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現狀
學院在校本科生1640餘人,研究生140餘人,學歷留學生數十人。在編教職員工89人,其中專任教師76人,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學位38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才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山東省高校十佳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2人,山東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席專家1人,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導師5人,
青島大學特聘教授9人。
所獲榮譽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水平突出。老一代學者
黃伯榮、
趙明、
馮光廉等在國內享有美譽,一批中青年學者
姜振昌、
劉懷榮、
周海波等也頗具知名度。學院擁有1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1個省級人文社科強化建設研究基地、2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山東省名校工程特色專業、7門省級精品課程和一批研究機構。是國家級"廣告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評價考試培訓基地"和省級"廣告人才培訓基地"。新世紀以來完成和在研國家社科規劃課題20多項,有8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6項成果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獎,2項成果獲山東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文學院致力於申建一級學科博士點、強化山東省東部地區人文學科龍頭地位、打造具有國家水平的人文學科群、培養現代化複合型人才。全院教職員工思想統一、步調一致,正在努力建設辦學特色突出、區位優勢明顯、全國性影響較大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師資隊伍
目前概況
在編教職員工87人,其中專任教師73人,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學位38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才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山東省高校十佳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2人,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導師5人,
青島大學特聘教授9人。一批中青年學者已具全國性影響。初步建立了一支以特聘教授和研究生導師為中堅、正副教授為骨幹,陣容整齊、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
“十二五”發展目標
堅持學歷提高與能力提升並重、個人發展與團隊建設並行、
制度管理與政策激勵有機結合,大幅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質量。到2015年,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以上教師達到90%,具有博士學位教師達到70%左右,研究型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教師達到80%以上;進入校級特聘教授的教師人數達到10人左右;引進高層次人才5人左右。
人才培養
目前概況
文學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文學、
新聞傳播學),6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
廣告學、廣告設計、新聞學、
廣播電視編導、動畫),5個碩士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
漢語言文字學),已經建成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正在申報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擁有1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1個省級強化特色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2個省級教學團隊(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古代文學教學團隊)。建成6門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唐詩宋詞名篇導讀、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紅樓夢導讀、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設4個教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學系、廣告學系、影視文學與藝術系),2個教研室(文秘寫作教研室、大學語文教研室)。與校內其他學院聯合建設的文科實驗訓練中心,先後獲得省級和國家級文科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採用以二級類為平台、“平台+方向”的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培養模式,學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在校生多次在國家級賽事中獲獎,畢業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目前,學院初步形成了以
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重點學科為龍頭,多學科齊頭並進、協調發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諧共進,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的良好格局。
“十二五”發展目標
1、將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打造成具有國家水平的學科,將漢語言文學學科建成研究型學科,將新聞傳播學科建成教學研究型學科,增設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新聞傳播一級學科碩士點。到2015年,新增1門省級重點學科,建成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新增1個專業學位類型(領域);新增1個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建設經費總投入達到500萬元。
