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青島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青島市地震局 青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〇一二年三月九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 發布單位:山東省青島市人民政府
規劃全文,發展環境,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工作,重點建設工程,保障措施,
規劃全文
前言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按照我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建設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的戰略部署,切實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制定本規劃。
規劃重點內容為“十二五”期間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工作和重點建設工程。規劃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以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和戰略部署要求。
本規劃是指導我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項目審批、投資安排和區(市)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防震減災發展規劃以及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依據。
發展環境
(一)發展成就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大力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禦和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全市的防震減災能力不斷增強。榮獲了全國地震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連續三年榮獲全國防震減災工作綜合評比一等獎。
1、進一步健全了防震減災組織管理體系。全市各級政府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做到思想重視,組織落實,責任明確,工作到位。市、區(市)兩級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及時進行了調整充實,各區(市)地震工作機構不斷完善,相繼成為政府直屬部門,地震工作人員業務水平、自身素質有了大幅提高,保障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進一步推進了防震減災事業依法管理。全市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和《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制定出台了《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在基本建設中進一步加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通知》、《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規範性檔案,促進了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的規範化、程式化和科學化。
3、進一步提高了地震監測預報水平。全市地震監測、震情速報和地震預測能力持續提高。基本完成了青島市地震前兆台網(一期),共享了山東省地震台網中青島周邊地震台監測數據。地震速報時間提高到10分鐘以內,市內四區監控能力達到M1.5級,行政區域監控能力達到M2.0級,近海監控能力達到M2.5級;在奧運會、全運會安保期間發揮了重大作用。
嚴格執行震情值班、震情會商制度,每周、月、季、半年、年度召開震情趨勢會商會,會商意見及時上報市政府、省地震局。地震趨勢會商報告在全省評比中保持領先。
4、進一步強化了地震災害綜合防禦工作。全市有部分區(市)地震部門成為該區(市)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除個別區(市)外,地震行政許可事項均已納入了政府審批程式。加強了地震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依法開展了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執法檢查,加強了對工程抗震設防的管理,各級、各部門的依法行政意識和公眾的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開展了城區建(構)築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加強了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等環節的抗震設防質量監管,落實了工程建設各方責任主體的質量責任。先後對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青島大煉油工程、青島大劇院等數百項重大建設工程進行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提供了工程抗震設防參數,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特別是作為全國首批城市完成了青島市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工作,為城市規劃和國土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在開展的環膠州灣地震小區劃工程將為我市環灣區域的建築工程提供較為科學的抗震等級及地質災害應對措施,為我市平安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5、進一步加強了地震應急準備工作。全市各級地震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並逐步規範化。“十一五”期間在全市範圍開展了數十次規模較大的地震應急演練。進行了多次地震應急工作實地檢查。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設已具規模。升級改造了視頻會議系統。建立了六處功能齊全的市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其中,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項目榮獲了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依託該系統開展全市地震應急演練,被中國地震局譽為“青島模式”並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推廣。全市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地震現場工作隊,在多次有感地震事件處置和地震應急演練中,發揮積極作用。
6、進一步加大了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力度。成立了由宣傳、地震、教育、新聞等部門組成的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協調組,指導全市的宣傳教育工作。舉辦了地震知識講座、開展了地震科普知識競賽、地震科普知識進社區、街道等系列活動,充分利用中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和創建地震科普學校,宣傳內容不斷豐富,宣傳領域進一步拓寬,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高。
(二)面臨形勢
我市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周邊地區有南黃海強震活動帶、郯廬強震活動帶、燕山—渤海強震活動帶和牟平—即墨中強地震活動帶。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建設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的戰略部署,要求提供適合我市需求的、高質量的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鑒此,我市防震減災工作仍然面臨許多挑戰,突出地是以下幾個方面:
1、地震形勢嚴峻
我市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周邊地區有南黃海強震活動帶、郯廬強震活動帶、燕山—渤海強震活動帶和牟平—即墨中強地震活動帶。諸多強震活動帶影響著我市,地震形勢很嚴峻。
