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禪寺東塔

靈鷲禪寺東塔

坨里鎮北車營村北。元代建。主要建築在中軸線上。有山門、二進殿宇和4塊石碑。山門與第一進殿之間,左邊有明正統五年(1440)四月八日碑記一塊,額篆書"敕賜靈鷲禪寺"。第二進殿是正殿,無梁建築。第二進殿後搪牆兩旁,立遼、元碑各一塊。遼碑為大康四年(1078)四月十五日立。元碑為"大元至正七年(1347)三月"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鷲禪寺東塔
  • 地理位置北車營村谷積山
  • 始建時間:成化十五年(1479年)
  • 建築結構:石砌覆缽式塔
寺廟簡介,寺院歷史,寺院格局,寺院交通指南,

寺廟簡介

位於北車營村谷積山溝內靈鷲禪寺,建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為石砌覆缽式塔,高約6米。其“亞”字形須彌座束腰部分雕有各種花飾圖案。座上方由石雕仰蓮承托覆缽體塔身。塔身四面各設有石雕一龕,龕內刻坐佛一尊。塔身上部由“亞”字形剎座承托石雕的十三重相輪和華蓋,剎頂為石雕寶葫蘆

寺院歷史

建於元代時期。 主要建築在中軸線上。有山門、二進殿宇和四塊石碑。山門與第一進殿之間,左邊有明正統五年(一四四○年)四月八日碑記一塊,額篆書“敕賜靈鷲禪寺”。第二進殿是正殿,無梁建築。第二進殿後搪牆兩旁,立遼、元碑各一塊。遼碑為大康四年(一○七八年)四月十五日立。元碑為“大元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年)三月”立。寺東配殿南側有正統五年(一四四○年)四月八日立“敕賜靈鷲禪寺興建記”碑一塊。旁有小石獅一尊,寺後台地上有圓通殿一座。在谷積山中,還有古塔三座。分別立在三座山上,鈴檔塔建於明代。鞭塔建於遼代,東塔也稱和尚塔。明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年)所建,山上還有張公、華公太監墓。中間山頭上是鞭塔,密檐式磚砌防木結構,下部磚石被人拆去很多,看上去岌岌可危。東邊的山上是喇嘛塔,局部雕刻非常精美,東西南北各有一面佛像,現在只剩兩個了。塔下面開了一個洞,發現裡面嵌著一塊石碑,上書:寶塔記,並有天順七年(即:1464年)的字樣。西邊山上是鈴鐺塔,樓閣式,漢白玉砌築,空心塔,最為宏大,可以登臨俯瞰靈鷲禪寺全貌,可惜現在只剩兩層了。每個角上為懸掛風鈴而鑿出的孔還默默地堅守著,仿佛還在等待著那悠揚的風鈴聲。想想一個八角形九層的塔,該有72個角,72個風鈴吧,他們保存完好的時候該是多美啊?夕陽映紅塔身,悠揚的鈴聲飄蕩在山谷,他們曾經這樣佇立過多少多少個世紀又多少年?

寺院格局

靈鷲禪寺座北朝南,是一座元代時期的建築,由兩座大殿和山門組成,山寺後面有一座石碑,是遼代太康四年(1078年)所立.上書”大遼析津府(即現在的北京)良鄉縣張君於谷積山院讀藏經之記”.由此可見這座千年古剎歷史的久遠了,這所寺院之所以還能留有遺蹟,是由於這裡的建築就地取材,大多為磚石結構用木材很少,不同於大多數寺廟的磚木結構,表現出元代堅固粗獷的風格.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上書”菩提場”三個字,這裡供奉的是毗廬舍那佛,門券是由漢白玉發券製成的很漂亮,院落西邊有一通碑,碑上刻著文字是”敕建靈鷲禪寺記”是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立.第一進院落里的大殿,頂部已塌,只剩下漢白玉製做的券門和四面牆壁,殿內匾書”靈鷲禪寺”四個大字,第二進院落里的大殿保存還好,大殿面闊三間,略顯高大,殿中有兩根石柱,石券門做的又寬又厚,還雕有花紋,寶瓶等紋飾,券門頂由漢白玉砌成,還刻有梵文佛經.殿內東西牆壁上各有大佛龕九個,四面牆壁上還有無數小佛龕,這裡原來供奉著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據記載這裡應是羅漢堂.現在這裡已毀壞得蹤跡無存.殿內南牆上嵌有一塊石碑.是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時一位叫矽璋的人出資為此廟置廟產,以供奉香火之事所立.大殿後面還立有遼碑,元碑各一塊,元碑為”大元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所立.東配殿三間南邊有一座明代石碑,東面有側門可供出入,可能是和門外百米處有一古井有關.據碑文記載:鑿石百尺有五,深三十五米,可見古代在此高山上開鑿如此之深井是多么不易.再向上走,是一平台,這裡有一座明朝正統年間修造的圓通殿,這所殿很有趣,殿為六角形.這在市里很少見,一般只做亭子用,這裡也是用磚石徹成,六角攢尖頂匾額為”圓通殿”三字.仍為石券門,殿內也有兩根柱子,殿頂有蟠龍雕刻,還有彩色圖案,殿前還有明天順元年和明成化十一年石碑各一座.各述修葺廟宇之經過.

寺院交通指南

行車路線
六里橋乘917路車到良鄉,乘去坨里方向的中巴到坨里,再乘小巴到北車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