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遺址

青塘遺址

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青塘鎮,是華南地區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典型的洞穴遺址。

青塘遺址堆積主要含炭屑、燒骨以及螺殼,有一些動物骨骼,均屬現生種屬。朱屋岩與黃岩門2號洞還發現了人的骨骼。文化遺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製石器、陶器等。可分為兩期:第一期以朱屋岩遺存為代表,僅見打制石器,器物類型、形制與陽春獨石仔等遺址常見的礫石打擊石器相同,碳十四測定螺殼的年齡為距今17140年,劃屬舊石器時代末期。第二期以黃岩門2號洞為代表,礫石打擊石器與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現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態與牛欄洞遺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當晚於第一期文化,劃屬新石器時代初期。在仙佛岩、黃岩門3號洞採集的飾長方格紋、編織紋泥質陶片。

2019年10月,青塘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塘遺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
  • 編號:8-0112-1-112
  • 所處年代:舊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綜述,古人類化石,石製品,早期陶器,穿孔蚌器,骨角器,動物骨骼,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59年10月,中山大學教授李見賢在青塘鎮四周的石灰石溶岩洞首次發現動物化石。
1959年11月,廣東省博物館派員前往調查,發現該處人類活動遺址,並將簡況上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該所即派貿蘭坡先生等3人前來複查,在青塘獅頭岩、黃門岩、朱屋岩、吊珠岩等洞穴遺址採集到10多種動物遺骨、肢骨和人類肢骨化石,還出土燒螺、骨針、骨首飾、打制石、石斧等近20種物器,距今8000年~10000年,確定了青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
1961年4月、1981年5月和1984年4月,文物考查人員先後三次對青塘新石器遺址進行了調查。

遺址特點

  • 黃門岩2號洞地點西壁膠結堆積
西1層:灰褐色砂質黏土,膠結嚴重,由東向西傾斜狀堆積,夾雜少量石灰岩碎角礫,含大量螺殼,出土零星夾砂粗黑陶片,厚0~18厘米。
西2層:深紅褐色砂質黏土,膠結嚴重,含大量螺殼,厚7~10厘米。
西3層:灰褐色砂質黏土,膠結較嚴重,夾雜較多粗砂粒,含密集分布的螺殼,出土零星石製品和陶片,厚2~52厘米。
西4層:灰褐色砂質黏土,膠結嚴重,相對純淨,含較多螺殼和動物碎骨,厚4~14厘米。
西5層:灰褐色砂質黏土,膠結嚴重,含大量螺殼,厚0~18厘米。
西6層:灰褐色砂質黏土,膠結嚴重,含較多螺殼,厚4~14厘米,頂部鈣板厚1~10厘米。
  • 黃門岩2號洞北壁剖面
第1層:灰黑色表土,含較多近現代陶瓷片和碎磚瓦,出土較多礫石製品、動物骨角、螺蚌殼等,厚9~16厘米。
第2層:近現代擾土,紅、黃、灰色相間,土質較疏鬆,應為近代墊土層。無文化遺物,厚18~44厘米。該層下疊壓近代坑狀堆積K1。
第4B層:紅褐色砂質黏土,土質較緻密,大致呈水平狀堆積,偶見石灰岩角礫,出土遺物較少,厚4~22厘米。
第5層:深紅褐色黏土,土質緻密且濕黏,大致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堆積,局部含較多石灰岩碎角礫和零星螺殼,出土大量石製品、骨角器、動物骨骼及少量早期陶片等,厚9~53厘米。
第6C層:紅褐色黏土,土質較緻密,大致為水平狀堆積,局部含少量角礫,出土少量動物骨骼,厚0~22厘米。
第8A層:紅褐偏黃色黏土,土質緻密,局部含少量石灰岩角礫和膠結土塊,出土少量動物骨骼,厚0~18厘米。
第9層:紅褐色砂質黏土,夾雜淺黃色斑點塊,土質較緻密,大致呈由北向南傾斜狀堆積,包含較多較厚的鈣板塊和石灰岩角礫,出土較多動物骨骼及少量螺蚌殼,局部區域出土遺物豐富且集中,厚0~28厘米。
第10B層:紅褐色砂質黏土,土質較緻密,大致呈水平狀堆積,含較多膠結土塊、鈣板塊和炭屑,出土少量動物骨骼,厚7~18厘米。
第10C層:棕褐色砂質黏土,土質較緻密,大致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堆積,出土遺物甚少,厚0~36厘米。
第11層:紅褐色砂質黏土,土質較緻密,大致呈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狀堆積,局部含少量小角礫,出土較多螺蚌殼和動物碎骨,厚7~12厘米。
第13D層:亞砂土與砂質黏土相交,青灰色與棕褐色相間,土質較緻密,大致呈由西向東傾斜狀堆積,偶見炭屑,出土少量動物碎骨,厚3~22厘米。
以下多為石灰岩角礫,未發掘。
青塘遺址
青塘遺址地貌

