逢義說,村民家的紅白喜事大事小情,作為村幹部都全力以赴,幹部們帶頭,做出了榜樣,村民之間的隔閡也就消除了,人與人之間便建立起了和諧互助的關係。
巧償債務 增強村民凝聚力
1993年桑逢義擔任青嶺子村黨支部書記。這時,村裡的賬目上,非但沒有一點盈餘,還背負了17萬的外債。這對於一個384戶1440人的貧困村可是個龐大數字。
上任伊始,桑逢義著手解決這一問題。用桑逢義的話說,青嶺子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跟三個林場接壤。在各林場間,桑逢義看出了商機。他決定用“五荒拍賣”的辦法,既讓村民得到實惠,又增加村裡的積累,巧妙地解決外債問題。這一方法果然湊效。
如今提起這事,村民李煥祥依然向桑逢義豎大拇指。過去村子與林場間的土地由林場向農民發包,每年向村民收取每畝50元的承包費。桑逢義研究政策,將土地劃規到村里,以每畝20元包租給農民,期限為10年。資金回籠了,還上了債務,同時也為村民致富打下了基礎。
有限的土地 更多的產出
“有限的土地,更多的產出。”這是掛在桑逢義嘴邊的一句話,也是桑逢義帶領青嶺子村發家致富的真實寫照。
青嶺子村一直以種植大豆和玉米為主,村民只能維持溫飽水平,更別說致富了。從當上黨支書的那一刻起,身為農民致富帶頭人,桑逢義就在琢磨菜籃子、米袋子和錢柜子。用他的話說:“這是老百姓的根本啊!”
有了更多的土地,他從克山引進土豆種子,第一年產了100多噸。接著,又到山東藤州考察土豆項目。山東藤州是土豆加工基地,雙方找到了利益的結合點,一拍即合,簽定了大筆土豆供貨契約。這是村子的第一筆“定單經濟”,也是青嶺子村制定的第一個鮮招兒。
很快,青嶺子土豆開始揚名。聽說青嶺子土豆個大、口感好,牡丹江的菜販子也聞風而來,購買土豆,價格高出了與藤州所簽定單的價格。這是他們當初沒有想到的。
“最好的賣給了菜販子,中等的賣給了山東,最後剩下的,我們用來做土豆粉條。”村民們這樣說。
1999年,青嶺子村開始引進亞布力豆角品種。那時,山市鎮山產品正處在熱銷狀態。敏感的經濟人從青嶺子的豆角看到了商機,全部包銷,用於乾菜製作。靠賣豆角一項,村民比上年增收150%。
種菜讓青嶺子村掘到了第一桶金,也讓桑逢義看到青嶺子村發家致富的希望。但向土地要更大效益的青嶺子村民,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短暫的無霜期過後,怎么向休眠的土地要效益?
“經營大棚經濟。”村幹部又出新招兒。他們開始種韭菜,10月扣棚,第二年收了5茬韭菜。又種黃瓜,12月末種上黃瓜,到正月十五,黃瓜成熟,連續賣3茬。到4月份大棚經濟結束,開始在大田種植傳統農作物。大棚經濟如雨後春筍,在青嶺子村遍地開花。
“就是用歇人不歇地的方法,讓同樣的土地,長出幾倍的莊稼。”青嶺子人自豪地說。
“一個大棚至少增收1萬元,從此老桑再號召個啥,那是一呼百應!”山市鎮黨委書記李修傑說。
絨山羊打開多種經營的路子
老孫的兒子娶媳婦了,這對全村人都是喜事。孫殿橋家過去日子過得不富裕,別說給兒子娶媳婦,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
一說起這些,孫殿橋對村支書桑逢義充滿了感謝。“要不是老桑無償讓我養絨山羊,或許今天我還……”說到這裡,孫殿橋淚流滿面。
幾年的蔬菜經營,讓大部分青嶺子村村民擺脫了窮困。但好日子沒過幾年,市場發生了變化。用桑逢義的話說:“主要是關內菜的衝擊,讓投入大、產出相對較小的青嶺子村蔬菜大棚漸漸失去了地緣優勢。”
青嶺子村如何轉型,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的發展?桑逢義和村民李煥祥開始了實驗。兩個人從遼寧鳳城各引進200隻絨山羊。結果,一年下來,每人淨掙了10萬元以上。一時,養絨山羊在青嶺子村成風。為了讓全體村民共同致富,桑逢義把自己的100隻絨山羊轉讓給了村里貧苦戶孫殿橋:“老孫,100隻絨山羊歸你了,秋天掙了,把本錢還給我,如果賠了,我們就算了。”
“我兒子28歲了,為什麼娶不上媳婦?就是因為我家窮啊!”孫殿橋感激不盡。當年秋天,孫殿橋家有了可觀的收入。
反包倒租 產業鏈條越延越長
許長江是青嶺子村良種場屯人。記者採訪時,他正在侍弄著自家的2萬袋地栽木耳。“規模比去年翻了近一番。”面對記者,許長江一臉的興奮。
除了搞地栽木耳,許長江家還有14畝地。但從去年開始,他就不再種地了。在土地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許長江把地包給了村里搞西洋參種植。現在,許長江不僅每年能拿到每畝500元的租金,還能通過侍弄西洋參掙些活兒錢。在良種場屯像許長江這樣的還有46戶人家。
對於良種場屯農民將土地租給村里集體利用的做法,專業名稱叫“反租倒包”。
從2007年開始,反租倒包不僅改變著良種場屯,也改變著青嶺子村,給牡丹江的農村土地流轉注入新的內容。
牽手“東度參業” 拓展致富途徑
青嶺子村的種植基地選在了村裡的良種場屯。這是一個只有200多戶人家的小自然屯。屯裡的大部分土地依山傍水,十分適合種植西洋參。
為了儘快完成土地的集中,桑逢義可沒少做村民的工作。“實在不願意流轉的,就動員親戚朋友串地。”提起當時的情況,桑逢義十分感慨。
