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志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於1988年印刷成冊。1990年,根據《青島市志》總纂要求,《青島市志·海港志》編審委員會對志稿進行再加工。經反覆修改、充實資料,於1992年4月完成送審稿, 經山東省史志辦公室和青島市史志辦公室審定,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島市志·海港志
- 作者: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8年
- 創作時間:1982年
概述,圖書信息,主要內容,作品評價,
概述
本志上限至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全書設海港分布、海港建設、港口生產、港口管理、港口服務5篇,共16章、47節。
圖書信息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1994年1月1日)
- 平裝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1126011
- 條形碼:9787501126019
- ASIN:B00AZK1R4I
主要內容
青島是中國著名的海港城市之一。自春秋到金元,今青島所屬縣(市、區)的沿海線上,都有海港和港航活動的記載。明清之際,董家口、女姑口、青島口等港口相繼興起,並成為青島近代海港的基礎。1892年,青島近代第一座人工碼頭即青島前海棧橋興建,是青島建港的開端,也是青島港航活動的轉折。青島港外通朝鮮,北通遼寧,南通江浙閩粵,以及山東諸港,進出口貿易十分活躍。德國侵占青島後,優先發展港口。1901年至1908年,青島港數個碼頭相繼竣工,從此貿易得以長足發展。1904年青島港的貿易額在華北五港中居第五位,至1913年已達第三位。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利用攫取的特權大量傾銷日貨,使青島港輸出入貨物急劇增加,貿易額暴漲。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青島港雖“不復為一、二國家所獨占”,但“十之八九均系外輪”,主權得不到保證,尤以日本勢力根深蒂固。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後,又新建碼頭。1934年貿易額已超過廣州港而居全國第四位。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青島港處在法西斯殖民統治之下。日本為了擴大戰爭,瘋狂掠運山東物資,青島港的吞吐量和貿易額呈現病態增長。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美軍在青島港登入,青島商港幾成軍港,軍事運輸繁忙,正常貿易難以開展。 青島解放後,青島港回到人民手中。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對青島港的疏浚、修復,使之由戰爭年代破敗殘缺、港口淤滯、不堪使用的狀態中復甦為國家重要的對外經濟貿易口岸之一, 年吞吐量從1950年的126萬噸增至1959年的556萬噸。 1968年,青島港自力更生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煤炭專用碼頭,港口裝卸能力、機械化作業水平較解放初期有了一定提高。1973年港口吞吐量達到1000萬噸。1976年,建成原油輸出能力在1000萬噸以上的黃島一期油碼頭。197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萬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港進入了大規模投資建設的時期。1985年建成國內最大的件雜貨碼頭。1988年建成國內最大的現代化原油碼頭。1990年建成前灣新港區一期工程的2個雜貨泊位,使青島港成為擁有全國最大的、能停靠5萬噸級船舶的綜合性雜貨碼頭和全國最大的、能停靠20萬噸級油輪的原油進出口碼頭。1990年,青島港的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 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6座碼頭36個泊位增加到12座碼頭66個泊位。碼頭的興建,生產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使其成為中國沿海以能源輸出為主體、散什貨並重,集水路、鐵路、公路和管道運輸為一體的綜合性樞紐大港。青島港與121個國家和地區的450餘個港口通航貿易,1990年吞吐量完成3034萬噸,列上海、大連、秦皇島之後居全國海港第四位。 《青島市志·海港志》是青島有史以來專門記述海港建設、港口生產、港口管理和港口服務的第一部志書,該志資料翔實,內容充實,以生產力發展為主線,實事求是地記述了青島海港及其生產的發展與變化,客觀地展示了這種發展變化的時代脈絡,反映了應有的時代特點,同時鮮明地反映了青島海港的地方特色。 《青島市志·海港志》1997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