文物遺存

綜述

青塘遺址共出土古人類化石、石製品、陶器、蚌器、骨角器、動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遺存等各類遺物一萬餘件,絕大部分遺物出土於黃門岩2號洞地點。

古人類化石

黃門岩1號洞地點M1出土人骨化石除頭骨、雙側肩胛骨、鎖骨及左側軀幹部分缺失嚴重外,髖骨與右側軀幹部分保存相對完整,包括右側肱骨、尺骨、橈骨、手骨、股骨、脛骨、腓骨、足骨及不完整椎骨和肋骨等,屬於一個年輕女性個體。這是廣東境內考古發現現存最為完整、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
黃門岩2號洞地點也出土零星人骨碎塊,有頂骨、尺骨、肋骨、跖骨等。

石製品

青塘遺址出土石製品類型豐富,包括打制石器、使用礫石、石核、石片、斷塊、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礫石石器最具特色。製作石器的原料主要采自周邊的河灘礫石。
  • 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包括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等。
尖狀器16YQHM2︰1723,白色石英岩。平面近三角形。以較扁圓礫石為原料,以硬錘單面打制。一側面為節理斷裂面,僅稍作修理;另一側面除少部分節理面外,可見若干片疤。兩側邊相交成一尖刃,尖刃角約51度。長5.3厘米、寬4.8厘米、厚2.6厘米,重58.8克。
刮削器17YQHM2︰982,白色石英岩。平面形狀不規則。以石片為毛坯,於石片遠端邊緣從腹面向背面以硬錘單面修理。刃緣近直,長約2.1厘米,刃角傾斜。片疤分布連續且呈平行狀。刃緣似經使用,石片邊緣未經修理處亦似直接使用。長3厘米、寬3.4厘米、厚0.7厘米,重8.1克。
砍砸器17YQHM2︰327,灰綠色閃長岩。平面近半橢圓形。以較扁圓礫石為原料,於一端以硬錘單面打制。刃緣近直,長約7.8厘米,刃角中等,加工面上片疤連續分布,為普通狀中等至大型片疤。刃緣有使用磨損及微型崩疤,片疤面相對的礫石一端有崩損痕跡。長8.5厘米、寬8.6厘米、厚2.5厘米,重284.9克。
單邊陡刃砍砸器16YQHM2︰1042,灰黑色閃長岩。平面近半圓形。以寬厚礫石為原料,於一側邊以硬錘單面打制。刃緣近直,刃角陡直,片疤連續分布且呈疊層狀。刃緣見連續密集的使用崩疤,片疤面相對的礫石面一端見崩損痕跡。長9.8厘米、寬5.4厘米、厚4.3厘米,重345.3克。18YQHM2︰5,灰綠色閃長岩。平面近半橢圓形。以較寬扁礫石為原料,於一側邊以硬錘單面打制。刃緣近直,刃角中等至陡直,片疤連續分布且呈疊層狀。刃緣見連續密集的使用崩疤。把手端亦見一片疤,或為直接使用所致。長15.6厘米、寬5.8厘米、厚3.3厘米,重411.7克。
三邊陡刃砍砸器16YQHM2︰298,黃褐色花崗閃長岩。平面近四方形。以較寬扁礫石為原料,於三側邊以硬錘單面打制。三側邊緣均近直,刃角陡直,片疤連續分布且呈疊層狀。與礫石皮相對一端的加工面凹凸不平,片疤層層疊疊,刃緣磨損較重,仍見連續密集的微型崩疤等使用痕跡。長10.2厘米、寬9.4厘米、厚4.3厘米,重685.1克。
半圓弧邊陡刃砍砸器17YQHM4︰156,灰黑色閃長岩。平面近半圓形。以一面破裂的寬厚礫石為原料,除邊緣較直的礫石皮一端外,其餘大半圈邊緣以硬錘單面打制。刃緣近半圓形,刃角陡直。加工面上片疤層層疊疊,周邊刃緣均見磨損及連續密集的微型崩疤。長8.3厘米、寬9.6厘米、厚4厘米,重501克。
  • 使用礫石
16YQHM2︰21,紫紅色細砂岩。平面近細長橢圓形,形體扁平,礫石一端的一側可見使用產生的破裂面。長11.3厘米、寬3.4厘米、厚1.5厘米,重66.6克。18YQHM2︰1476,黃褐色花崗閃長岩。平面近橢圓形,形體寬扁,周身較為完整,局部有麻點狀小凹窩。長19.4厘米、寬13.1厘米、厚3.5厘米,重1514.2克。
  • 石片
青塘遺址皆為錘擊石片,屬Ⅱ型石片。台面形狀不規則。
18YQHM2︰273,灰黑色閃長岩。台面長約2.6厘米、寬0.7厘米,台面角約85度,石片角約105度。可見明顯的打擊點、打擊泡、錐疤等腹面特徵,背面可見同方向的十個片疤。台面石皮邊緣可見連續密集的微小石片疤,應為二次加工石器刃部的修理石片。長5.9厘米、寬6.9厘米、厚2.2厘米,重79.5克。
16YQHM2︰682,黃色石英砂岩。台面長約2厘米、寬約0.5厘米,台面角約75度,石片角約111度。可見明顯的打擊點、打擊泡、放射線、錐疤等腹面特徵,背面可見同方向的七個片疤。台面石皮邊緣可見連續密集微小石片疤,應為二次加工石器刃部的修理石片。長2.7厘米、寬2.6厘米、厚0.6厘米,重4.2克。
16YQHM1︰122,黃褐色砂岩。台面與側背面礫石皮相連,台面角約63度,石片角約113度。可見較明顯的打擊點、打擊泡、錐疤等腹面特徵,背面除礫石皮外可見同方向的三個片疤,應為二次加工石器刃部產生的修理石片。長5.5厘米、寬5.1厘米、厚2.1厘米,重36.2克。
  • 穿孔石器
16YQHM2︰C316,淺黃色細砂岩。平面近橢圓形。以寬厚礫石為原料,於器身中部經兩面對鑽成孔。內孔最小直徑1.2厘米、最大直徑2.8厘米。器身一面的一側有磨蝕痕跡。長9.7厘米、寬8.3厘米、厚5.1厘米,重507克。
  • 局部磨刃石器
18YQHM2︰1496,灰黑色閃長岩。為磨刃石斧。平面形狀不規則。以寬扁礫石為原料,一端為礫石斷裂面,不甚平整,與兩側邊斜交;兩側邊緣均以硬錘雙面打制修理,較為規整,略呈弧形。器身僅刃部兩面經磨製,刃緣為正鋒,刃部略殘。長8.5厘米、寬6.4厘米、厚2.2厘米,重149克。