雖說轉包土地已不是新鮮事,但面對這樣大規模的土地流轉,良種場屯傳出了兩種聲音。村裡的年輕人認為,種地並不能讓他們致富,同時,土地還牽扯了太多的精力;村里上歲數的人則認為,種地雖不能富起來,但畢竟種地是一條令人踏實的路,用他們的話說:“沒了地又能幹什麼呢?”
兩種聲音就意味著兩種選擇:一是以土地入股,搞股份制,4年後分紅;二是每年拿每畝500元的轉包費。
一個多月後,村里與良種場屯47戶農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契約,總計150畝。在流轉兌現形式上,47戶農民中,只有兩戶選擇了入股分紅。
今年年初,看到西洋參種植基地日漸起色,一些村民找到了桑逢義,表示也想把自己的地拿出來加入基地。桑逢義為此想到了搞種植合作社,走“龍頭企業加專業組織加農戶”的路子。
在桑逢義看來,種植合作社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增加與企業的話語權。成立合作社,可以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取得法人資格,在貸款和簽契約上十分方便;另一個則是通過合作社吸納更多的村民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實現規模發展,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
“光讓村民從土地抽身不行,還得給他們找到其他致富的門路。”桑逢義說,在成立種植合作社的同時,村里還有另一個計畫,大力發展食用菌和肉牛產業。
和諧發展 成為省級示範村
從1998年種植轉型以來,青嶺子村一步一個腳印。村民從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但桑逢義清楚,如果要帶領全體村民致富,就必須建立穩定的產業鏈條。
“三大產業將是青嶺子村未來的發展方向。”桑逢義說的三大產業,是指養殖業、藥材種植業和食用菌生產。
通過培養肉牛和絨山羊,讓一部分村民參與進來,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社,把兩大養殖項目做大做強;再一個是成立北方原生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不但要把西洋參產業搞好,而且要在青嶺子村建起千畝藥園種植基地,打造藥業產業鏈。如果經營好,還可以考慮成立青嶺子藥廠;最後一個是成立青嶺子食用菌示範小區,集中種植,產業化經營。今年將達到木耳70萬袋,滑子蘑100萬袋。
兩年來,青嶺子村新農村建設總投資513.5萬元,新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了1010畝以西洋參為主的北藥種植園。將村內9橫9縱的主幹道10.8公里村內街道全部修成硬質水泥路。建設了“四位一體”沼氣池127個,新打一口深水井,完成了管網配套設施,入戶150戶,村民吃上了安全放心水。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建設了占地9540平方米的休閒綠地和占地18139平方米的娛樂家園一期主體工程,廣場內設定了籃球場、桌球場、健身娛樂場、休閒涼亭、休閒長廊及500平方米的彩磚地面,形成集活動、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娛樂園。
通過兩年的不懈拼搏,青嶺子村變成了一個布局最佳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街道亮化、衛生淨化的新型農村。2007年青嶺子村被列為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如今,讓青嶺子人想的更遠。他們把旅遊項目引進青嶺子村,將在明年建成占地3萬平方米的高爾夫球練習場、6萬平方米的采栽園,把休閒娛樂集一體,利用交通的便利,把牡丹江市民和海林市民吸引過來,拉動青嶺子村經濟發展。
“按最保守的估計,2010年青嶺子村人均收入至少在1萬元以上。”桑逢義信心十足地說。
百度地圖
地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
經濟發展
只有產業發展對路,農民才能增收,經濟才能快速發展,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青嶺子村從發展棚室蔬菜開始,到加快發展生豬、肉牛養殖及北藥、食用菌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一是發展蔬菜產業促增收。該村把“三菜”即棚室蔬菜、露地菜、山野菜作為富民產業,在村東南部建設蔬菜棚室40棟,每棟棚室年收入1萬元以上;全村種植露地菜320畝,是大田作物效益的 2倍以上。在收購山野菜季節,該村為經濟人免費提供場所,僅此一項年增收50餘萬元。二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穩增收。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富民的基礎產業來抓,通過強化培訓、技術指導、大戶帶動、政策扶持,今年已發展150萬袋(盤),其中地栽木耳60萬袋、滑子菇90萬盤,實現收入120萬元,人均增收830元。