2、充分發揮文學與
新聞傳播學的學科交叉優勢,做好增設文化產業等新興專業有關工作,使其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大程度的發展。穩步發展本科生教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規模穩定在1500人左右;全日制普通研究生規模達到240人(其中,博士生規模達到10人左右);新增2個本科專業;新增1個國家特色專業。
3、適應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多樣化人才培養要求,創建教學優質品牌,開發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到2015年,建成10門以上校級精品課程;建成2個省級品牌專業;力爭擁有1門以上國家級精品課程。
科學研究
目前概況
作為
青島大學的文科基地和山東省東部地區的人文學科龍頭,學院科研氛圍濃郁,科研力量雄厚,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語言學、
新聞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影響廣泛。目前,擁有1個省級人文社科強化研究基地和5個研究中心。新世紀以來有6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6項成果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獎,完成和正在完成國家社科規劃課題20項。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力推進了教學工作,為學院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學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發展目標
大幅提升科研水平,爭取獲得較大數量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爭取取得一批在國內有重大學術影響的科研成果。“十二五”期間,力爭承擔國家級課題10-20項,省部級課題15項;出版專著40-50部,發表論文500篇左右;獲省級以上科研獎勵15-20項目(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項,力爭省級一等獎3項左右);新增1個國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科研經費達到500萬元。
黨的建設
文學院黨委現有中文系教工黨支部、新聞學系教工黨支部、
廣告學系教工黨支部、機關黨支部、研究生黨支部、本科生黨支部6個黨支部,黨員188人(其中教工黨員42人)。近年來,院黨委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凝聚人心促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制度建設為準線,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大力加強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黨建工作成效顯著,為學院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組織保證。
主要專業
漢語言文學
基本修業年限:四年
本專業培養通曉漢語言及中外文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能夠分析處理複雜社會文化問題和參與較高層次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基礎寫作、套用寫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學概論、美學原理、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比較文學、邏輯學、新聞學概論、秘書學概論、辦公自動化、書法等。本專業包括漢語言文學與中外文秘書兩個方向。
本專業是國家級品牌特色專業,擁有省級特色重點學科(中國現代文學)、省級強化建設基地(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和一級學科碩士點(漢語言文學),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
漢語言文字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新聞學
基本修業年限:四年
本專業培養政治覺悟較高、學科基礎紮實、知識結構合理、專業能力很強,適應各類新聞媒體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文化產業領域高層次需求,並有望進入高一級學歷層次繼續深造的新聞傳播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有: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事業史、新聞採訪與寫作、編輯學、新聞攝影、廣播電視概論及節目製作、
國際新聞編輯、
網路新聞、新聞英語、新聞名作賞析、新聞學專題研究、西方新聞學研究等,另有“新聞精品研究”為國內首創課程。
本專業教學注重知行合一,其實踐教學主要環節在新聞媒體支持下完成,包括新聞學系與當地媒體合辦新聞欄目、學生到新聞媒體等單位進行畢業實習等。
廣告學
基本修業年限:四年
本專業培養能在新聞媒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廣告公司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廣告經營管理、廣告策劃與創意、廣告文案寫作、廣告設計製作和市場行銷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有:
廣告學概論、市場調查與分析、廣告策劃、市場行銷學、廣告創意、廣告心理學、廣告文案寫作、網路廣告、廣告媒體研究、
企業形象設計、廣告經營與管理、廣告專題研究、電腦圖文設計等。
本專業是以廣告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邊緣性、綜合性且具有實踐性的學科,注重培養學生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
理論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貫徹於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藝術設計
(廣告設計方向)
本專業培養能掌握市場經濟理論和廣告基礎理論,具有高層次廣告創意、廣告設計、廣告製作和廣告管理運作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有:廣告學基礎、廣告創意、