早期陶器

皆出土於黃門岩2號洞地點。至少在三個不同層位發現陶片,其中第5層出土陶片的加速器質譜儀(AMS)碳十四測年數據在距今1.7萬年左右,為廣東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陶器,而較晚地層中發現的陶器則在燒制技術與紋飾施制工藝上都體現出明顯的進步,反映出早期陶器製作技術的發展過程。
釜形器口沿16YQHM2︰335,夾砂粗黑陶。圓唇,敞口,斜直腹。胎質酥軟,火候低,夾石英粗砂粒。內外壁皆飾不規則粗繩紋。陶片長4.3厘米、寬3厘米、厚1.4厘米。
器腹片16YQHM2︰2711,夾砂紅褐陶。胎質稍硬,夾石英粗砂礫和細砂粒。外壁飾粗繩紋。陶片長7.2厘米、寬4.2厘米、厚1厘米。16YQHM2︰2712,夾砂灰陶。胎質稍硬,夾石英粗砂礫和細砂粒。內壁呈灰黑色,外壁飾粗繩紋,長8.6厘米、寬7.1厘米、厚0.8厘米。

穿孔蚌器

雙孔蚌器17YQHM4︰184,殘,僅剩蚌體上部,殼體較重厚。雙孔位於殼體近頂端較厚部位,孔洞系由腹、背兩面對鑽琢制而成,洞緣稍經修整,近殼體中部的孔徑為1.04厘米,近殼體邊緣的孔徑為1.03厘米。殼體外殼面及邊緣均殘破。殘長3.9厘米、寬6厘米、厚約0.6厘米,重23.9克。
單孔蚌器18YQHM2︰769,蚌體寬大,殼體較輕薄,孔洞位於殼體中部偏上,系由殼體腹、背兩面對鑽琢制而成,洞緣經修整後呈較規則圓弧形,孔徑約1.6厘米。殼體外殼面及邊緣均殘破,故未知其修磨或使用痕跡。長9.3厘米、寬5.4厘米、厚約0.3厘米,重34.3克。

