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法師(1948—),台灣靈鷲山無生道場開山住持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館和國際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家”的創辦人。 《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展現了心道法師戮力禪修、傳承三乘法脈、弘揚人間佛教的生命傳奇。 心道法師祖籍雲南,生於緬甸,隨軍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離動盪;從星雲法師剃度出家;歷經台灣外雙溪、圓明寺古廟、靈骨塔、古堡廢墟獨修,再到福隆普陀岩山洞長期斷食修行;出關後,創立靈鷲山無生道場,秉持“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禪理念,教育僧俗徒眾;建立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展世界和平、生命和諧共生的理念;傳授寂靜平安禪修,為現代人擘劃了一條修行的康莊大道,也為修行人尋回本來、奉獻社會擎起一炬明燈。 心道法師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樂觀寬容的個性、恢宏的國際視野,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對當代讀者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由陳大為、鐘怡雯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靈鷲山外山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作者:陳大為 鐘怡雯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760004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陳大為、鐘怡雯編著的這本《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詮釋了心道法師的苦修與菩薩道精神。他的故事以戰雲密布的滇緬山區為起點,隨後穿過台灣大乘佛教的叢林,深入艱苦的冢間修和頭陀行,並於一九八三年創立靈鷲山,以「慈悲與禪」為宗風,以世界和平為終極目標,展開他的弘法志業。此書在十年前發行的初版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寫與增訂,對心道法師的三乘法脈之傳承、個人的禪修經歷和弘化大願,提出更完整、細微,且精闢的詮釋;同時也新增了近十年來的事跡,從巨觀角度闡述了心道法師如何從世界宗教博物館,走向倡導世界宗教和平的道路,以及他佇足於華嚴聖山計畫的藍圖上,向世人勾勒的那爛陀夢想。
作者簡介
鐘怡雯,1969豐生人,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散文精選集《驚情》。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天下散文選》、《天下小說選》。陳大為,1969豐生人。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儘是魅影的城國》、《靠近一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存在的斷層掃描:羅門都市詩論》、《亞細亞的象形詩維》、《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詮釋的差異:當代馬華文學論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主編《馬華當代詩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台灣現代文學教程5:當代文學讀本》、《天下散文選》、《天下小說選》。
媒體推薦
每個人生來都有宗教情感,心道大師生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裡,來台灣後,又不斷地接觸到佛教大師,所以他悟道很早,而且有更廣的開拓。
——作家 柏楊
這本書所寫相較於時下許多道場行者的傳記的確顯現了一些關鍵的不同,而這不同對修行還非常重要。不同在哪裡呢?最根柢也最明顯讓人領受深刻的,也許就在那“行”得徹底。
——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林谷芳
師父是我見過的法師當中非常特別的一位,他看似害羞又可以親近。雖然他在講台上並不是能言善辯、口若懸河,、但是在台下,他卻可以用極淺顯易懂的言語說出很深奧的道理……如果你有機會和師父談話,看師父的文章,就知道師父簡單的話中蘊含著大道理。只要你有慧根,你就能聽得懂,並會受益匪淺。
