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應知的京劇常識/青少年常識讀本

青少年應知的京劇常識/青少年常識讀本

閱讀《青少年應知的京劇常識》,不僅可以了解中國京劇彌足珍貴的發展軌跡,欣賞梨園名家名作,學習乾錘百鍊的京劇藝術手法等,還可以觀賞到京劇流光溢彩的服飾,迷人的京劇臉譜等。 《青少年應知的京劇常識》是一本專門為京劇愛好者編撰的京劇知識普及讀本,尤其適合學生及音樂教師。本書由郭梅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少年應知的京劇常識/青少年常識讀本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頁數:204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郭梅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6087434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四大徽班進京,京劇誕生
京劇的“四功五法”
京劇中大行其道的蟒袍
龍套雖小,舉足輕重
高難度特技——摔殭屍
開場戲、壓軸戲和大軸戲
京劇中的道具——砌末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
京劇中的時空虛擬
面貌各異的男角——生
“千人一面”——生行化妝
承前啟後——四大鬚生
前後三鼎甲與譚門風采
第一部京劇電影——《定軍山》
周信芳和他的麒派
女老生——冬皇孟小冬
慘烈沉痛——《李陵碑》
紅生的代表作——《單刀會》
唱做俱佳的《挑滑車》
群英薈萃的《群英會》
“江南活武松”與《十字坡》
武生宗師——楊小樓
娃娃生的代表作——《寶蓮燈》
京劇樂隊——文武場
華艷優美的《西廂記》
如花似玉的女角——旦
紅粉佳人——旦行化妝
“通天教主”王瑤卿
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四大名旦
張君秋和四小名旦
刀馬旦經典劇目——《穆柯寨》
苦守寒窯十八年——《武家坡》
流光溢彩的《貴妃醉酒》
傳統戲的經典範本——《烏龍院》
典型的“三小戲”——《拾玉鐲》
性格鮮明的男子——淨
京劇藝術的奇葩——臉譜
誇張的鬍鬚——髯口
銅錘花臉的由來——《二進宮》
眾所周知的黑頭戲——《鍘美案》
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
插科打諢的滑稽行當——醜
必不可少的小花臉——《女起解》中的崇公道
精彩的空手對打——《三岔口》
“醜行宗匠”——蕭長華
戲園子和堂會
常見京劇術語
常見京劇諺訣
京劇經典劇目

文摘

京劇,一門高雅的傳統藝術,精美絕倫、舉世無雙。國人把京劇稱為國粹,國際上也將京劇看做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劇產生髮展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同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與中國其他地方戲曲稍有不同的是,京劇姓“京”,卻不是在北京土生土長的。不過,它的誕生與清代的乾隆皇帝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天子腳下,紫禁城內,它在皇帝的目光中悄然萌芽。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這一年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80大壽,宮廷里忙著籌備一場盛宴,而戲曲則是這場盛宴的重中之重。因為乾隆喜歡聽戲,尤其偏愛江南的戲曲,據說他每次南下巡視,都要請江南的各大戲班到場演出。所以在這場舉足輕重的壽宴上,各個著名戲班進京祝壽,以悅龍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萬般挑選後,揚州的安徽籍鹽商江鶴亭組織的、以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徽班也拿到了一張“皇家專場演出”的“入場券”,從揚州奔赴紫禁城獻藝。徽班是徽人的戲班,除了演唱徽戲(二黃、吹腔、撥子)外,也演唱崑腔、梆子以及其他的雜腔,因此,徽班並不完全就是徽戲。三慶徽班來自安慶,是以徽班合京、秦兩腔而組成,故取名“三慶”。
據記載,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群芳競艷,絢麗之極。生旦淨醜,唱念做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下台,後面又已然開場,可謂群戲薈萃,眾藝爭勝。這一場規模宏大的盛宴下來,乾隆十分滿意。
在這場眾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毫不遜色,嶄露頭角之後便非常引人矚目。徽戲優美的曲調,通俗易懂的劇本,新穎而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演出不僅使得乾隆皇帝展顏,也贏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特別是三慶班的台柱高朗亭,這個安徽安慶的小伙子入京時才16歲,生平飾演旦角,擅長二黃腔,技藝精湛。時人在《目下看花記》里這樣稱讚他:“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祝壽結束後,三慶徽班沒有馬上離開京城,而是留了下來,這一留便踏下了京劇最初的足印。
三慶班在紫禁城“火”了。如果說此前的北京劇壇是京腔、秦腔、崑曲等多種聲腔劇種爭勝並榮,那三慶的出現就開闢了“‘徽’主沉浮”的新時期,從此徽班穩坐“京都第一”的寶座,一舉壓倒崑腔、京腔、秦腔,出現了各大戲院爭演徽戲的局面。而徽班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也耳濡目染了京城的崑曲、弋陽腔、梆子腔等劇種的表演技藝,取長補短,充實自身。
於是,原本準備折回的三慶班徹底打消了離開的念頭,並讓其他的徽戲班子也陸續前往紫禁城。此後的幾年間,陸續又有十幾個徽班進京,在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今天我們耳熟能詳來自安慶,是以徽班合京、秦兩腔而組成,故取名“三慶”。
據記載,祝壽演出規模盛大,從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十步設一戲台,南腔北調,四方之樂,群芳競艷,絢麗之極。生旦淨醜,唱念做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下台,後面又已然開場,可謂群戲薈萃,眾藝爭勝。這一場規模宏大的盛宴下來,乾隆十分滿意。
在這場眾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毫不遜色,嶄露頭角之後便非常引人矚目。徽戲優美的曲調,通俗易懂的劇本,新穎而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演出不僅使得乾隆皇帝展顏,也贏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特別是三慶班的台柱高朗亭,這個安徽安慶的小伙子入京時才16歲,生平飾演旦角,擅長二黃腔,技藝精湛。時人在《目下看花記》里這樣稱讚他:“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祝壽結束後,三慶徽班沒有馬上離開京城,而是留了下來,這一留便踏下了京劇最初的足印。
三慶班在紫禁城“火”了。如果說此前的北京劇壇是京腔、秦腔、崑曲等多種聲腔劇種爭勝並榮,那三慶的出現就開闢了“‘徽’主沉浮”的新時期,從此徽班穩坐“京都第一”的寶座,一舉壓倒崑腔、京腔、秦腔,出現了各大戲院爭演徽戲的局面。而徽班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也耳濡目染了京城的崑曲、弋陽腔、梆子腔等劇種的表演技藝,取長補短,充實自身。
於是,原本準備折回的三慶班徹底打消了離開的念頭,並讓其他的徽戲班子也陸續前往紫禁城。此後的幾年間,陸續又有十幾個徽班進京,在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台。
四大徽班各具特色,用當時的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三慶的軸子”意思是說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曲子”指崑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演崑腔劇目,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的竹枝詞;“把子”指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熾,最受歡迎,多演《水滸》、《施公案》、《三國》等武戲;“孩子”指童伶,意思是說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
至嘉慶初年,徽班在北京戲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導地位,據《夢華瑣簿》記載:“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
四大徽班各有特色,各專一長,雄踞了北京的劇壇,也正好形成了京劇藝術成長的溫床,拉開了京劇產生的序幕,轟轟烈烈的“四大徽班進京”作為專門的歷史事件,被寫進了京劇藝術這本巨書的扉頁。P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