廣告文案、平面廣告設計、色彩寫生、設計基礎、廣告經營與管理、電腦圖文設計等。
本專業以寬厚的人文知識為目標,設定基礎課程;以嚴謹的專業知識為目標,設定專業主幹課程;以先進的套用操作知識為目標,設定專業核心課程。配有專業工作室,如三維動畫實驗室、設計工作室、攝影工作室、專業畫室,以及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等。
廣播電視編導
本專業培養具備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語言文學及藝術文學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在電視台、廣播電台及其他單位從事廣播電視策劃、編導、編劇、電視節目創作的複合型套用影視藝術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有:廣播電視技術基礎、電視攝像、電視編輯基礎、
動畫製作、影視作品分析、廣播電視文本寫作、
影視編導、影視藝術概論、
電視文藝節目創作、電視新聞與紀錄片製作、
影視動畫廣告創意與製作、電視照明與調光技術、電聲技術與專業調音等。
本專業擁有一流的實驗設備和完善的實踐實訓體系,建立了以國家級大學生人才培養示範中心的一系列專業實驗室,如高清數字攝像實驗室、燈光實驗室、對編實驗室、音樂與影像資料庫、非編實驗室、演播實驗室等
說明
該學院按中國語言文學類招生(美術類除外),在學科基礎階段依據同一平台組織教學,高年級根據社會需求、個人意願及學習成績再分專業。
研究生教育
漢語言文字學
青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創建於1986年。著名語言學家
黃伯榮先生於1987年調入青島大學,他為本學科的建立做出了貢獻,為本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二十多個春秋,青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已初具規模,並在科研、教學等方面均取得了為學界矚目的成績。本專業於2009年成為
國家級特色專業。
本學科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其中有博士學位者5人,在讀博士1人。學科成員以來自全國著名高校的博士為主體,隊伍精幹,結構合理,充滿了勃勃生機。
黃伯榮先生雖已退休
青島大學,但他一直關心漢語教研室的發展與建設,因而成為漢語教研室堅強而有力的學術後盾。
本學科承擔省級研究課題5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2項,青島市、青島大學科研項目多項。在《
語言文字套用》、《
世界漢語教學》、《
古漢語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語文建設》、《漢語學習》、《
修辭學習》、《語文建設通訊》(香港)、《中國語研究》(日本)等國內外有影響的語言學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這些研究成果曾先後獲得省級社科優秀成果獎4項,青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10餘項,其他獎勵多項。在教學方面,獲山東省省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經過多年的建設,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已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並形成如下三個研究方向。
語法修辭
語法修辭是
漢語研究的重要領域。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有兩點。一是重視
漢語語法事實研究。由
黃伯榮先生帶領漢語教研室撰寫的《漢語方言語法類編》,180萬餘言,集漢語方言語法事實研究之大成,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今學術界廣泛引用,是漢語語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其姊妹篇《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由於基於漢語方言事實而撰寫,也引起學界廣泛關注。二是重視語法修辭相結合,重視漢語表達發展研究。這方面的代表作有
戚曉傑教授撰寫的《漢語超常表達論》。該書“構建出一個超常表達修辭學的新框架、新體系。這種修辭學研究中觀察視角的更換,對於發現傳統修辭理論所遮蔽的一些認識盲點,彌補以往傳統修辭學所存有的薄弱之處,糾正以往傳統修辭學研究中存有的偏差,推進漢語修辭學研究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黃伯榮《修辭學研究的新視角——評〈漢語超常表達論〉》,《
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漢語史
漢語史研究方向的特色也有兩點。一是注重文字學研究。
朱葆華教授在文字學方面造詣尤深。目前正從事漢字書體的發展演變研究。漢字書體的發展演變學術界自古至今很少有人問津,有人只談漢字形體,有人只談書法,因為搞文字學的人很少懂書法,搞書法的人又缺少文字學的修養。朱葆華教授長期從事文字學研究,又從事
書法教學與研究多年,於文字與書法皆有所涉獵,於是從文字學和書法兩方面對漢字書體的發展演變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前期成果《
圖示漢字書體演變史》已由齊魯書社於2005年12月出版。此研究領域前景非常廣闊,《漢字書體演變史》一書也在寫作之中。
朱葆華教授在此領域的研究處於學術界的領先地位。二是重視漢語文獻學研究。
竇秀艷副教授一直致力於《
爾雅》及仿雅著作的整理研究,出版了《
中國雅學史》一書,劃分了
雅學發展階段,對先秦至民國近三百部雅學著作進行了分級分類,
辨章學術,
考竟源流,填補了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竇秀艷副教授在雅學文獻研究和山東及青島地區古代語言文學文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歷代雅學著述考》、《中國雅學文獻學》對歷代雅學文獻的篇目、作者、內容真偽、版本流傳、目錄著錄等情況做了詳實地考訂,為雅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對外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也是頗受學生歡迎的一個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特色主要體現於,在中外語言對比研究中,突現現代漢語特點的挖掘。漢字是漢語和
華夏文明的內在表現形式。從漢字入手,找尋漢語特點,可以發見漢語諸多不同於
印歐語的本質特性。漢語有著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它很多尚未發見的特點的逐漸得以揭示,對
世界語言理論的建設與發展將會起有強勁的推動作用。
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