骨角器

骨角器種類有鏟、錐、針和角料等,多以鹿骨和鹿角為原料。
骨鏟17YQHM2︰9,系用肢骨片加工而成。在肢骨上截取一段,上端保留有劈裂面,不甚規整;劈取一半後順著骨體內面兩側進行打制修整,成長條形;至下端則修制出一圓鈍狀弧形刃口,並加以磨製,形成薄刃。骨表面亦似經刮削、打磨。骨內面右側可見至少兩處連續打製片疤,似為修理出一弧形斜面以利把握。刃部有使用所致的崩缺。長8.7厘米、寬2.2厘米、刃面寬約1.7厘米,重13.8克。
骨錐16YQHM2︰215,系用肢骨的一段加工而成。一端尖銳,一端粗闊,器身斷面呈扁橢圓形。上端保留有不規整劈裂面,器身通體磨製精細,可見明顯的縱向條痕,下端可見至少三道棱脊,由若干磨製小面組成錐尖。錐尖兩側分別可見大小兩處崩損痕跡,或為使用所致。長5.5厘米、寬0.7厘米,錐尖長1.5厘米、寬約0.6厘米,重4.6克。
骨針16YQHM2︰1393,系用肢骨片加工而成。上闊下窄,上端保留有劈裂面,沿骨片內面兩側進行打制修整,至下端修製成修長狀,並加以精磨。長3.5厘米、寬0.6厘米、厚0.3厘米,重0.6克。
角鏟在鹿角上截取一段,再劈取一半加工而成。16YQHM2︰1,上端保留有不規整劈裂面,再劈取一半後順著骨體內面兩側進行打制修整,至下端則修制出一圓鈍狀弧形刃口,並加以磨製,形成薄刃。鹿角表面被膠結物所覆蓋,下端角表面亦經刮削、打磨。長6.7厘米、寬2.7厘米、刃面寬約1.5厘米,重21.9克。17YQHM2︰291,上端保留有傾斜狀劈裂面,不甚規整,再劈取一半後順著骨體內面兩側進行打制修整,成長條形,至下端則修制出一圓鈍狀弧形刃口,並加以磨製,形成薄刃。磨蝕痕跡較重,斷口邊緣已十分圓鈍,表面被膠結物所覆蓋,原亦經刮削、打磨。刃部似有使用所致的崩缺。長14.6厘米、寬4.3厘米、刃面寬約3.8厘米,重93.5克。
角料16YQHM2︰1254,系水鹿或斑鹿角的第二分枝。表面磨蝕痕跡較重,斷口邊緣已十分圓鈍。下部斷口呈傾斜狀,不甚規整,而上部分枝處斷口平齊,系經切割所致,為製作角器的備料。長10.1厘米、寬5.6厘米、厚2.1厘米,重49.7克。

動物骨骼

青塘遺址出土動物種屬以鹿為大宗,包括水鹿、斑鹿及麂子等。此外,還有少量食肉類、鳥類及嚙齒類動物。除陸生動物外,螺蚌、龜鱉、魚等水生動物數量亦較多。除少量保存情況相對較好的動物下頜骨、牙齒及角外,出土動物遺存多為骨骼殘片,部分文化層出土動物骨骼破碎程度較高,發現大量長度在3厘米以下的骨骼碎片。

文物價值

英德青塘遺址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揭示出環境變遷與文化演進的耦合關係,為華南乃至東南亞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學術研究提供了一把重要的標尺;墓葬與人骨的發現對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會複雜程度、區域現代人群體質演化及擴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價值;豐富的文化遺存為研究華南該階段原始聚落形態、早期陶器的出現與傳播、現代人行為的特點與多樣性、區域史前文化間的關係等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保護措施

1978年12月,青塘新石器早期洞穴遺址列入英德縣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青塘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22年4月,青塘遺址入選“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名單(2012-2022)。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青塘鎮。
黃門岩(青塘鎮古人遺址)
  •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青塘遺址:從清遠市出發,經汕湛高速、樂廣高速、汕昆高速和347省道,全程約需2小時;從英德市出發,經240國道、358國道、汕昆高速和347省道,全程約需1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