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林基公寓是青島是的一座歷史文化古蹟,是青島人的文化印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林基公寓
- 建造時間:約1903年至1905年
- 現狀:樓體保存,塔頂被拆除
- 所在地:中山路、湖南路口
簡介,建造時間,建築風格,地址現狀,
簡介
關於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的考察,在很長時間裡研究者曾經迷失過方向。就是到目前,我們依然有許多的迷津沒有揭開。根據馬維立《在波恩的一些評論》裡面提供的線索,這塊地由最早馮-考斯洛斯基(Mr. von Koslowski)和林基(Mr. Linke)(一家進出口公司)購買,但在1902年8月之前,這一地塊上還沒有建築物。
建造時間
變化發生的時間,在1906年前。馬維立發現,在F-帕默和M-克里格1906年的青島指南上,已經有了該建築的圖片,所以,這位波恩的歷史地理教授相信,這座一度撲朔迷離的商業建築,應出現於1906年之前。在這期間,保爾-貝倫斯(Paul Behrens)的公司租用了這座漂亮的大廈,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它被叫做“貝倫的房子”(the Behrens house)。但在不久之後的1906至1907年,貝倫離開了青島,並且他的公司也被註銷。在1912至1913年的地籍清冊地圖,這時這座房子已屬於魏爾德(C.Wilde)。魏爾德在1903至1914年的11年中間,一直擔任伊爾蒂斯山礦泉水廠(the Iltisberg Mineral Water Factory)的董事。這個礦泉水廠,是伊爾蒂斯山周圍唯一的工廠。
和進出口商貝倫同期,1906年時,《青島最新訊息》的報社也曾在設在這座建築里。在F-帕默和M-克里格1910年出版的旅行筆記《青島》的里,貝倫和《青島最新訊息》都曾經被記錄:“在海因里希親王路和伊倫娜路之間,左側是建築經理的住宅樓,右側是膠州旅館和貝倫的住房,《青島最新訊息》的編輯部也設在這裡。”
貝倫之後的魏爾德,一直住到1914年德國戰敗。有限的資料顯示,魏爾德和一個叫AugustMeier的人一起經營的礦泉水廠,也在這時改變了主人。1914年11月,青島被日本陸軍占領,該建築被沒收。此後,我們便失去了關於該建築的幾乎所有史料。
建築風格
在弗里德里希街上的這棟清水紅磚砌牆的三層公寓,隔開威廉帝岸兩個街區,與太子路交叉形成拐角。當局在1898年10月11日頒布的《建築監督警察條例》中曾明確規定,歐洲人城的商業區內建築要按照歐洲統一的風格設計,同一條路上不得建造同一樣式的建築。這就使得整個弗里德里希商業大街上的建築既有了統一的歐洲傳統風情,又各具特色。而處在兩條重要的街道交叉口的這棟公寓,則同時又擔負起“使道路盡端和轉折點上形成良好的對景或借景”的責任。
這座外觀裝飾細緻精美的公寓建築,臨街建有3米高的紅磚圓券式大窗。造型似以德國古典復興樣式為主,又融合了折衷主義風格,形成了奢華的立面形象。建築臨街的屋檐上部採用四分扁圓券洞口,紅磚作線腳裝飾,砌出牆角隅石,凸顯出德意志民族在世紀之交依然保留著的熱衷裝飾的印跡。儘管在近百年中該公寓建築數易其主,但大部分門窗和室內的硬木地板卻依然保持本色,為現住戶繼續使用。
一如威廉皇帝岸、弗里德里希街、海因里希親王路上的許多建築,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依照城市規劃和建築監督條例,在街口的拐角處標誌性地建有一個突出的連邊體式窪水牆六角型塔樓,上部圓頂的中心被設計成一個盔甲狀飾亭。
我們發現,在20世紀的頭10年中,主要由德國建築師完成的大量城市公共建築中,嵌入塔樓是一種最常見的形式,這種塔樓的頂部處理各具特色,成了這些建築物的標識。實質上,在此後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居住在這個丘陵城市的人們就是憑藉著這些個性鮮明的塔頂來判斷自己的方位的。而這些高高佇立著的塔頂,也為我們在一百年後確定這些歷史建築物的文化方位,提供了最好的指示。可惜的是,相當多的漂亮塔樓在數十年間的城市變遷中被拆除掉了,令我們在歷史的尋覓中時常迷失,對弗里德里希街上的這幢被削去了塔頂的考斯洛斯基-林基公寓亦然。
地址現狀
,原弗里德里希街、太子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