——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 張小燕
——作家 柏楊
這本書所寫相較於時下許多道場行者的傳記的確顯現了一些關鍵的不同,而這不同對修行還非常重要。不同在哪裡呢?最根柢也最明顯讓人領受深刻的,也許就在那“行”得徹底。
——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林谷芳
師父是我見過的法師當中非常特別的一位,他看似害羞又可以親近。雖然他在講台上並不是能言善辯、口若懸河,、但是在台下,他卻可以用極淺顯易懂的言語說出很深奧的道理……如果你有機會和師父談話,看師父的文章,就知道師父簡單的話中蘊含著大道理。只要你有慧根,你就能聽得懂,並會受益匪淺。
——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 張小燕
圖書目錄
序 這一生的發生 心道
第1章 在緬甸的童年(1948—1960)
緬甸,一九四八
紅色羅漢鞋,巨大的蟻穴
頹壞的幸福,行走的江湖
滇緬孤軍的生活版圖
飛行的羅漢,出家的種子
罌粟的天堂,滇緬邊區的煉獄
第2章 少年楊進生(1961—1972)
撤向一九六一年春天的台灣
觀音聖號,開啟佛法大門
十五歲的刺青,起誓求道之心
大俠夢,劍及履及的人格特質
乾媽謝鳳英,一貫道的點傳師
梅花盟,返鄉治世的狂想
求一個坐牢的罪名
逆境中的貴人
被時間揉成小小一團的情書
摯友李逢春的身故
第3章 出家後的苦修(1973—1982)
在佛光山剃度出家
只要打坐就勇猛精進的漢子
蘭花房,參透孤獨
頭陀行,以摩訶迦葉、密勒日巴為師
圓明寺的魑魅魍魎
靈山塔內,思索死生
冢間修,參透諸行無常
密勒日巴示現於禪定中
如幻山房,道心的試煉場
出家弟子的緣分與考驗
禪師的修行與生活
顯密圓融,本來一味
關於成佛的困惑
修行之餘,物我無間
武舉人古堡,斷食以了脫生死
第4章 初建靈鷲山(1983—1988)
鷹仔山,出火與請火的傳說
普陀岩,更艱難的閉關斷食
懸崖之下,別有洞天
山風海雨交接處的道場
無生道場的命名與宏願
隨機逗教的生活禪
臨濟宗風,大機大用
善待眾生,凡事用心
第5章 法脈傳承與弘化大願(1989—2013)
臨濟法脈,以禪為體
禪定戒律,以南傳為基石
噶陀傳承,以密為用
三乘合一,從頭陀行到菩薩道
宇宙是一個記憶體
毀謗是度化的緣起
菩薩道,讓眾生離苦得樂
冥陽兩利的圓滿施食
以大悲法會為起點
啟建水陸,度盡眾生
戒德老和尚主法十五年
造就一個解冤釋結的淨土
弘法度眾不言累
以道場為家的義工和護法
第6章 世界宗教與華嚴聖山(1989—2013)
遙契太虛大師的理念
窮和尚的春秋大夢
不知天高地厚的宗博計畫
沒有心理負擔的宗教接觸
徐徐展開垂天的大翼
結結實實踏出了一大步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我來看看我能做些什麽?
諸神殿堂的落成
史無前例的「回佛對談」
伊斯蘭教的友誼
寧靜運動,禪修的極大化
斷食閉關,回歸本山
「華嚴世界」是「緣起成佛」的工作
現代「那爛陀」的宏願
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
心道法師暨靈鷲山大事年表
附錄
萬教並生蓮花——心道法師前傳 柏楊
春深猶有子規啼——訪道與勘驗 林谷芳
第1章 在緬甸的童年(1948—1960)
緬甸,一九四八
紅色羅漢鞋,巨大的蟻穴
頹壞的幸福,行走的江湖
滇緬孤軍的生活版圖
飛行的羅漢,出家的種子
罌粟的天堂,滇緬邊區的煉獄
第2章 少年楊進生(1961—1972)
撤向一九六一年春天的台灣
觀音聖號,開啟佛法大門
十五歲的刺青,起誓求道之心
大俠夢,劍及履及的人格特質
乾媽謝鳳英,一貫道的點傳師
梅花盟,返鄉治世的狂想
求一個坐牢的罪名
逆境中的貴人
被時間揉成小小一團的情書
摯友李逢春的身故
第3章 出家後的苦修(1973—1982)
在佛光山剃度出家
只要打坐就勇猛精進的漢子
蘭花房,參透孤獨
頭陀行,以摩訶迦葉、密勒日巴為師
圓明寺的魑魅魍魎
靈山塔內,思索死生
冢間修,參透諸行無常
密勒日巴示現於禪定中
如幻山房,道心的試煉場
出家弟子的緣分與考驗
禪師的修行與生活
顯密圓融,本來一味
關於成佛的困惑
修行之餘,物我無間
武舉人古堡,斷食以了脫生死
第4章 初建靈鷲山(1983—1988)
鷹仔山,出火與請火的傳說
普陀岩,更艱難的閉關斷食
懸崖之下,別有洞天
山風海雨交接處的道場
無生道場的命名與宏願
隨機逗教的生活禪
臨濟宗風,大機大用
善待眾生,凡事用心
第5章 法脈傳承與弘化大願(1989—2013)
臨濟法脈,以禪為體
禪定戒律,以南傳為基石
噶陀傳承,以密為用
三乘合一,從頭陀行到菩薩道
宇宙是一個記憶體
毀謗是度化的緣起
菩薩道,讓眾生離苦得樂
冥陽兩利的圓滿施食
以大悲法會為起點
啟建水陸,度盡眾生
戒德老和尚主法十五年
造就一個解冤釋結的淨土
弘法度眾不言累
以道場為家的義工和護法
第6章 世界宗教與華嚴聖山(1989—2013)
遙契太虛大師的理念
窮和尚的春秋大夢
不知天高地厚的宗博計畫
沒有心理負擔的宗教接觸
徐徐展開垂天的大翼
結結實實踏出了一大步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我來看看我能做些什麽?