三是擴大肉牛養殖全民增收。爭取肉牛養殖建設資金100萬元,同時吸納農民入股20萬元,採取全民入股,集中飼養,虧贏均灘的管理方式,新建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75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場及相關配套設施,現已購入育肥牛200頭,年可出欄1000頭,實現利潤30萬元。四是發展北藥產業特色增收。通過採取農民入股和土地反租倒包的形式,投資210萬元建設了210畝西洋參種植基地,同時又規劃並落實了800畝以種植五味子、西洋參為主的北藥種植園區,現已完成園區土地整理和泵房建設。五是勞動力轉移快增收。通過開展“陽光工程” 培訓,為農民提供技能、技術等多方面服務,進一步拓展就業空間,今年共轉移和輸出勞動力372人,其中異地轉移127人,就地轉移245人。實現勞務收112萬元,人均增收770元。
帶頭人的作用
1998年年初至今,海林市山市鎮青嶺子村一直上演著“致富進行時”。他們通過種植轉型、反租倒包、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種措施,使過去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一躍成為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青嶺子村位於海林市山市鎮西北部,屬於四級溫帶地區,無霜期僅有100天,常年積溫2000度,這樣的氣候條件對種植糧食不利,因此產量很低,再加上四周靠著林區,“地少人多,一直是困擾青嶺子村致富的一道坎兒。”在往青嶺子村的路上,山市鎮政府宣傳員這樣說。
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因為實行了種植轉型、反租倒包、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措施,竟催生出一個省級示範村,其中隱含的深層次啟迪,引人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從思想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是被動的適應,還是主動出擊?是應時而動的權宜之計,還是審時度勢的理性選擇?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青嶺子村,對農村幹部、村民進行了採訪。
人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
青嶺子村是1993年由山市鎮的良種場村、石峰村、青嶺子村合而為一形成的。
原青嶺子村由於村幹部變動頻繁,村幹部與村民之間以及村民與村民之間因土地而起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人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桑逢義如是說。
直到今天,說起桑逢義做村民的工作,當年的老村長依然記憶猶新。他用九個字對桑逢義的工作做了概括:“發揚民主,感化老百姓!”老百姓有事,全力以赴,這也是桑逢義多年村支書工作的總結。
山市鎮副書記吳子順給記者講了這么一件事,過去新老村長交接,新村長對老村長遺留問題不予解決。老村長為了集體曾經用自己的錢墊付過公款,如果不解決,做了好事的人不但經濟上遭受損失,還要承受委屈。當桑逢義了解實情後,便迅速地做出了兌付的決定。“農村矛盾大,但想一想,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理順了,工作起來自然就順暢。”桑逢義說,村民家的紅白喜事大事小情,作為村幹部都全力以赴,幹部們帶頭,做出了榜樣,村民之間的隔閡也就消除了,人與人之間便建立起了和諧互助的關係。
巧償債務 增強村民凝聚力
1993年桑逢義擔任青嶺子村黨支部書記。這時,村裡的賬目上,非但沒有一點盈餘,還背負了17萬的外債。這對於一個384戶1440人的貧困村可是個龐大數字。
上任伊始,桑逢義著手解決這一問題。用桑逢義的話說,青嶺子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跟三個林場接壤。在各林場間,桑逢義看出了商機。他決定用“五荒拍賣”的辦法,既讓村民得到實惠,又增加村裡的積累,巧妙地解決外債問題。這一方法果然湊效。
如今提起這事,村民李煥祥依然向桑逢義豎大拇指。過去村子與林場間的土地由林場向農民發包,每年向村民收取每畝50元的承包費。桑逢義研究政策,將土地劃規到村里,以每畝20元包租給農民,期限為10年。資金回籠了,還上了債務,同時也為村民致富打下了基礎。
有限的土地 更多的產出
“有限的土地,更多的產出。”這是掛在桑逢義嘴邊的一句話,也是桑逢義帶領青嶺子村發家致富的真實寫照。
青嶺子村一直以種植大豆和玉米為主,村民只能維持溫飽水平,更別說致富了。從當上黨支書的那一刻起,身為農民致富帶頭人,桑逢義就在琢磨菜籃子、米袋子和錢柜子。用他的話說:“這是老百姓的根本啊!”
