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學院前身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青島冶金礦山職工大學的機電工程系和1994年青島建築工程學院的計算機工程系。
1993年11月13日,學校成立計算機工程系籌備小組。
1994年4月,計算機工程系成立,原基礎部的計算機教研室、計算機室(計算中心)、電工教研室、電工實驗室的全體教職工和1993級建築電氣自動化(工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科專業學生60人整體劃入計算機工程系。9月,新增計算機套用本科專業。
1996年9月,新增工業自動化本科專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科)停止招生。
2001年9月,新增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
2003年,獲批計算機套用技術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4年9月,新增通信工程本科專業。12月,學校將計算機工程系與原交通運輸系部分專業進行了拆分整合,計算機學科相關專業的師生與交通運輸系計算機教研室的教師組建了計算機工程學院。
1994 年,計算機工程系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和通信工程專業成立。
2004 年 12 月,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相關專業的師生組建了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
1991年,機電工程系成立。
1999年,更名為交通運輸系。
2004年12月,自動化學科相關專業的師生與交通運輸系電氣工程教研室、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的教師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03年開始本科招生)學生組建了自動化工程學院。
合併組建
2018年3月,原計算機工程學院,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合併組建為青島理工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下半年計算中心整體劃歸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開設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移動互聯方向)、網路工程、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軟體工程(服務外包方向)和機器人工程等9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近160人,碩士生導師57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51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分專業委員會委員1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評審專家1人。
全國優秀教師:張敏霞
教育部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分專業委員會委員:周玉國
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評審專家:李道全
教學建設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山東省級特色專業,2個山東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3個山東省高水平套用型立項建設專業,2個山東省高水平套用型專業群;設有自動化教學與實驗實訓中心、信息與通信工程中心、計算機工程實驗中心3個實驗中心和1個計算中心;有5門山東省級精品課程。
山東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
山東省級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
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山東省高水平套用型立項建設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自動化
山東省高水平套用型專業群: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山東省級精品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與系統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近兩年先後承辦了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研討會、“藍橋杯”全國軟體設計大賽(省賽)、第十屆山東省大學生科技節網路技術大賽、第七屆山東省機器人大賽、第三屆山東省大中專學生社團節ACM程式設計競賽、青島市智慧型車競賽等高水平賽事(會議);舉辦“致新講壇”專家報告會30餘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ACM 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智慧型車競賽等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勵100餘項,省級獎勵900餘項,53名同學在國內外20種期刊上發表論文29篇,有28名同學獲得了14項專利(著作權)的授權。
學科建設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點,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點: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系統、軟體工程
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位點: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建有青島市工程研究中心1個,校級科研平台3個等科研機構。
青島市工程研究中心:青島市建築電氣節能與智慧型化工程研究中心
校級科研平台:信息與通信工程重點實驗室、計算機與控制工程研究所、信息對抗研究所
科研成果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近五年,共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36項,資助金額860餘萬元,其中國家級課題16項,資助金額600餘萬元。發明專利授權17項,獲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等獎項6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60餘篇,EI收錄110餘篇。
成果名稱 | 獎勵名稱 |
---|
|
|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黃島區)科學技術獎(創新團隊類)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
| |
| |
| |
|
| |
| |
合作交流
根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同韓國光雲大學、德國馬格德堡套用技術大學、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日本諏訪東京理科大學等院校進行了溝通交流,達成合作培養協定1項;與青島市氣象局、IBM(中國)研發中心、青軟實訓、東軟睿道等部門和企業推進交流合作;成功獲批“青島市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認定機構”。
文化傳統
院徽外形以圓形為基礎,整體採用深藍色的配色方案,與校徽相承相和,學校名稱和英文簡寫QUT代表了學院作為學校教學院部的身份,院徽整體圖案結構緊促、簡約大方,彰顯學院沉穩厚重精神品格和和自由活躍的學術追求。
中心圖案的設計原型為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時期至高無上的宗教禮器和神權象徵,寓意後代繁衍不息,生活富足。2018年初新組建的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必將如“龍之初”一般,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中心圖案由學院名稱的英文簡寫字母“i”、“c”、“e”組合變化而成,中心紋樣似浪似雲,結合青島海洋城市元素,象徵著信控學子必將踏浪而來,直上九霄。
中心圖案整體造型“E”,也是英文Education的首字母,代表學院立德樹人、教育報國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信控師生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引領和助推信息產業騰飛,勇做信息科技領跑者的堅強意志。
信以致遠,息納百川
信:取“信息與控制工程”首字同音同字;從人從言,本義謂“誠”(《說文》),言合於意(《墨子經》);《國語·晉語》中有“定身以行事謂之信”,意指在行事時堅持自身人格;《論語·為政篇》中更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為人不講誠信則不能行事;喻意持守誠信、去偽存真,也意指校訓之“嚴謹、求實”。與“新”諧音,喻意突破、發展,也意指校訓之“創新”。
致:從至從夊,有給予、達到之義,也表示極、盡;喻意勤勉、積累、厚積薄發,也意指校訓之“勤奮”。
遠:從辵袁聲,既有空間維度的遼闊深遠之意,又有時間維度的長久遠大之意;喻意志存高遠,放眼世界。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意境,是“實現遠大的理想,成就事業抱負”的意思;喻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院師生為實現遠大理想而砥礪前行、不斷奮進,追隨真知、創建未來的決心。
信以致遠:以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師生為代表的信息人,先立身,再樹業,以“信”為立身根本,在複雜多變、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牢記“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遵從陶行知先生教誨,為師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為生則“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秉持誠信之心,縱橫四海,實現遠大理想。
息:取“信息與控制工程”次字同音同字,與“溪”字同音;從心從自(鼻),由心而發、生機勃勃;喻意我院師生銳意進取的決心和願意終生學習、追求知識與智慧的品格,以及“百折不撓、剛毅厚重、勇承重載”的理工精神;也代指信息,信息是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的普遍聯繫方式,有傳遞、傳輸、流動、控制之意,意指我院現有的信息領域三大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各專業以及將要建設發展的信息類其他學科。
納:從糸從內,本義指“絲被水浸濕”(《說文》);諸葛亮《出師表》中有“察納雅言”之說,意指收藏、採納,也有擇優選取之意;喻意明辨是非、包容接納、掌控、布局。
川:本義為河流、水道,或指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地帶,也有貫穿、流動之意,靜則喻意科技知識創新,動則喻意各學科、領域、行業中貫穿發展始終的中心基本問題,也喻意傳遞知識、傳承文化、傳揚精神。
百川:本義為江河湖澤的總稱,指眾多河流;靜則喻意多元化的世界、多樣化的科技創新、多領域的知識套用,動則喻意我院教職工及一屆屆桃李有如星星之火在中華大地、乃至世界的多學科、多領域和多行業中,建功新時代。
納百川:取自“海納百川”,出自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喻意我院師生認識世界、包容世界、認識世界的胸懷和追求,也喻意在不斷奮進的過程中始終把控正確方向、統攬全局的膽識與謀略。
息納百川:以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師生為代表的信息人,懷揣赤子之心,靜則韜光養晦,動則勇往直前,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服務行業、工作崗位追求真知、創造未來,弘揚“百折不撓、剛毅厚重、勇承重載”的理工精神,盡顯時代精英本色。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