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青原渼陂彩擎
- 主題詞:民俗,渼陂彩擎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南宋初年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彩擎活動便是在那時由家盈萬金的渼陂梁氏人倡導興起。是青原區的代表性民俗活動之一,歷史悠久,傳承不衰,其活動儀程複雜,民俗內涵豐富。每年上元宵節(正月十五)、下元宵節(正月三十)、農曆二月初一、八月十五,渼陂村都會舉行彩擎民俗活動。活動由當任族長牽頭,各堂分工負責。道具、服裝、樂器等由各堂準備與保管。裝彩擎前先從梁氏宗祠“永慕堂”里請出大神,由若干名五、六歲左右的小男孩洗浴後盛裝跪拜,然後才能完成裝輦的工作。出遊時有彩旗、萬民傘等開路,還配有民間吹打樂,長長的彩擎隊伍穿街過巷,場面蔚為壯觀。
歷史淵源
渼陂古村始建於南宋初年,距今850餘年,村民都姓梁。宋元時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規,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強化族權的宗法制度。到了明朝中期,為適應時局的發展,村民開始從事商貿活動,到清朝時期,他們在附近一帶已經形成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明清時期的渼陂文風鼎盛,經濟繁榮,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也逐漸興盛起來。“彩擎”活動便是在那時由家盈萬金的渼陂梁氏族人倡導而興起的。
據說,渼陂彩擎問世以來到建國前夕數百年間從未間斷。渼陂人幾乎每年上元宵節(正月十五)、下元宵節(正月三十)、農曆二月初一、農曆八月十五都要隆重舉辦“彩擎”民俗活動。
基本內容
早期的渼陂彩擎是一種結構簡單,高約3米的木架,綁坐在輦架上的小孩人數為3人,由4個壯漢扛抬並控制輦的平衡與轉向而巡遊展示表演。後在梁氏族人梁道伸的建議下進行改裝,升高到4米,製作工藝也相應複雜。整個輦架用上好的木材製作,柱壁上刻寫有“忠、孝”等字,高高的輦架上用靠墊類物體綁坐7或8個小孩,抬輦的也多達十幾人。輦架由專人控制轉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順時針旋轉,旋轉過程中伴有形式多樣的表演。表演人數一般為14人,裝扮成各類人物,有裝扮《西遊記》《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戲曲人物,有裝扮廬陵三狀元:文天祥、吳倫、文武等歷史人物,表演過程惟妙惟肖。
相關民俗活動:
(1)、出輦祭祀儀式;
(2)、正月十五上元宵彩擎節;
(3)、正月三十下元宵彩擎節;
(4)、二月初一彩擎會;
(5)、八月十五中秋彩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