2、部分城鄉建(構)築物抗震能力比較薄弱
城區還有部分建(構)築物是1989年以前建成的,抗震性能達不到現行的國家抗震設計規範要求,抗震能力相對較弱,增加了城區地震災害潛在風險。
與城區相比,農民自建房抗震能力更顯薄弱,抗震設防缺乏法律強制要求及有效的指導和管理,雖然有相當部分農居採用了磚混結構或澆築,但大多數沒有考慮抗震設防問題。
3、地震監測工作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汶川和玉樹大地震證明,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地震預報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距離準確預測還有很大距離。儘管我市已經相繼建成了青島市地震遙測台網(一期)和地震前兆台網(一期),但地震監測台網密度和地震預測能力還有待提高;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監測環境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4、應急處置能力不足
我市的地震地理信息及資料庫急需更新,現有的強震台無法滿足地震烈度速報的要求,無法快速進行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地震應急指揮平台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地震現場工作裝備仍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由於未經歷過破壞性地震應急實戰,對於現有應急裝備及力量能否滿足省政府規定的“破壞性地震發生後1小時內開展現場震情監測與緊急救援工作”的要求沒有把握。
5、防震減災意識不強
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有些部門和單位對防震減災工作重視不夠,缺乏基本的條件和制度保障,難以適應我市較為嚴峻的震情形勢和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不足,對未來發生潛在地震存有僥倖心理;防震減災宣傳形式需要創新,力度需要加大。
6、體制管理應需完善
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發展不平衡,有些區(市)機構和隊伍相對薄弱,人員編制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缺乏;財政投入尚顯不足。
指導思想
“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體現《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中的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戰略要求,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間防震減災事業以實現《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總體目標為基點的規劃目標,綜合我市所面臨的地震形勢和全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結合現有基礎條件,確定以規劃目標為核心的具體指標體系。
按照《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所確定的基本框架,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強化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及地震安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社會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堅持平震結合、強化基層、打牢基礎、依法行政、提升能力,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防禦、地震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發展目標
圍繞到2020年防震減災大目標,綜合考慮未來5年我市所面臨的地震形勢和全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十二五”防震減災工作目標是:夯實防震減災工作基礎,監測預報體系更加完善,實現市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0級、行政區域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15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震害防禦措施進一步落實,強化區市基礎設施抗震設防能力,城鄉公共設施及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提升各級政府對突發破壞性地震的快速反應、巨觀監控、應急處置和緊急救援能力,破壞性地震發生後,15分鐘內啟動地震應急預案,1小時派出現場工作隊、救援隊,6小時內初步確定災區範圍,3日內提出災情初步評估結果,災民在24小時內能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按照3日內地震災區社會秩序基本恢復的要求做好救援、生產和生活物資儲備。青島市主要城區的防震減災能力力爭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重大建設工程和基礎設施能抗禦相當於當地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重點工作
“十二五”防震減災事業,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建設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集聚區的戰略部署,按照建立健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的要求,突出抓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監測預報基礎建設,提高地震預測能力
1、組織實施地震監測預報方案,加強短臨跟蹤能力建設
參照國家、省地震監測預報方案,結合我市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活動情況,及時組織實施地震監測預報方案。開展地震預報的新理論、新方法研究及其套用技術研究,完善我市地震預測預報系統,逐步建立我市及近海地震預測指標體系。
著力加強重要時期和特殊時段的短期與臨震跟蹤監測措施,根據震情變化,適時調整細化震情短臨跟蹤方案,做好震情跟蹤監視及震情會商工作,
2、不斷完善測震台網和前兆台網
按照消除地震監測弱區和盲區的要求,逐步最佳化全市台站布局,加大台網密度,適時推進海島、海底地震監測台建設,不斷提高地震實時監控和地震前兆信息的捕捉能力。建設新區、萊西、膠南等測震台,督促建設易引發次生災害的大型水庫、礦山、核設施、化工企業等專業測震台網。
每個區(市內四區除外)(市)建成1個測震台、2個前兆台項,改造現有測震台網的傳輸方式,引進最新台網中心處理軟體系統。安裝台站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台網中心對各台站實時監控,配置台站應急供電系統,更新和備份測震設備,確保台站設施運行安全、穩定。
推進區(市)地震監測中心建設,實現全市數據共享。本規劃期內各區(市)要按照山東省《縣級地震監測與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指導意見》要求完成各自地震監測中心建設。
3、強化群測群防工作,形成穩定的群測群防隊伍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建立和完善地震巨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科普宣傳網,進一步完善防震減災助理員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震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地震災害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能力,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提高防震減災管理技能,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市內四區酌情增建1-2個地震巨觀觀測點,其他區(市)每個鄉(鎮、街道辦事處)以及設立行政村的海島至少建成1處地震巨觀觀測點,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確定1名防震減助理員,各村(社區)確定1名地震災情速報員。
制定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地震巨觀觀測點監測手段的更加科學性、觀測儀器更加專業性,保證群測群防隊伍的穩定性和經費來源。