諸神殿堂的落成
史無前例的「回佛對談」
伊斯蘭教的友誼
寧靜運動,禪修的極大化
斷食閉關,回歸本山
「華嚴世界」是「緣起成佛」的工作
現代「那爛陀」的宏願
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
心道法師暨靈鷲山大事年表
附錄
萬教並生蓮花——心道法師前傳 柏楊
春深猶有子規啼——訪道與勘驗 林谷芳
文摘
滇緬孤軍的生活版圖
自從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以來,各地區的軍事叛亂紛起。先是由宇努領導的社會黨政府敉平了內亂;而在英殖民時代占據貧瘠的丘陵地區的少數民族(欽族、克欽族、撣族、克倫族),為了抗衡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三的緬族在政治上的優勢,也產生不少反政府的行動,其中克倫族的軍事叛變幾乎攻占首都。緬甸東北部,有一支國民黨從雲南撤退過來的第二十六軍,後來轉型成一支相當規模的雲南人民救國軍,正式的番號叫“雲南省游擊軍”,主管川滇黔貴四省的反攻任務。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一日, “雲南省游擊軍總指揮部”正式成立, “國民政府”任命李彌將軍為總指揮。這支游擊隊在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大撤退後,剩下半數的軍民被“國民政府”遺棄在滇緬地區,成為一支沒有國籍的孤軍。經過幾年的努力,它又恢復成一支上萬人的游擊大軍,盤踞金三角,且多次擊敗緬甸軍隊。
當年緬甸邊境的山區真的很亂,有政府軍、少數民族軍團、國民黨孤軍,再加上土匪,因此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教育或社會建設,各路人馬只把兩樣東西放在心上:毒品與軍火。
一九五七年,險峻的大環境終於向阿生伸出觸角。
這一年他已經九歲了,卻從來沒有受過教育,在這個蠻荒的亂世,讀書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有一天姑父家來了一個相識的軍官魯定洲,他不禁好奇地跟對方聊了起來,後來被問到想不想讀書。“讀書”二字像暗夜裡的煙火不可思議地燃放起來,徹底照亮了他內心深處的求知慾,沒有比這更狡猾更誘人的詢問了。把“戰爭”和“死亡”隱匿在想像的藍圖一隅,“讀書”竟成了美化軍旅歲月的雲煙。如此半哄半騙,把年少無知的楊小生拐走。其實他內心還有一個更單純的想法:參加游擊隊可以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懵懵懂懂之中,一股追求和平的意念孕育在阿生的胸襟里。
他知道姑父不會讓他走,但姑父隱約感覺到阿生勢必離他而去,很是感傷,遂在家裡像鴕鳥一樣蒙頭大睡。他當然捨不得姑父,但這個機會正好讓他可以減輕姑父的生活負擔,同時又可以接觸另一個充滿陌生事物的世界。幾經掙扎,最後他還是走了。
到了集合地點才發現,這回被拐騙的孩子共一百多人,年紀都不相上下。大伙兒從賴島珊起程,一起翻山越嶺,從上緬甸走到下緬甸,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全是四千到八千英尺的高山,山嶽與河谷之間的海拔變化極大,巨大的溫差考驗著孩子們瘦弱的身體。此外,又得注意隨時狙擊的緬甸正規軍,以及那些隱身在草叢裡的殺人族、毒蛇與猛獸,其中最可怕的是山豬和老虎。山豬皮厚、牙尖,脾氣也硬,一旦驚動,便引來鍥而不捨、衝鋒似的追殺;老虎可怕的不只是利爪獠牙,還有狩獵的耐心與策略,這兩種猛獸任誰都惹不起。偏偏雨林的植物又長得那么茂密,敵人與猛獸仿佛就在咫尺,呼吸著同一股悶熱的氣流。入夜之後大伙兒就地紮營,每人分配到一條毯子,席地而睡,連最起碼的帳篷也沒有。阿生和大他一歲的普漢雲總是睡在董生有的身邊。董生有,大家都叫他“董隊長”,是個精悍強壯的青年。這條路真的好長,阿生從不喊累,撐過了一個山谷,咬咬牙又過了一座山頭;堅忍的耐力和大無畏的勇氣,此刻在他身上一一顯現。他們足足走了一個半月才抵達駐防緬甸的國民黨軍三十五團之營地_一離泰國邊境不遠的賴東。
