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峰禪寺
- 外文名稱:Lingfeng Temple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鼎市境內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毗盧遮那佛像,唐宋石刻,畲族民俗館等
- 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
- 始建年代: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
史料,地理,發展,藍圖,建設,文化,
史料
據史料記載,錙門經營靈峰,始自唐鹹通年代(約公元 868 年),時智饒和尚以其汪洋之法量,無礙之辯才,圓湛之心境,感召錙素精英百零八人,集聚於此,多方募化,大興土木,建寺安僧,弘法渡眾,一時護法群擁,盛況空前,譽動閩南。緣此威德之感化,嗣後,歷代錙門白衣紛紛仰慕而至,或增新葺舊,或營修不輟,或廣開戒筵,或說法演教,靈峰禪寺遂爾成為太姥山佛教勝地,名剎赫然,高僧輩出,震耀於世,終不負天地造化之功也!
早在唐末宋初年間,靈峰禪寺代有高僧出世,他們或掛錫靈峰,或遍行天下,或炊冰煮雪,或混俗和光,或麻衣草履,或食惟接氣,然雖然如是,卻識宇宙之寬廣,窮滄海之淵深,行人所不易行,舍人所不能舍,自他兩利,古今瞻仰。
特別是自宋元以降,靈峰禪寺更是一躍成為享譽東土之十方大叢林,法席鼎盛,煊赫昭著,聲名遠播,冠映四海,遐邇學人,水赴雲臻。時稽首膜拜,願垂攝受者不絕於途;望風投奔,咨決心法者雷動海涌。據史料考證,此後數百年間,靈峰古剎更是龍象層涌。法脈識鎖,實證實悟者,不計其數;正眼洞徹,揭示法要,乘大願力而來,得大自在而去者,亦不乏其人。他們高揚祖印,代佛弘化,把握當下,陶賢鑄聖,力振綱紀,激揚宗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靈峰禪寺的佛教氣氛和文化內涵,亦為佛教在東土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憾塵世滄桑,無常迅速。蓋明清以來,靈峰禪寺或毀於兵燹,或滅於火災,此間,雖有當地(冷城)楊氏族人捨身護寺,但仍無法扭轉其日漸沒落之厄運。捱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千年古剎競淪為周垣盡圯、閣殿蕩然之悽然景況,它曾經有過的興盛與輝煌已經成為了一段凝重而厚實的歷史,且被歷史本身所淹沒了。
改革開放以後,幸有世孝和尚堅守於此,招徒納眾,延續香火,農禪並重,建功立業,此當是古剎不可思議之大事因緣。
新千年伊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當此盛世,界奇大和尚受福鼎市人民政府、市佛教協會之鈞命及十方善信之禮請,以浩然之正氣、蓬勃之朝氣、昂然之銳氣、錚錚之骨氣,勇挑靈峰住持之重任,並迅即拉開了重振靈峰之巨幕!
地理
靈峰寺所在的虎山乃太姥山三十六峰之一,宋朝進士楊楫在《重修靈峰寺碑記》中對寺院所處之地形概貌作如是描寫:“直長溪之北,環地十餘里,岩洞邃深,峰巒羅列,如天施地設,奇變萬狀,是為太姥山。山有三十六峰,一峰發於其麓,自南而北,得地平廣,楊氏五百餘年聚族於其旁,是為瀲溪。由瀲溪之西,盤折迂迴,另為壑穴,有招提焉,是為靈峰寺。”
今日之靈峰依舊處於原有的地貌形態,攬勝朝拜者自冷城由北而南須繞行一片“得地平廣”之村舍農田,穿越古牌坊,便有撲鼻之清香,悅耳之經聲迎面撲來,舉眼探尋,隱約可見一片黃牆紅瓦掩映於松柏翠竹之中,如是迷離曠闊之意境,令人心馳神往矣!