鼓勵、支持業餘愛好者、工礦企業、特色學校參與地震監測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其在地震異常的捕捉、科普宣傳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防震減災事業。
4、建設地震烈度速報網及基礎設施
本規劃期內每個區(市)至少新建2個地面強震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地震烈度速報網。建設地震烈度速報中心,構建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及功能齊備的數據分析、指揮平台。加強對強震動觀測數據的綜合分析和套用研究,提高地震災情速報和評估能力,為抗震救災提供決策依據。依法促進海灣大橋、海底隧道、青島大煉油、大型水庫等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和易引發次生災害工程的強震動觀測台試點的建設。
5、加強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
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台站的監測手段和國家有關地震台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依法劃定保護範圍,設定保護標誌並向社會公布。各區(市)完成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範圍內建設工程審批進入行政審批程式。其它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做好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
(二)加大震害防禦力度,提升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
6、修訂完善地方法規
為規範我市防震減災工作,依據2009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修訂《青島市防震減災管理規定》等規定,並爭取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7、加強工程抗震設防管理
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必須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將抗震設計作為施工圖審查的重要內容,全部達到地震區劃圖示示的抗震設防要求。超限建築工程初步設計檔案編制完成後,建設單位應當向省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未經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或者經審查未通過的,建設單位不得交付施工。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嚴格按照審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和相關行業的抗震設計規範進行設計和施工,嚴格工程質量,全程監督工程質量和竣工驗收,並定期組織重大工程抗震設防管理集中檢查。區(市)要切實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式。
加強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的抗震設防、維護改造、加固和管理,切實從源頭減少或避免地震次生災害的發生。
加強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抗震設防,全面落實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地震安全責任制,加快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組織開展學校、醫院等密集場所的抗震性能普查、鑑定,根據鑑定結果加固改造,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新建的學校、幼稚園、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全部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增強抗震設防能力。建築工程設計檔案編制完成後,建設單位應當向設區的市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未經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或者經審查未通過的,建設單位不得交付施工。
8、全面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
做好地震小區劃工作提高城市震害防禦能力的重要基礎。本規劃期內各區(市)要完成各自震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市地震局繼續做好環膠州灣區域的地震小區劃工作,提出環灣區域抗震等級及地震災害應對措施。
9、做好地震活斷層探測成果的套用工作
認真落實斷層沿線和國家規定的避讓範圍內,不得建設重大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核設施的規定,嚴格地震活斷層周邊重大建設工程的審批。做好活斷層沿線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進行安全普查、鑑定和加固工作。
對未採取抗震設防以及抗震設防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已建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建設工程,開展抗震性能普查和鑑定,並根據鑑定結果採取拆除、改造或加固措施。
適時推進海域地震活斷層探測工作。
10、積極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貫徹《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的實施意見>》,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並不斷擴大覆蓋面。有村鎮的區市至少建成1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新建的農村民居和村鎮公用設施採取有效抗震措施,全面提高農村民居抗震性能。將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納入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規劃,強化質量監督,保障農民居住環境安全。
11、加大防震減災宣傳力度
發揮“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協調組”作用,研究制定部署我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方案。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國際減災日等重要時段,通過媒體積極向公眾宣傳地震法律法規、防震抗震科普知識,提高社會民眾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
積極推進青島市大型、綜合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各區(市)至少建成1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並全部開通12322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全市中小學生的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率達到100%。
12、做好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
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的原則,完善地震信息發布制度,建立健全地震新聞報導快速反應機制、輿情收集和分析機制,做好信息發布、新聞報導工作。加強組織和歸口管理,發揮新聞媒體、政府入口網站和市防震減災信息網的輿論引導作用,在第一時間準確地向社會發布震情、災情信息,正確處置地震謠傳、誤傳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三)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
13、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做好地震應急演練工作
