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李白墓位

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亦名青林山(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龍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里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色清幽

簡介,修建歷程,李白生平,地理環境,歷史破壞,

簡介

青山李白墓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鬱,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眺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修建歷程

唐寶應元年(762)卒於當塗,享年62歲。初葬於當塗龍山東麓。55年後,李白生前好友范倫之子范傳正,時任宣歙

青山李白墓位
觀察使,他遵照李白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腳下。青山又名謝公山,與龍山隔河相望,是南齊著名詩人謝常游之所。李白甚慕謝詩文和青山綺麗風光,夙願終老葬青山。范傳正遷墓之後,為之樹碑墓前。宋代時,范傳正所立碑誌斷裂,知州孟點於淳二年(1242)又為之重樹碑,刊刻碑文並附題跋。李白墓現為圓形,頂為土堆,高2.3米,直徑7.6米,周圍有1.3米高的石砌護牆。墓前碑刻文字為“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墓前有祠,始建於唐代,自唐迄清,計修葺12次。1979年,安徽省文物呈業管理局撥款再修。1965年,青山李白墓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6月,青山李白墓由市文管部門申報全國第五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白生平

李白早年遊蹤甚廣。41歲由道士吳筠推薦,在長安翰林院供奉,參與政事。安史之亂後退出政壇,四處飄泊,晚年窮困潦倒。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天,他抱病投奔族叔、時為當塗(今安徽省當塗縣)縣令的李陽冰。次年病重,慎重地將一生全部著作交給李陽冰。當年11月,李白病勢日劇,每日咳痰不止,自知將要離開人世,便寫下了《笑歌行》、《悲歌行》。臨終前賦有《臨路歌》(即《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推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

青山李白墓位
世,游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終以“腐肋疾”(胸肺膿穿孔),病死在當塗,終年61歲。李白死後,李陽冰精心將李白詩稿編成《草堂集》10卷,並為其撰寫了序(這本集子現已散佚)。又將李白葬於當塗縣城南5公里的龍山東麓。與龍山隔河相望的青山,是南齊著名詩人謝朓常游之地,李白生前酷愛謝朓的人品與詩歌。李陽冰以為將李白葬於龍山,對李白在天之靈也算有了個很好的交代。
李白死後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因念與李白有通家之情,經過幾年的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兒子李伯禽雖然定居當塗,曾為其父守孝,但已於25年前離開人世。李白孫子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也已“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她們告訴范傳正:“先祖志在青山,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范傳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地理環境

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亦名青林山(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龍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里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

青山李白墓位
色清幽。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遊歷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於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處(今謝公祠)。在《草堂集》中,李白對青山情有獨鐘,說“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范傳正為了遂李白的遺願,他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於青山西麓。范傳正親自為新墓撰文,“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給予李白很高評價。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歷史破壞

青山李白墓經歷千餘年的風風雨雨,一方面受到歷代詩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賈島、杜荀鶴……直到清代的劉大櫆、姚鼐,都在此留下蹤跡。特別是唐詩人64歲的賈島千里迢迢來此,不幸客死當塗,葬於當塗李白墓不遠處(一說在四川安岳縣城南1.5公里的安泉山麓),巧應了范傳正“異代詩流同此路”的讖語。另一方面,李白墓也歷經滄桑。自墓建成到清光諸四年(1878),共修葺了12次。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炮火轟炸,太白祠焚塌,祠後李白墓基被毀,范傳正所撰刻的墓志銘石碑也難倖免,墓地雜草從生,成為一片廢墟。文革期間,紅衛兵曾要挖墓掘屍,經當地農民奮力保護,才留下了這座名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