進入新山門,於茂林修竹中拾級而上,不經意間,一個規模龐大,恢宏壯觀,盡顯皇家園林氣派之仿古建築群實體頓然顯現眼前,此即是聲名顯赫,名揚東土之千年古剎靈峰禪寺。環顧四周,但見古木障天,松竹婆娑、翠接青冥,幽深清逸,禪機直露。信步院內,則有奇花異草,落紅滴翠,清風徐來,芳香溢庭,沁人心脾。沿“靈峰安養院”左側奮足而上,即是寺院之最高建築——千佛塔。憑欄遠眺,諸峰並峙,尖秀侵雲,萬壑千巒,應接不暇,令人心神飛越,塵慮頓消。若在春夏之際,四望綠菌萬頃,雲霧蒸蒸,猶如洪波涌動,開合顯晦,倏忽萬狀。尤雪峰紗帽二峰,時而隱遁虛渺,時而和盤托出,間有悠悠之白雲,飄忽眼前,更有嘰嘰之飛鳥,盤旋寺周,置身其境,恍惚隔世,舒臂攬之,似可把捉,實則空無所得。至若秋高氣爽,俯闞冷城,則有樓幢儼然,炊煙裊繞,極目遠眺,層林盡染,爛漫無比,凝神近觀,巍巍梵宇,燈火輝煌。倘值隆冬時節,則山寺共色,白雪爭飛,滴溜凝結,冰堅谷遠,海宇四空,仿佛置身瑤台,物我兩忘。真可謂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色等量齊觀矣!實不負“東天佛國,海上仙都”之美譽矣!
冷城虎山,乃一座名山;靈峰禪寺,乃千古名藍。山因寺增秀,寺因山增色,二者相互依託,合而為一,千餘年來,飽受著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滋潤哺育。作為太姥山一處著名的千年文化勝跡,靈峰禪寺不僅是一份重要而不可多得之佛教文化遺產,亦是中外遊客攬幽探勝、寄情抒志的好去處,更是十方四眾禮佛朝聖、心靈回歸之古道場。
發展
諸法和合,因緣殊勝。二 OO 一年九月八日,在美麗富饒的福鼎市境,在風光旖旎的冷城虎山,在祥光瑞靄的靈峰古剎,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以及湖北、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之數千名嘉賓勝友、錙素精英共同參加了“界奇大和尚榮膺靈峰禪寺住持暨佛像開光慶典”大法會。法會上,福鼎市人民政府、市佛教協會的有關領導及社會各界賢達對界奇大和尚多年來致力於弘揚佛陀正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廣交社會各界朋友,廣結善緣,促進當地“三個文明”建設等方面之業績給予了充分肯定。界奇大和尚亦發表熱情洋溢之講話,他說,萬分地感恩黨和政府對佛教事業的支持,萬分地感恩海內外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護法檀越多年來對他本人的信任和護愛。大和尚滿懷信心地說,他將以此次慶典法會為契機,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發揚佛教禪淨雙修、農禪並重、解行相應之優良傳統,本著“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之理念,團結和帶領廣大佛教弟子,努力把千年古剎靈峰寺建設成為一座集佛學理論研究與學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高規格、高品位的國內一流道場。
在界奇大和尚之威德感召下,在十方信眾之鼎力護持下,靈峰古剎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復興靈峰,巧逢天時、地利、人和之殊勝因緣!