青島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現設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傳播四個研究方向。本學科現有教師 16 人,其中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學位者 8 人。 2 人享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 人入選全國 “ 千百萬人才工程 ” , 3 人獲省、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學科帶頭人
姜振昌 1999 年被遴選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同年獲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6 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先後 10 次獨立獲得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 3 項。已獨立招收 5 屆博士研究生。
在科研與教學上已接近全國先進水平。五年來本學科成員共承擔國家社科規劃課題 6 項,省部級研究課題 8 項,其中 2006 年立項的 “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 ” 是山東省 “ 十一五 ” 人文社會科學唯一與文學相關的強化建設項目。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獎 2 項,省部級獎 12 項,其中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3 項,山東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 項。發表論文 300 余篇,其中發表在國家權威刊物上的 20 余篇。出版學術著作 23 部。
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合作辦學,共謀發展,形成了國內特色鮮明又有實力的聯合體。由
青島大學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共建的 “ 魯迅研究中心 ”2002 年在青島大學正式掛牌,兩家合編的大型《魯迅研究年鑑》已經出版 4 期。北京魯迅博物館是國家級研究機構,具有強大的學術優勢、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治學傳統,雙方的合作無論在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養質量上,都成效顯著。目前正在積極 申報 博士點。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研究,以史論結合、中外比照、文化整合為主要特點。在縱向上力主把近代、現代、當代三個歷史階段貫通起來,對近百年文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作系統考察,在 馮光廉 教授的主持下,出版了《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概論》、《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概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等專著;《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先導 —— 近代文學研究概論》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另一方面在橫向上打破文學史研究的封閉狀況,在東西方文學的多重比較中,描述中國文學現當代文學。近年來,本學科在魯迅及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家研究和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傳播研究等方面特色突出,發表、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國內具有較強的學科優勢,在學術界處於領先地位。
經過多年的建設,
青島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目前已經形成了如下三個研究方向:
魯迅和經典
魯迅和經典作家共同構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層內涵,沒有經典就沒有深度。本學科從創建以來一直把魯迅和其他經典作家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龍頭,20餘年長盛不衰、逐步深化。
姜振昌圍繞國家社科規劃立項課題《魯迅與中國新文學主流》寫下的《<;故事新編>;與中國新歷史小說》、《魯迅與中國20世紀雜文》、《魯迅與左翼文學運動》、《<;吶喊><;彷徨>;:中國小說敘事方式的深層嬗變》等一系列長篇論文,均發表在《
中國社會科學》、《
新華文摘》、《文學評論》等國內權威學術刊物上,還出版了《魯迅與新文學的精神》、《經典作家與中國新文學》等學術專著。圍繞這一方向,本學科還連續推出了
馮光廉、
劉增人等的專著《多維視野中的魯迅》、張芸的《
別求新聲於異邦》、
魏韶華的《魯迅與克爾凱郭爾比較研究》、以及《
葉聖陶傳》、《
王統照傳》、《張承志新論》等學術專著。
文化研究
本方向肇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是本學科新的學術生長點,旨在從媒體文化、宗教文化、域外文化三個板塊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深入研究,開拓
新視野,提供新方法,並且試圖探索文學研究與傳播學研究的交叉、融合,為建構新的交叉型、複合型新學科探索可行的途徑。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周海波的《現代傳媒時代的文學》和《傳媒與現代文學之間》、
劉增人的《中國現代期刊史論》、
曾艷兵的《東方後現代》、
侯傳文的《多元文化語境中的東方現代文學》和《東方文化通論》等學術專著,以及發表在《文學評論》和《
文藝研究》上的侯傳文的《泰戈爾與中國現代詩學》、
徐宏力的《網路文化與審美蛻化》、劉增人的《論茅盾系列文學期刊》等學術論文。
文學研究
文獻資料與文學史研究一直是本學科的治學基礎。因為文學史研究從來離不開文獻資料,而文獻資料只有放在文學史上才能顯示出其價值和意義,所以本研究方向始終堅持以文獻資料為先導、為實證,以“史”的眼光和理論思考為軸心,二者相輔相成,使這一基礎性研究既豐富又紮實。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魏韶華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論》、
徐鵬緒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研究》和《近代文學史綱》、
