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十三太保

青城十三太保屬於青城山道家拳的一種,最早系青城山古代導引術,源於巴蜀巫文化、方仙學、黃老學、道家等最為盛行的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城十三太保
  • 起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 發源地:青城山
起源概述,拳法特點,拳法傳承,

起源概述

古時的巫師、巫祝、方士其知識豐富,社會地位較高,活動於八百里青城山,多修煉古代導引術。東漢末年,張道陵以道家思想為源泉,融巫教、方仙學、黃老道等傳統在青城山創立道教,降魔利民,廣收道眾,巫師、巫祝、方士等易為道士或廟祝,古代導引術被道教吸收,並繁衍出以外修內煉為主的十三丹功在教門秘修,後與技擊術結合,發展出一門強身禦敵、以武入道的築基拳法,古時的巫師、巫祝、道教廟祝等被稱為太保,青城十三太保拳法由此而來。 青城十三太保拳法源於青城山道門正統,受道教文化影響極深,剛柔並濟、內外兼修,崇尚技擊,也注重養生,有著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蘊,一直在青城道門秘傳不宣,是近代青城山的鎮山拳法和代代相傳的築基之功,因不尚套路,崇尚技擊,兼以養生,後被兵家所極力推崇,圓融于軍旅武術中,從此成為道門中人、江湖豪傑、武林俠士、兵家勇將等必修之功。 千年傳承,流傳廣泛。青城十三太保拳法以青城山為發源地,通過歷代道門中人、江湖豪傑、武林俠士、兵家勇將等的不斷發展、傳播,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精簡實用,廣為流傳的一門武功,目前全國有多支同源異流的十三太保武功,功拳特點,各有風格,是我國古老的拳種之一。

拳法特點

青城十三太保拳法不尚套路,主要由功法、技擊、心法三部分組成。功法方面,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外強內壯,祛病延年。習練時,內外兼修、剛柔並濟、內以養氣、鍊氣、內壯為主,外以硬功修煉人體的十三個部位:拳、掌、指、臂、肘、腳、脛、膝、胸,腹、襠、背、頭。功成後,如金剛純陽之體,神勇無敵,靜則柔順如水,動則剛猛暴烈、具有無堅不摧的王者霸氣。
技擊方面:身眼手法步、精氣神力功融合貫通,具備上、中、下,遠、中、近,前、後、左、右等全面的攻防技術,或單手、或連擊,講究避實擊虛、借力打力,交手時,身闖、步逼、肩靠、腳踩、頭撞,臂挑、脛掃、肘頂、拳擊、膝沖、指戳、踢彈、掌砍等十三種打鬥技法,招招緊湊,打法靈巧,變化精妙、全身無處不是拳。步伐多走中線和邊門,強調近身,進攻時,剛勁勇猛,勢如破竹,如猛虎下山,更如餓虎撲食。即有外家的硬打硬闖,也深具內家的靜以制動、虛實相輔、攻防兼備。功法和技擊是十三太保拳法最基本的特點,因其功力霸道,招法毒辣,故在修煉青城十三太保功法和技擊的同時還修道門心法,以平暴烈之氣。歷代道人一般只傳授青城十三太保功法,技擊法門則因人而授,擇徒極為嚴格。

拳法傳承

在中國西南道門中,青城十三太保拳法高手當數清朝末年的青城山道人張永平,張永平是青城山全真龍門派第十八代嫡傳,曾擔任清末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1845-1911)所統率的巡防軍清軍參將,精通道家醫術和各派武功,驍勇善戰,馳譽川滇,另擅陸地神行術,有神行太保之稱,其著名弟子裡有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付元天(已故),青城道人劉元尚(已故),劉元尚傳曹明仙,100歲的曹明仙目前是青城山祖師殿當家人,醫道高深,精通內外煉養功夫,明仙宗師衣缽傳人是當代中國著名武術家何道君,系青城山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嫡傳、青城山功夫現任掌門人,1992年創辦青城道君精武館,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志在弘揚中國青城山功夫。青城十三太保拳法於1993年走出神秘的青城山,其養生、技擊功能老幼皆宜,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推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