賴東軍營坐落在山林之中,有好多問簡陋的茅屋,只用樹枝和樹幹當牆,屋頂則是由樹葉鋪蓋而成。所有的設備都就地取材,以實用為上,根本不考慮美感。這片被稱為“滇緬”的地區面積非常寬闊,橫跨寮國、泰、緬三國領土;從東到西約四百公里,由南至北近五百公里,相當於兩個台灣的面積。不過這片山林卻不是人住的,全是毒蛇、猛獸、瘧蚊和瘴氣;住民們窮得連一雙鞋子都沒有,而且大多身染惡疾,發病時就倒在地上任由病魔摧殘,等痛楚消失再爬起來工作。呻吟,是最便宜的消痛藥方。
來此當兵的阿生根本沒有任何福利可言,全身上下就那么一條褲子,不管冷得要死或熱得要命,還是那一件。所幸阿生從小就很愛乾淨,衣褲雖然簡陋卻維護得很好,不像髒兮兮的野孩子。由於他們全都沒有鞋子可穿,所以天冷時腳底免不了被凍裂。對自小窮慣的阿生來說,這裡的環境是無可挑剔的了,起碼有飯吃,不像以前那樣經常餓肚子。經過三個月的新兵訓練,阿生被隊長分發去當傳令兵,還替他改名為“楊健生”,但大伙兒不會寫“健”字,常常筆誤成“楊進生”。這個將錯就錯的名字,是心道法師的第二個俗家姓名。那時他並不知道“楊進生”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名字,也是新的身份、新的生命歷程。
P10-12
自從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以來,各地區的軍事叛亂紛起。先是由宇努領導的社會黨政府敉平了內亂;而在英殖民時代占據貧瘠的丘陵地區的少數民族(欽族、克欽族、撣族、克倫族),為了抗衡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三的緬族在政治上的優勢,也產生不少反政府的行動,其中克倫族的軍事叛變幾乎攻占首都。緬甸東北部,有一支國民黨從雲南撤退過來的第二十六軍,後來轉型成一支相當規模的雲南人民救國軍,正式的番號叫“雲南省游擊軍”,主管川滇黔貴四省的反攻任務。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一日, “雲南省游擊軍總指揮部”正式成立, “國民政府”任命李彌將軍為總指揮。這支游擊隊在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大撤退後,剩下半數的軍民被“國民政府”遺棄在滇緬地區,成為一支沒有國籍的孤軍。經過幾年的努力,它又恢復成一支上萬人的游擊大軍,盤踞金三角,且多次擊敗緬甸軍隊。
當年緬甸邊境的山區真的很亂,有政府軍、少數民族軍團、國民黨孤軍,再加上土匪,因此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教育或社會建設,各路人馬只把兩樣東西放在心上:毒品與軍火。
一九五七年,險峻的大環境終於向阿生伸出觸角。