周海波的《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
佘小傑的《
中國現代社會言情小說研究》、
賈麗萍的《20世紀末葉的中國小說》、
李玉明的《嬗變與建構》、以及《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中國當代文學史綱》,《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等。
培養方案
(050106)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
通過學習,使研究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具備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鮮明的創新意識和開放意識;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能夠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黨政部門、新聞出版機構等從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習年限
三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者可酌情延長一年。
研究方向
(一) 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
(二) 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究
(三)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研究
課程設定
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實行
學分制,課程分為
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大類,學位課程以課內18學時為1學分,研究生在
畢業論文答辯之前,必須修完34—38學分。
(一)課程設定見《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計畫》(附後)
(二)必修環節(教學實踐、科學研究、社會調查等)
研究生需閱讀各種大量的中外文文獻資料,寫出不少於8000字書面報告,內容由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兩部分組成,在進入論文寫作之前,必須進行開題報告,並由學科點組織專家組審定通過,時間一般安排在第三學期末或第四學期中期。
2、學術活動(2學分)
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參加8—10次與本專業有關的學術活動,要求每次都要寫出不少於1000字的書面報告,經導師簽字後先由自己保存,最後在申請畢業論文答辯時與其它相關材料一併上交學院研究生工作秘書。
3、教學與社會實踐(2學分)
研究生參加教學實踐的內容主要包括擔任助教、助研、助管等,課內外總時數為120小時,由學院和學科點負責安排。
培養方式
(一)研究生要積極參加校、院和學科點組織的政治學習、學術活動和各項集體活動,養成良好的科學道德。
(二)本專業的培養方式採用導師負責制,同時在某些重要環節由學科點導師組共同參與,體現個體與集體相結合的培養原則。
(三)制訂學位課程與非學位課程教學大綱,並為研究生開列專業必讀書目。
(四)本專業研究生必須選修一門跨一級學科研究生課程。
(五)課程學習採用講授與討論、文本細讀與論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培養研究生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相關的學術研究工作,並經常開展一些學術研討活動,以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意識。
(六)為了提高科研水平,要求研究生在第一和第二學年撰寫學年論文。申請學位之前,要求研究生在國內外正式出版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一篇內容與本人研究方向有關的學術論文。論文作者必須是研究生本人為第一作者(或導師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所有論文均須註明作者為
青島大學在校研究生。
(七)
學位課為考試課,非學位課為考試或考查課,以筆試、口試、撰寫課程論文等形式進行考核,考試按
百分制記分,考查以合格、不合格記,也可按百分制記。學位課成績達到75分為合格,非學位課成績達到60分為合格。
(八)要求研究生在前兩個學年中完成全部課程學習,修滿規定所需學分。在此基礎上,於第四學期初,對研究生進行中期篩選,要求必須通過以下條件:政治思想方面,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遵紀守法;道德品質方面,品行端正,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專業能力方面,通過研究生公共外語考試,
學位課考試成績在75分以上,非學位課考試成績在60分以上。篩選過程中,要求研究生向本專業教研室提出有關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和
文獻綜述,得到教研室全體教師的認可,並取得合格成績的方可進入撰寫論文階段,不合格者按研究生課程修完、肄業處理。
(九)中期篩選結束後,根據開題報告的要求,安排研究生外出調查訪問,寫出訪學報告或調查報告,由導師主持進行交流和評議。
(十)教學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要認真抓好備課、試講、聽課、評議等環節,每個研究生給本、專科學生上課不少於9課時(或在相關單位進行一定時間的畢業實習)。
(十一)根據本專業培養方案、課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本人的具體情況,由研究生導師組織有關人員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研究生個人培養計畫。
學位論文
(一)研究生從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始論文寫作,時間為一至一年半。
(二)在查閱文獻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好開題報告。內容包括:選題意義、
文獻綜述、研究計畫及目標、主要理論難點及擬解決問題方案等,論文選題應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須制訂出具體的實施計畫,經導師組研究同意,報學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後實施,並報研究生處培養科備案。
(三)為確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第五學期結束前要對論文進行全面檢查,論文最後定稿和列印必須在第六學期中期完成。
(四)論文答辯工作安排在第六學期5月底6月初。
備註
碩士生導師:
佘小傑副教授
徐良副教授
曹安娜副教授