市、區(市)兩級政府完成新一輪地震應急預案的修訂,完善全市所屬醫院、學校、二類以上幼稚園、體育場、大型文化娛樂場所等單位的地震應急預案,各鎮、街道辦事處地震應急預案,危險化學品行業企業地震應急預案,城市社區地震應急預案,以及農村社區(村)的地震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更為完整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
適時調整市、區(市)兩級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建立完善應急聯動協調機制。每年“5.12”國家防災減災日舉行地震應急演練,機關、學校、社區、村居要進行地震應急疏散、自救互救和安置演練,逐步推進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14、完善地震應急指揮系統
本規劃期內各區(市)要完成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設,市地震局完成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的最佳化改造和市級地震應急指揮大廳建設;建成由地震應急救災基礎資料庫和災情速報系統等組成的地震應急指揮中心。
本規劃期內建設以集成指揮車為基本形式的青島市地震現場監測和地震現場應急指揮系統平台,健全各級地震現場工作隊必須的工作與生活設施。
探索研究建設我市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地震緊急自動處置基礎平台。
15、加強地震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物資儲備工作
以市、區(市)應急救援支隊、大隊為依託,建立與城市規模相適應的地震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加強與衛生、消防、礦山、危險品、海事、人民防空等專業搶險救援隊伍的聯動機制建設,推進社區地震救援志願者隊伍建設,提高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救援志願者隊伍的救援能力。形成社會基礎廣泛、協調統一的地震災害救助力量。
加大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的投入,加強專業培訓和演練,提高地震應急處置能力。
成立應急物資、裝備儲備聯席會,進一步完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按照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確保災民儘快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和安置,按照恢復地震災區社會秩序的要求做好救援、生產和生活物資儲備。
16、進一步完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相關設施
按照“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山東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區(市)要充分利用學校操場、體育場館、廣場、公園、綠地設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配置避難救生設施,規劃地震應急疏散通道,設立應急逃生疏散引導標示牌。
結合鄉(鎮、街道辦事處)和社區應急疏散方案的建立和完善,規劃設定應急避難場所。
“十二五”期間每個區(市)至少建成2處功能完善、平震結合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重點建設工程
(一)測震台網二期和前兆台網二期工程
每個區(市)(除市內四區)要各建成2個地震前兆觀測手段,完成地震前兆台網的升級改造。建設新區、萊西、膠南測震台,完成測震台網升級改造。
(二)地震烈度速報網及基礎設施工程
每個區(市)要新建2個以上強震動觀測台,建設密度合理、
技術領先的地震烈度速報網,構建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及功能齊備的數據分析與指揮平台。
(三)地震應急指揮系統二期工程
建設市級地震應急指揮大廳,建設以集成指揮車為基本形式的青島市地震現場監測與地震現場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平台。裝備地震現場工作必備設施(專業工作車、專業野外工作裝備),添置流動測震、強震、前兆觀測儀器和數據、音視頻信息傳輸、網路、通信(無線、有線、衛星)等設備。實現地震信息共享與傳輸、震情會商、震後地震趨勢判定、震災預測、災害評估、應急對策與指揮,提高應急快速反應能力。
(四)地震小區劃工程
按照《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7-2020年)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要求,全面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本規劃期內完成市區和各城區的震害預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市地震局做好指導工作,各區市負責投資和組織,儘快完成地震小區劃工作。
(五)地震應急裝備建設工程
依據第十四屆人民政府第42次市長辦公會議要求,切實抓好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與城市規模相適應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立以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為中堅、行業救援隊伍為骨幹、志願者隊伍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的地震緊急救援隊伍體系,配齊必要的地震應急救援裝備;以城市為中心,合理布設應急避難場所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點,儲備適度規模的應急救援物資裝備,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根據防震減災工作需要,加強組織建設,健全各項機制,不斷深化機構改革,從根本上健立健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防禦、地震應急救援和科技創新“3+1”工作體系機構建設,理順與省地震局、中國地震局的機構對應關係,在原有辦公室、科技監測處、震害防禦處的基礎上,增設應急救援、宣傳教育等業務處室,為防震減災事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建立以政府為主、部門配合的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指揮機構,發揮整體綜合優勢,形成防震減災工作的合力。加大防震減災事業的投入,建立適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防震減災需求和穩定可靠逐年增長的防震減災投入機制。
防震減災事業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畫,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二)法規保障
做好防震減災方面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的修訂工作,形成完備的地方性法規體系。
建立和完善市、區(市)兩級地震行政執法機構和隊伍,加強執法培訓,加大執法的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完善地震執法管理、責任追究、行政複議、行政監督監察等制度。
(三)財力保障
加大防震減災經費的投入,確保“十二五”重點工作和重點建設工程的完成,履行政府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
(四)科技創新
加強地震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提高對地震災害及其管理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推進防震減災科技進步。
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把握國內外防震減災工作的最新趨勢和發展動態,加快我市防震減災工作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五)人才支撐
積極穩妥地改善防震減災隊伍的總體結構,提高整體隊伍的綜合素質。調整和最佳化人才結構,推進人才體制和人才機制的創新,最佳化人才資源配置,形成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人才梯隊。
建立激勵機制、評價機制、流動機制和保障機制。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人才資源的競爭力,提升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將防震減災領域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