這一年他已經九歲了,卻從來沒有受過教育,在這個蠻荒的亂世,讀書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有一天姑父家來了一個相識的軍官魯定洲,他不禁好奇地跟對方聊了起來,後來被問到想不想讀書。“讀書”二字像暗夜裡的煙火不可思議地燃放起來,徹底照亮了他內心深處的求知慾,沒有比這更狡猾更誘人的詢問了。把“戰爭”和“死亡”隱匿在想像的藍圖一隅,“讀書”竟成了美化軍旅歲月的雲煙。如此半哄半騙,把年少無知的楊小生拐走。其實他內心還有一個更單純的想法:參加游擊隊可以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懵懵懂懂之中,一股追求和平的意念孕育在阿生的胸襟里。
他知道姑父不會讓他走,但姑父隱約感覺到阿生勢必離他而去,很是感傷,遂在家裡像鴕鳥一樣蒙頭大睡。他當然捨不得姑父,但這個機會正好讓他可以減輕姑父的生活負擔,同時又可以接觸另一個充滿陌生事物的世界。幾經掙扎,最後他還是走了。
到了集合地點才發現,這回被拐騙的孩子共一百多人,年紀都不相上下。大伙兒從賴島珊起程,一起翻山越嶺,從上緬甸走到下緬甸,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全是四千到八千英尺的高山,山嶽與河谷之間的海拔變化極大,巨大的溫差考驗著孩子們瘦弱的身體。此外,又得注意隨時狙擊的緬甸正規軍,以及那些隱身在草叢裡的殺人族、毒蛇與猛獸,其中最可怕的是山豬和老虎。山豬皮厚、牙尖,脾氣也硬,一旦驚動,便引來鍥而不捨、衝鋒似的追殺;老虎可怕的不只是利爪獠牙,還有狩獵的耐心與策略,這兩種猛獸任誰都惹不起。偏偏雨林的植物又長得那么茂密,敵人與猛獸仿佛就在咫尺,呼吸著同一股悶熱的氣流。入夜之後大伙兒就地紮營,每人分配到一條毯子,席地而睡,連最起碼的帳篷也沒有。阿生和大他一歲的普漢雲總是睡在董生有的身邊。董生有,大家都叫他“董隊長”,是個精悍強壯的青年。這條路真的好長,阿生從不喊累,撐過了一個山谷,咬咬牙又過了一座山頭;堅忍的耐力和大無畏的勇氣,此刻在他身上一一顯現。他們足足走了一個半月才抵達駐防緬甸的國民黨軍三十五團之營地_一離泰國邊境不遠的賴東。
賴東軍營坐落在山林之中,有好多問簡陋的茅屋,只用樹枝和樹幹當牆,屋頂則是由樹葉鋪蓋而成。所有的設備都就地取材,以實用為上,根本不考慮美感。這片被稱為“滇緬”的地區面積非常寬闊,橫跨寮國、泰、緬三國領土;從東到西約四百公里,由南至北近五百公里,相當於兩個台灣的面積。不過這片山林卻不是人住的,全是毒蛇、猛獸、瘧蚊和瘴氣;住民們窮得連一雙鞋子都沒有,而且大多身染惡疾,發病時就倒在地上任由病魔摧殘,等痛楚消失再爬起來工作。呻吟,是最便宜的消痛藥方。
來此當兵的阿生根本沒有任何福利可言,全身上下就那么一條褲子,不管冷得要死或熱得要命,還是那一件。所幸阿生從小就很愛乾淨,衣褲雖然簡陋卻維護得很好,不像髒兮兮的野孩子。由於他們全都沒有鞋子可穿,所以天冷時腳底免不了被凍裂。對自小窮慣的阿生來說,這裡的環境是無可挑剔的了,起碼有飯吃,不像以前那樣經常餓肚子。經過三個月的新兵訓練,阿生被隊長分發去當傳令兵,還替他改名為“楊健生”,但大伙兒不會寫“健”字,常常筆誤成“楊進生”。這個將錯就錯的名字,是心道法師的第二個俗家姓名。那時他並不知道“楊進生”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名字,也是新的身份、新的生命歷程。
P10-12
序言
這一生的發生
三十年前,我到荖蘭山閉關斷食,很辛苦,幾乎連命都沒有了。
剛開始借住在普陀岩山洞,那時看管仙公廟的詹廟祝和福隆當地的耆老,還有後來把聖山寺捐給我的吳春泉老先生,都說這山很奇,是聖山。
這裡一片荒山漫漫,沒有水,沒有電,什麼都沒有,只有前山腰的仙公廟、普陀岩。
有一天,我坐在斷岩上望著海,海一望無際,海潮一波波推送過來,想著日日夜夜的潮音,我感到這裡未來會度很多的人,結很多海外的緣。當時徒弟法性還笑我說:師父啊,你會不會餓到發瘋?明天怎么過還是問題,這裡什麼也沒有啊!師父你是怎么看到未來的呢?