陳漱渝研究員(外聘)
孫郁研究員(外聘) 黃喬生研究員(外聘) 張傑研究員(外聘) 李林榮研究員(外聘)
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以培養通曉中國文學與文化,人文素質高,研究能力強,發展全面的專業人才為目標。現有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六朝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中國詩歌與詩學四個研究方向。在先秦兩漢諸子和史傳文學、魏晉唐宋詩歌與詩學、明清小說、佛教與文學關係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學科成員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名校的博士為主體。學科帶頭人為
劉懷榮教授,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4人。其中有博士學位者13人(博士後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隊伍精幹,年齡、學科結構合理,發展潛力大。
學科教師主持各級縱向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完成國務院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社科規劃課題、教育部重大項目子課題各1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在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規劃項目、教育部2007年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各1項。教學成績突出,曾獲得過山東省省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有1人被評為2004年山東省高等學校首屆教學名師,1人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學科先後出版專著20餘部,在《文學遺產》、《
文藝研究》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標誌性成果有《
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2007)、《
宗教倫理與中國上古祭歌形態研究》(2007)、《自然的神韻——道家精神與山水田園詩》(2006)、《
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2007)等,前兩種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成果。學科成員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1項;山東省社科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山東省高校一等獎2項,青島市社科一等獎4項,二、三等獎多項。
掛靠文學院的山東省“十一五”強化重點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有多方面的合作,為學科的國際性交流及與國內學術界的聯繫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學科成員來源廣泛,多為名家弟子;多名教師曾在美國、韓國、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學從事教學、研究或學習,與國內外學術界保持著廣泛的聯繫。
學科畢業生有多人考取國內重點院校的博士生,有些正在國外學習。其他同學就業狀況良好,多在高校、報社、出版社、電視台、政府機關、企業等行業和部門工作。
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如下三個研究方向:唐宋詩詞與詩學研究、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元明清文學研究
唐宋詩詞
本學科在1990年前後,即開始了中國詩學的發生學研究。自覺追求詩歌、歌詩、詩學與文學思想的綜合研究,重視不同藝術門類及不同文體的相互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學科帶頭人
劉懷榮主持完成《賦比興與中國詩學體系研究》、在研主持《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2006-2008)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了《
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中國詩學論稿》、《
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
二十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
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等專著,在《
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了一批系列論文。還與人合作出版了《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歌詩藝術生產史》、《忠烈人格》、《唐代文人心態史》、《歷代文人心態史》(叢書,八種170餘萬字)等專著。代表性的成果還有馮國榮的《
中國詩學研究》、《中國詩歌發生論》、《中國詩歌發展走向窺探》,
王凱的《自然的神韻——道家精神與山水田園詩》、
趙建章《
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以及
翟景運《
晚唐駢文研究》等。
先秦兩漢
本方向是我們從1980年代後期以來發展的重點之一。對中國大文學史、大文學理論的探討以及大文學專題研究,構成了本方向鮮明的學術特點。
趙明教授曾出版過《先秦大文學史》、《兩漢大文學史》、《文化視域中的先秦文學》、《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道家文化及其藝術精神》、《老莊論集》等系列專著,開創了本學科重視大文學研究的傳統,他於2006年出版的《大文學史論》則對中國大文學研究進行了深層的理論思考。學科帶頭人
張樹國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宗教倫理與上古祭歌形態研究》,在研主持有教育部規劃項目《漢唐郊廟歌辭研究》(2006-2008)等。本方向的代表性成果有張樹國的《樂舞與儀式:中國上古祭歌形態研究》、《
信義的追求》、《左傳與春秋貴族文化》,
王凱的《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
王今暉的《
魏晉五言詩研究》等及在《
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的一批系列論文。
元明清文學
本方向成果主要集中在小說戲曲研究,宗教與文學關係研究、文獻整理研究等三個方面。孫開東、
