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蘭剔蘚》所收的文章是作者這幾年發表於《新民晚報》”夜光杯”上的”靈蘭剔蘚”專欄散文隨筆。作者用中國醫學知識,既引經據典,又深入淺出,寫出了中國醫學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傳統中醫不同時代特點的看法以及對當今中醫狀態的思考和感悟,既有醫學知識又有文化趣味,還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靈蘭剔蘚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文匯
- 作者:潘華信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61150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靈蘭剔蘚》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潘華信,1938年生於上海。幼耽詩文字畫,及長,奉祖、父命學醫,先後師從滬上名醫朱小南、嚴蒼山、陳蘇生、裘沛然諸公。於心、肺、消化科證治,俱有深究。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專家委員會委員。著作多種如《管蠡集一名中醫潘華信教授學驗錄》、《葉天士醫案大全》、《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柳選四家醫案評校》、《中國醫籍通考》、《中國醫籍大辭典》等。《新民晚報》“夜光杯”辟有“靈蘭剔蘚”專欄
圖書目錄
自序
閒話中醫“補液”
“秘方”不秘
從中醫後繼乏人說起
吃藥與“吃藥”
小炷焚膏
“只將食粥致神仙”
“不服藥為中醫”
救救傳統丸散膏丹
從韓劇《大長今》中“倒倉法”談起
中醫心理療法雜說
兩塊廢棄了的石碑
肥瘦之間
淡食千秋
就診筆記
伏暑進補論
酷暑易著涼
話說“腎虧”
秋濕與秋燥
再談秋濕與秋燥
談談中醫的除病與養正
讀“姜”聯想
兩種思路一樣情懷
膏方治病記
吃的學問
“治未病”與“倒倉法”
心態與治病
“與狼共舞”
我為附子呼號
春夏養陽
鄭板橋書法與中醫流派
脈下說真
談談中醫體質分型
說說人參
鮮藥消亡的悲哀
信醫不信巫
流派與源頭
歲暮養心
中醫與書法
曾經的路
茶能“清頭目”
“開掘宜深”
養生在心
秋天吃生梨
向蘭州佛慈藥廠致敬
一張五十五年前的舊藥方
台北醫事瑣記
膏方問對
吸菸與coPD(慢阻肺)
南“膏”北移
說說中醫“調理”
中醫不只是“調理、調理”
從中藥計量改制說起
張聾聱與淡豆豉
落寞的唐代醫學
淡定養生
治病與治體
搭脈知多少
中藥忌綠豆?
飯量與藥量
被遺忘了的名醫汪成孚
“南山小築”的塵封往事
“但願人長久”
舊夢客京華
臨池頤養
遠足長精神
國人體質辨
養生瑣說
體形與健康
我是附子迷
陰虛只能生內熱?
“允執厥中”與中醫
被蒙冤了的《局方》
漫話大黃
“上工治未病”
“活到一百歲”
醫生的字
中醫治“體”
酷暑清心記
在嚴蒼山臨床傳承基地啟動時
中醫傳承與“三駕馬車”
地黃雜說
兩個框架兩種思維
靈蘭瑣說
附錄
行醫緣結陸儼少
斷腸憶恩師——嚴蒼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與裘沛然先生三十年相聚點滴
閒話中醫“補液”
“秘方”不秘
從中醫後繼乏人說起
吃藥與“吃藥”
小炷焚膏
“只將食粥致神仙”
“不服藥為中醫”
救救傳統丸散膏丹
從韓劇《大長今》中“倒倉法”談起
中醫心理療法雜說
兩塊廢棄了的石碑
肥瘦之間
淡食千秋
就診筆記
伏暑進補論
酷暑易著涼
話說“腎虧”
秋濕與秋燥
再談秋濕與秋燥
談談中醫的除病與養正
讀“姜”聯想
兩種思路一樣情懷
膏方治病記
吃的學問
“治未病”與“倒倉法”
心態與治病
“與狼共舞”
我為附子呼號
春夏養陽
鄭板橋書法與中醫流派
脈下說真
談談中醫體質分型
說說人參
鮮藥消亡的悲哀
信醫不信巫
流派與源頭
歲暮養心
中醫與書法
曾經的路
茶能“清頭目”
“開掘宜深”
養生在心
秋天吃生梨
向蘭州佛慈藥廠致敬
一張五十五年前的舊藥方
台北醫事瑣記
膏方問對
吸菸與coPD(慢阻肺)
南“膏”北移
說說中醫“調理”
中醫不只是“調理、調理”
從中藥計量改制說起
張聾聱與淡豆豉
落寞的唐代醫學
淡定養生
治病與治體
搭脈知多少
中藥忌綠豆?
飯量與藥量
被遺忘了的名醫汪成孚
“南山小築”的塵封往事
“但願人長久”
舊夢客京華
臨池頤養
遠足長精神
國人體質辨
養生瑣說
體形與健康
我是附子迷
陰虛只能生內熱?