出關後,每天有很多人來找我,我天天等著人上門來“踢館”;都是問些人生問題,什麼都問,還有很多宗教問題,也是緣起。
這樣一路過到今天。回頭看看這裡,就是一個菩薩居的地方,這裡處處是緣起,處處是菩提。它不屬於羅漢,也不只是道廟,這裡是觀音訂走的地方。觀音在這裡產生能量,要做的事就是對應這時代的疑難雜症,並有一套呈現教化因緣的方法與工具。我覺得我只是觀音的手腳,這裡是菩薩居地。
一切從零開始。靈鷲山團隊是從籌設世界宗教博物館開始的,沒有建宗博館這個大願力,就沒有這個團體。一開始,我們在國際佛學研究中心找一些專家顧問互動,慢慢激盪出五大志業,其中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因緣先成熟。有了計畫,接下來就是怎么啟動。當時宜蘭有一家證券公司,他們主管來結緣,整個公司的人都來皈依,讓我們去說明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理念。
從宜蘭開始,再往台北,到全台走透透,我們開始做人的聯結,有了人就成立護法會;為了募款,後來水陸法會的因緣也開始了。又因為建宗教博物館要得到各宗教的見解與支持,我們四處參訪各宗教,主動去敲門,謙卑地向他們請教,就這樣,一路把願力擴散開來,把很多資源串聯起來,可以說大家有什麼就出什麼,會什麼就幫忙什麼,一遇到問題就是突破,突破到底。
我是一個窮和尚,什麼也沒有,什麼專業也不懂,就是一直拜會,一直做關懷,一直在緣上去貫串我的體會,只是把這些有緣的人都啟動起來,這樣夜以繼日地做。可以說,我這一生到現在最大的供佛,就是建宗博館。接著就是要把這個和平的基因延伸出去,複製這個和平基因,延伸到一個人人可以成佛的學園。
不修行,我不可能有這個願力。這個願,就是《大悲咒》的力量,也是觀音菩薩的力量,一一化為我的實踐。
心道
三十年前,我到荖蘭山閉關斷食,很辛苦,幾乎連命都沒有了。
剛開始借住在普陀岩山洞,那時看管仙公廟的詹廟祝和福隆當地的耆老,還有後來把聖山寺捐給我的吳春泉老先生,都說這山很奇,是聖山。
這裡一片荒山漫漫,沒有水,沒有電,什麼都沒有,只有前山腰的仙公廟、普陀岩。
有一天,我坐在斷岩上望著海,海一望無際,海潮一波波推送過來,想著日日夜夜的潮音,我感到這裡未來會度很多的人,結很多海外的緣。當時徒弟法性還笑我說:師父啊,你會不會餓到發瘋?明天怎么過還是問題,這裡什麼也沒有啊!師父你是怎么看到未來的呢?
出關後,每天有很多人來找我,我天天等著人上門來“踢館”;都是問些人生問題,什麼都問,還有很多宗教問題,也是緣起。
這樣一路過到今天。回頭看看這裡,就是一個菩薩居的地方,這裡處處是緣起,處處是菩提。它不屬於羅漢,也不只是道廟,這裡是觀音訂走的地方。觀音在這裡產生能量,要做的事就是對應這時代的疑難雜症,並有一套呈現教化因緣的方法與工具。我覺得我只是觀音的手腳,這裡是菩薩居地。
一切從零開始。靈鷲山團隊是從籌設世界宗教博物館開始的,沒有建宗博館這個大願力,就沒有這個團體。一開始,我們在國際佛學研究中心找一些專家顧問互動,慢慢激盪出五大志業,其中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因緣先成熟。有了計畫,接下來就是怎么啟動。當時宜蘭有一家證券公司,他們主管來結緣,整個公司的人都來皈依,讓我們去說明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理念。
從宜蘭開始,再往台北,到全台走透透,我們開始做人的聯結,有了人就成立護法會;為了募款,後來水陸法會的因緣也開始了。又因為建宗教博物館要得到各宗教的見解與支持,我們四處參訪各宗教,主動去敲門,謙卑地向他們請教,就這樣,一路把願力擴散開來,把很多資源串聯起來,可以說大家有什麼就出什麼,會什麼就幫忙什麼,一遇到問題就是突破,突破到底。
我是一個窮和尚,什麼也沒有,什麼專業也不懂,就是一直拜會,一直做關懷,一直在緣上去貫串我的體會,只是把這些有緣的人都啟動起來,這樣夜以繼日地做。可以說,我這一生到現在最大的供佛,就是建宗博館。接著就是要把這個和平的基因延伸出去,複製這個和平基因,延伸到一個人人可以成佛的學園。
不修行,我不可能有這個願力。這個願,就是《大悲咒》的力量,也是觀音菩薩的力量,一一化為我的實踐。
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