范嘉晨、王今暉、
劉懷榮等主持完成了《佛教與明清小說研究》、《<;磻溪集>;整理研究》、《<;小亨集>;整理研究》及《<;嶗山志>;整理研究》等省廳級課題。代表性成果有
王海燕的《林黛玉研究》、范嘉晨的《元代包公戲評註》、趙偉的《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研究》、
鄭菡的《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研究》、孫開東的《<;三國演義>;傳播研究》、周瀟的《明代山東作家研究》等。此外,本方向成員在《聊齋志異》研究、佛教與明代文學研究、明代山東作家研究等方面發表的一批系列論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培養方案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
通過三年的學習和實踐,把研究生培養成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厚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操作能力,並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的高級專業人才。
學習年限
研究方向
1、先秦至南北朝文學研究
2、唐宋詩詞與詩學研究
3、元明清文學研究
課程設定
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實行
學分制,課程分為公共
學位課、專業學位課、公共選修課、學位選修課等。碩士生在論文答辯前,必須修完32-38學分。
(一)課程設定見教學計畫表。
(二)必修環節(不計入總學分,單獨記入檔案)
1、研究現狀綜述與開題報告1學分
研究生需圍繞畢業論文選題廣泛閱讀前人的相關研究論著,寫出不少於8000字的闡述該課題研究現狀的綜述文章。這是寫作開題報告的必要前提。
在進入學位論文寫作之前,必須進行開題報告,並由學科組織審定,時間安排不得遲於第三學期末。楷體報告經學科審核通過方可教學學位論文寫作,如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事先沒有預計到的困難不得不改變論題,需重新進行論證並提交補充論證材料。
2、學術活動1學分
研究生學習期間必須參加3次以上讀書報告會。讀書報告會每次應有不少於5000字的讀書報告論文;在此基礎上,完成2篇以上專業論文。讀書報告須經導師認可並簽字後,由學生自己保存,在申請論文答辯時一併交學院研究生工作秘書。
3、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2學分
研究生參加教學實踐內容可以是助教、助研、助管和指導本科生論文等,課內外時數以120小時為宜,由學院和學科負責安排。
每次活動均要求研究生寫出書面報告,內容包括思想小結和專業工作經驗總結兩部分,由導師和有關教師進行考核,給出評語和成績。
培養方式與方法
1、對研究生的培養,採取導師負責制與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既要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又要重視集體培養的優勢。
2、導師要嚴格要求和全面關心研究生的成長,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學習及科研情況,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因材施教,鼓勵創新,注重獨立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3、學院、學科要與導師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養管理工作,認真及時地組織好專業課的教學與考核、中期篩選、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論證、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論文評閱和答辯工作。確保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4、研究生要積極參加校院和學科組織的各種活動,各學院、學科領導要嚴格要求和全面關心研究生的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
學術道德和創新精神。
個人培養計畫
導師應根據專業培養方案、課題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本人的具體情況,與研究生共同制訂個人培養計畫。培養計畫應對碩士生
學位課、選修課、各學期學分分配、考核方式和期限、教學實踐、社會實踐、讀書報告會、學位論文選題、科研工作和學位論文寫作等做出具體的要求和安排,並於新生入學後一個月那將個人培養計畫交研究生處備案。
學位論文與答辯
1、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要注意文獻查閱及綜述、邏輯思維與理論分析、論文寫作與表達能力等諸方面的培養,尤其是獨立的工作能力、嚴謹求實的學風和創造性的培養。
2、碩士生一般從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始論文寫作工作,時間為一年到一年半。
3、學位論文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力求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
4、研究生在查閱文獻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好開題報告。開題報告內容包括:選題意義、研究歷史與現狀綜述、研究計畫及目標、主要理論難點及擬解決方案等。研究生要制定出具體的論文實施計畫,經導師組研究同意,報院
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後實施,並交學院研究生教學管理部門存檔。
5、論文水平,要看其內容是否有獨到見解或創新性成果,並在理論或實踐方面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或本門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6、學位倫文必須由研究生獨立完成,參與大課題研究者可將以本人為主完成的部分整理成學位論文。論文中應對自己的創新性成果作出詳細的闡述,闡明本領域前人已有的成果扣自己的貢獻。
7、論文工作中期檢查。力確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論文工作開始半年後,各學院及學科有關人員瑤對研究生論文工作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8、研究生在完成學位論文後,論文答辯前,須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或被接受發表)內容與本人研究方向有關的論文1篇,論文作者必須是研究生本人為第一作者,或導師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