有了更多的土地,他從克山引進土豆種子,第一年產了100多噸。接著,又到山東藤州考察土豆項目。山東藤州是土豆加工基地,雙方找到了利益的結合點,一拍即合,簽定了大筆土豆供貨契約。這是村子的第一筆“定單經濟”,也是青嶺子村制定的第一個鮮招兒。
很快,青嶺子土豆開始揚名。聽說青嶺子土豆個大、口感好,牡丹江的菜販子也聞風而來,購買土豆,價格高出了與藤州所簽定單的價格。這是他們當初沒有想到的。
“最好的賣給了菜販子,中等的賣給了山東,最後剩下的,我們用來做土豆粉條。”村民們這樣說。
1999年,青嶺子村開始引進亞布力豆角品種。那時,山市鎮山產品正處在熱銷狀態。敏感的經濟人從青嶺子的豆角看到了商機,全部包銷,用於乾菜製作。靠賣豆角一項,村民比上年增收150%。
種菜讓青嶺子村掘到了第一桶金,也讓桑逢義看到青嶺子村發家致富的希望。但向土地要更大效益的青嶺子村民,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短暫的無霜期過後,怎么向休眠的土地要效益?
“經營大棚經濟。”村幹部又出新招兒。他們開始種韭菜,10月扣棚,第二年收了5茬韭菜。又種黃瓜,12月末種上黃瓜,到正月十五,黃瓜成熟,連續賣3茬。到4月份大棚經濟結束,開始在大田種植傳統農作物。大棚經濟如雨後春筍,在青嶺子村遍地開花。
“就是用歇人不歇地的方法,讓同樣的土地,長出幾倍的莊稼。”青嶺子人自豪地說。
“一個大棚至少增收1萬元,從此老桑再號召個啥,那是一呼百應!”山市鎮黨委書記李修傑說。
絨山羊打開多種經營的路子
老孫的兒子娶媳婦了,這對全村人都是喜事。孫殿橋家過去日子過得不富裕,別說給兒子娶媳婦,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
一說起這些,孫殿橋對村支書桑逢義充滿了感謝。“要不是老桑無償讓我養絨山羊,或許今天我還……”說到這裡,孫殿橋淚流滿面。
幾年的蔬菜經營,讓大部分青嶺子村村民擺脫了窮困。但好日子沒過幾年,市場發生了變化。用桑逢義的話說:“主要是關內菜的衝擊,讓投入大、產出相對較小的青嶺子村蔬菜大棚漸漸失去了地緣優勢。”
青嶺子村如何轉型,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的發展?桑逢義和村民李煥祥開始了實驗。兩個人從遼寧鳳城各引進200隻絨山羊。結果,一年下來,每人淨掙了10萬元以上。一時,養絨山羊在青嶺子村成風。為了讓全體村民共同致富,桑逢義把自己的100隻絨山羊轉讓給了村里貧苦戶孫殿橋:“老孫,100隻絨山羊歸你了,秋天掙了,把本錢還給我,如果賠了,我們就算了。”
“我兒子28歲了,為什麼娶不上媳婦?就是因為我家窮啊!”孫殿橋感激不盡。當年秋天,孫殿橋家有了可觀的收入。
反包倒租 產業鏈條越延越長
許長江是青嶺子村良種場屯人。記者採訪時,他正在侍弄著自家的2萬袋地栽木耳。“規模比去年翻了近一番。”面對記者,許長江一臉的興奮。
除了搞地栽木耳,許長江家還有14畝地。但從去年開始,他就不再種地了。在土地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許長江把地包給了村里搞西洋參種植。現在,許長江不僅每年能拿到每畝500元的租金,還能通過侍弄西洋參掙些活兒錢。在良種場屯像許長江這樣的還有46戶人家。
對於良種場屯農民將土地租給村里集體利用的做法,專業名稱叫“反租倒包”。
從2007年開始,反租倒包不僅改變著良種場屯,也改變著青嶺子村,給牡丹江的農村土地流轉注入新的內容。
牽手“東度參業” 拓展致富途徑
青嶺子村的種植基地選在了村裡的良種場屯。這是一個只有200多戶人家的小自然屯。屯裡的大部分土地依山傍水,十分適合種植西洋參。
為了儘快完成土地的集中,桑逢義可沒少做村民的工作。“實在不願意流轉的,就動員親戚朋友串地。”提起當時的情況,桑逢義十分感慨。
雖說轉包土地已不是新鮮事,但面對這樣大規模的土地流轉,良種場屯傳出了兩種聲音。村裡的年輕人認為,種地並不能讓他們致富,同時,土地還牽扯了太多的精力;村里上歲數的人則認為,種地雖不能富起來,但畢竟種地是一條令人踏實的路,用他們的話說:“沒了地又能幹什麼呢?”