在福鼎市、秦嶼鎮及冷城村等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福鼎市佛教協會的關心下,界奇大和尚以其在建寺安僧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超的領導藝術,在短短千餘個日夜裡,使飽經滄桑的靈峰禪寺煥發出勃勃生機,創造了太姥山歷代高僧營建伽藍的奇蹟。
藍圖
二 OO 一年十月,界奇大和尚高瞻遠矚,親手描繪了靈峰禪寺未來發展之藍圖,並逐一付諸實施,當年,萬佛樓破土動工,翌年四月即竣工圓滿,此樓通高十七點八米,占地面積一千三百平方米,使用面積近六千平方米,其主體框架結構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堅固無比,是一座集齋堂、念佛堂、影視廳、萬佛堂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樓,其第一層為齋堂,可同時容納二千人用齋;第二層為千人念佛堂,可同時容納一千八百人念佛、繞佛;第三、四層為萬佛堂,裡面配備 22 台空調、四台 34 英寸彩電和一整套高科技音響視頻系統,並且四周供奉著一萬尊精美的佛像。中央供奉一尊高八點六米的阿彌陀佛聖像,左手托金蓮,右臂摩垂下,足涌寶蓮花,慈眉善目,曲盡其妙,莊嚴無比。其對面正大門設有一道精緻透明的自動玻璃門,時刻恭候著您的到來。
在界奇大和尚的親自住持下,在常住執事班子的齊心協作下,靈峰禪寺的各大建築工程揚鞭催馬,各大殿堂樓閣次第落成。繼萬佛樓竣工圓滿後,天王殿、玉佛殿、觀音殿、地藏殿、鐘樓、鼓樓、貴賓樓、居士樓、客堂、伽藍殿等建築接連告竣,它們與大雄寶殿有機地整合為一體,組成了一個氣勢恢宏、莊嚴無比的四合院式的古建築實體。二 OO 三年建成的靈峰安養院,位於大雄寶殿左後側,依山就勢,設計新穎、風格獨特,可同時容納三百多人住宿。法堂與藏經閣位於大雄寶殿正後方,法堂內供奉的七寶如來,形神威儀,盡顯法要。藏經閣內供奉的大乘經藏琳琅滿目。駐足凝視,頓覺佛法廣博,浩瀚無涯。
建設
二 OO 四年竣工圓滿的千佛塔巍巍聳立於萬佛樓左側的半山腰上,彩繪額枋,平金斗拱,琉璃蓋頂,極盡威雄矣!
佛教經論、浩如煙海,淼無際涯;圓說偏說,顯說密說,大小頓漸,空有斷常,泛引曲喻,浪翻潮湧,究其指歸,不外乎引領學人覺破無明,識心達源,即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隨緣任運,得大自在也!想當年,釋迦世尊不忍坐視與己同體不二之眾生迷妄自蔽,粘手綴腳於漫天稠林,遞相纏縛於生死苦海,故示現世間,興慈興悲,形於言語,現於事功,懇懇演說八萬四千法門,法雖各各不同,但終究窮極,卻是法法融通,門門互攝,《大智度論》云:“諸供養中,法布施最:萬法之中,六度第一”。千年古剎靈峰禪寺之所以在短短三年多的時日裡取得如此巨大之成就,除仰仗界奇大和尚之無量願心外,更依仗十方善信與大德檀越呵護正法,護持道場之無上菩提之心。
為感恩諸佛菩薩對道場的加持,為感恩政府、領導、護法善信及所有一切關心和支持靈峰禪寺建設和發展的人們,近年來,蓋凡在每一座殿堂樓閣落成之際,常住都要舉辦各種慶典和報恩法會,如“水陸空冥陽兩利普齋勝會”、“梁皇寶懺法會”、“念佛七法會”等,參加法會者,既有來自海內外的長老高僧,更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的護法善信。每一次法會,無不充滿禪悅法喜,無不洋溢智慧般若。可謂極一時之盛也!
文化
近年來,靈峰禪寺常住十分重視佛教文化建設,並由此推動弘法事業更進一步地發展。界奇大和尚認為,佛教的傳承,首要的乃是文化的傳承,當今佛教界應把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融於一切,輔助教化,不可墨守成規,要有創造性。多年來,大和尚始終把中興道場與發展民族文化相結合,並賦予鮮活的時代特色,近年投入巨資精心製作的各殿堂楹聯匾額即是一例,這些製作精美,寓意深刻,書法上乘的佳構集佛學、文史、名勝於一體,雅俗共賞,滲透著揚善止惡、返樸歸真的愛國愛教情懷,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殊譽。
欣逢盛世,佛門重光,今遇勝緣,靈峰重興!
千年古剎靈峰禪寺的順利重建,以及幸得界奇大和尚親自住持,這無疑是太姥山乃至東南佛教史上濃墨重彩、激動人心的一章。我們可以將此看作是一種佛緣,但是從根本上說,更重要的是我們由此看到了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各級地方政府充分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認真執行相關法規,尊重佛教思想文化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價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