9、學位論文完成後,通過規定的課程考試,方可申請答辯。在正式答辯前,應進行預答辯,為學位論文答辯做充足的準備。學院按規定程式組織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提出是否授予學位的意見,並將所有申報材料整理好,由院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簽字後,上報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批。
備註
碩士生導師: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青島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創建於1986年,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一支學科梯隊整齊、陣容強大、團結協作、學術成果突出的學科。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講師2人;10人具有博士學位,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本學科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西方文學與比較文學、東方文學與比較文學
西方文學與比較文學
東方文學與比較文學
東方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方向以東方文學的巨觀總體研究、
佛教文學和東方文學理論研究為重點,兼顧
印度文學、日本文學、韓國文學等東方國別文學研究。該方向成員
池水涌教授主要從事韓國文學研究,於華副教授主要從事日本文學與文化研究,馬征博士主要從事
阿拉伯文學研究。該方向成員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話語轉型與詩學對話——泰戈爾詩學比較研究》,出版了《寂園飛鳥——泰戈爾傳》、《佛經的文學性解讀》、《論語漢英雙解》、《
韓國文學史》等學術專著,在《
外國文學評論》、《
外國文學研究》等核心期刊和重要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多項。
培養方案
學習年限
三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可酌情延長一年。
研究方向
(一) 比較文學與西方文學
(二) 比較文學與東方文學
課程設定
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實行
學分制,課程分為
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大類,學位課程一般以課內18學時為1學分,研究生在答辯之前,必須修完34~38學分。
(一)課程設定 (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計畫》附後)
(二)必修環節(教學實踐、科學研究、社會調查等)
研究生需閱讀大量中外文獻資料,寫出不少於8000字的書面報告,內容由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兩部分組成,在進入論文工作之前,必須進行開題報告,並由學科點組織審定,時間安排在第三學期末至第四學期初。
2. 學術活動(2學分)
研究生學習期間必須參加10次由學院組織的學術活動,每次應有不少於1000字的書面小結;在學科做兩次讀書報告(其中一次可結合開題報告進行),在學院做一次讀書報告。讀書報告經導師簽字後自己留存,在申請論文答辯時一併交院研究生工作秘書。
3. 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2學分)
研究生參加教學實踐內容包括擔任助教、助研、助管和指導本科生論文等,課內外時數為120小時,由學院和學科點負責安排。每次活動應寫出書面報告,由導師或有關教師進行審核,給出評語和成績。
註:碩士生導師:
文藝學
文藝學是
青島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20世紀8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正成為山東省東部乃至半島地區有廣泛影響力的人文理論學科。雄厚的科研實力、豐富的學術資源、結構整齊合理的學科梯隊,為文藝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青島大學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不斷繁榮,文學院結構格局的重新設定,青島大學文藝學有了更大的發展,特別在資源整合、方向設定、學科貫通和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突破,其優勢地位和強勢特色作用更為顯著,正在向國內同學科先進行列邁進。
1、青島大學文藝學以副校長
徐宏力教授為學科帶頭人,形成結構合理、梯隊有序、富有朝氣而實力雄厚的學術隊伍。
現有教師及專業研究人員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被校內外聘請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者6人。主要學科帶頭人徐宏力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以上,其他研究人員承擔省、部、市、校及
橫向科研項目20餘項,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多項,為學科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面向社會實踐、縱橫貫通、特色優勢鮮明的學科方向。
青島大學哲學人文科學的繁榮發展,文學院學科結構的重新布局,給文藝學提供了充分的發展舞台,使文藝學能夠在更為開闊的教學與科研領域得到對接融匯、貫通整合,與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西方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東方文學,比較文學,語言學等學科交叉貫通,互補提高,並走向廣闊的社會審美實踐,面向現實,面向時代,形成明顯的厚基礎、寬口徑、多元推進優勢,成為青島大學重要的人文理論學科。其中國美學與現代文化、西方美學與現代文化二大方向的設定與確立,就是這種特色方向與優勢作用的直接體現,使文藝學學科集中濃縮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優秀精華,面向社會,適應時代需要,擁有很強的生命力。
3、教學與科研碩果纍纍,成就顯著,為更高更強的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島大學文藝學學科承擔國家社科規劃課題2項,省部級研究課題2項。獲得省部市級科研成果獎10餘項,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文藝學學科導師群實力雄厚、視野開闊、多元貫通,已經積累了成功的培養博士生、研究生的經驗,成效顯著,許多畢業生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