兩種聲音就意味著兩種選擇:一是以土地入股,搞股份制,4年後分紅;二是每年拿每畝500元的轉包費。
一個多月後,村里與良種場屯47戶農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契約,總計150畝。在流轉兌現形式上,47戶農民中,只有兩戶選擇了入股分紅。
今年年初,看到西洋參種植基地日漸起色,一些村民找到了桑逢義,表示也想把自己的地拿出來加入基地。桑逢義為此想到了搞種植合作社,走“龍頭企業加專業組織加農戶”的路子。
在桑逢義看來,種植合作社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增加與企業的話語權。成立合作社,可以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取得法人資格,在貸款和簽契約上十分方便;另一個則是通過合作社吸納更多的村民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實現規模發展,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
“光讓村民從土地抽身不行,還得給他們找到其他致富的門路。”桑逢義說,在成立種植合作社的同時,村里還有另一個計畫,大力發展食用菌和肉牛產業。
和諧發展 成為省級示範村
從1998年種植轉型以來,青嶺子村一步一個腳印。村民從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但桑逢義清楚,如果要帶領全體村民致富,就必須建立穩定的產業鏈條。
“三大產業將是青嶺子村未來的發展方向。”桑逢義說的三大產業,是指養殖業、藥材種植業和食用菌生產。
通過培養肉牛和絨山羊,讓一部分村民參與進來,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社,把兩大養殖項目做大做強;再一個是成立北方原生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不但要把西洋參產業搞好,而且要在青嶺子村建起千畝藥園種植基地,打造藥業產業鏈。如果經營好,還可以考慮成立青嶺子藥廠;最後一個是成立青嶺子食用菌示範小區,集中種植,產業化經營。今年將達到木耳70萬袋,滑子蘑100萬袋。
兩年來,青嶺子村新農村建設總投資513.5萬元,新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了1010畝以西洋參為主的北藥種植園。將村內9橫9縱的主幹道10.8公里村內街道全部修成硬質水泥路。建設了“四位一體”沼氣池127個,新打一口深水井,完成了管網配套設施,入戶150戶,村民吃上了安全放心水。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建設了占地9540平方米的休閒綠地和占地18139平方米的娛樂家園一期主體工程,廣場內設定了籃球場、桌球場、健身娛樂場、休閒涼亭、休閒長廊及500平方米的彩磚地面,形成集活動、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娛樂園。
通過兩年的不懈拼搏,青嶺子村變成了一個布局最佳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街道亮化、衛生淨化的新型農村。2007年青嶺子村被列為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如今,讓青嶺子人想的更遠。他們把旅遊項目引進青嶺子村,將在明年建成占地3萬平方米的高爾夫球練習場、6萬平方米的采栽園,把休閒娛樂集一體,利用交通的便利,把牡丹江市民和海林市民吸引過來,拉動青嶺子村經濟發展。
“按最保守的估計,2010年青嶺子村人均收入至少在1萬元以上。”桑逢義信心十足地說。
百度地圖
地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