“允執厥中”與中醫
被蒙冤了的《局方》
漫話大黃
“上工治未病”
“活到一百歲”
醫生的字
中醫治“體”
酷暑清心記
在嚴蒼山臨床傳承基地啟動時
中醫傳承與“三駕馬車”
地黃雜說
兩個框架兩種思維
靈蘭瑣說
附錄
行醫緣結陸儼少
斷腸憶恩師——嚴蒼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與裘沛然先生三十年相聚點滴
序言
退休以後,喜好文字的我,常寫些自己在醫學傳承方面的觀點,以及回憶師長的文章,這些竹頭木屑的東西,都寄給了我心儀久切的《新民晚報》副刊,幸一一錄用,無任感愧,亦可有慰平生了。
曹孟德《龜雖壽》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不是“烈士”的我,少時也曾經有過豪情壯志,然數十年的生活歷練,坑坑窪窪命運的磨耗,而今已煙消雲散、無復壯懷了,只剩下些情結與感觸縈迥心胸,特別慶幸自己在古稀之年,欣逢盛世,登上了生命過程中最後一班的陽光之舟,豐衣足食,太平安逸,夫復何求呢?
專業方面,我數十年來把中醫學作為一門國學中的專題之學來研究,沉潛既久,思緒浮翩,有了自己的觀點,惜與主流意識稍稍差異。我常感嘆中醫界內部學術氛圍沉悶而落寞,以前頗寫過一些自己觀點的學術論文,在中醫刊物上發表後,波瀾不驚,寂寂收場,有的編輯還鄭重其事加了“編者按”,希望大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參加討論,釐清道理,結果也是和者蓋寡,不了了之。龔自珍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痦究可哀。”缺少了勃勃生機,學術便難以發展,中醫學的傳承也一樣,所以我為之失落,為之悲哀,黯然於傳統中醫學的前進與發展。
《新民晚報》是伴著我從小到老倏忽六十年走過來的,“夜光杯”上的精雋短文歷來在我是“不可一日無此君”,既然中醫內部刊物漠然無應,我就產生了精簡自己的觀點在“夜光杯”上與計以百萬的廣大讀者見面的想法,於是沉靜下來,把醫學短文,一篇篇地投寄給了《新民晚報》。
我與賀小鋼編輯素昧平生,由文稿而相識而熟悉,中間有一個過程。其初,外行的我,稿件信封上只寫《新民晚報》編輯部,於是在偌大的編輯部各部門間轉來轉去,沒有了下文。後來兜到小鋼編輯手中,記得那是一篇紀念陸儼少先生的長文,有近萬字,她回復我內容可選用,建議增加圖片、壓縮文字,在“記憶”版上刊出。從這一刻起我就成了晚報的讀者兼作者了。
因為在醫學方面我有自己的觀點,小鋼編輯認為我可以多寫幾篇,既在讀者間擴展認知,也有利於發揚國粹,這樣我就擬定了“靈蘭剔蘚”的欄目,“靈蘭”泛喻中醫學,“剔蘚”指剔……
曹孟德《龜雖壽》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不是“烈士”的我,少時也曾經有過豪情壯志,然數十年的生活歷練,坑坑窪窪命運的磨耗,而今已煙消雲散、無復壯懷了,只剩下些情結與感觸縈迥心胸,特別慶幸自己在古稀之年,欣逢盛世,登上了生命過程中最後一班的陽光之舟,豐衣足食,太平安逸,夫復何求呢?
專業方面,我數十年來把中醫學作為一門國學中的專題之學來研究,沉潛既久,思緒浮翩,有了自己的觀點,惜與主流意識稍稍差異。我常感嘆中醫界內部學術氛圍沉悶而落寞,以前頗寫過一些自己觀點的學術論文,在中醫刊物上發表後,波瀾不驚,寂寂收場,有的編輯還鄭重其事加了“編者按”,希望大家“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參加討論,釐清道理,結果也是和者蓋寡,不了了之。龔自珍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痦究可哀。”缺少了勃勃生機,學術便難以發展,中醫學的傳承也一樣,所以我為之失落,為之悲哀,黯然於傳統中醫學的前進與發展。
《新民晚報》是伴著我從小到老倏忽六十年走過來的,“夜光杯”上的精雋短文歷來在我是“不可一日無此君”,既然中醫內部刊物漠然無應,我就產生了精簡自己的觀點在“夜光杯”上與計以百萬的廣大讀者見面的想法,於是沉靜下來,把醫學短文,一篇篇地投寄給了《新民晚報》。
我與賀小鋼編輯素昧平生,由文稿而相識而熟悉,中間有一個過程。其初,外行的我,稿件信封上只寫《新民晚報》編輯部,於是在偌大的編輯部各部門間轉來轉去,沒有了下文。後來兜到小鋼編輯手中,記得那是一篇紀念陸儼少先生的長文,有近萬字,她回復我內容可選用,建議增加圖片、壓縮文字,在“記憶”版上刊出。從這一刻起我就成了晚報的讀者兼作者了。
因為在醫學方面我有自己的觀點,小鋼編輯認為我可以多寫幾篇,既在讀者間擴展認知,也有利於發揚國粹,這樣我就擬定了“靈蘭剔蘚”的欄目,“靈蘭”泛喻中醫學,“剔蘚”指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