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靈山島海參平均體長25.3厘米,呈圓筒狀,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規則的大小圓錐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3條不規則的縱帶。口周圍具觸手20個,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栗子黑色,腹面為黃褐色或赤褐色;部分個體體表為綠色、紫褐色、灰白色。體形肥滿,肉質厚實、彈性強,肉刺挺直,形體完整無殘缺。管足吸附力強,伸縮、爬行自如。具有海參正常的氣味,無異味。
營養價值
靈山島海參是一種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其營養價值較高,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硒,較其他海域所產海參明顯偏高。每百克鮮海參含蛋白質2.9-3.3克。胺基酸含量為3.1-3.4克。硒元素達到0.3-0.4毫克/千克。靈山島海參含有16種胺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靈山島海參富含脯氨酸、賴氨酸,表示其蛋白以膠原蛋白為主體,提高了膠原蛋白的營養價值,具有抗腫瘤和抗炎等活性。
產地環境
靈山島又名水靈山島,位於青島膠南市東南黃海海域中,座落於黃海之畔,地處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交界區,且偏重於海洋性氣候。
地理坐標:東經120°09′43″,北緯35°46′09″,距大陸最近距離10.5千米。島嶼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5.1千米,東西寬1.4千米,環島海岸線長14.35千米,總面積7.66千米(包括子島牙島子、洋礁石),島的周圍海域寬闊,由於無工業污染源,水質十分潔淨,是青島市水質清潔的水域。
靈山島海域,距陸岸10.5千米,因受海洋調節,年平均氣溫12.3℃,空氣潔淨度很高,陽光資源充足,太陽年輻射總量比青島市區高,為1514.9千瓦·小時(米·天),是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全年無霜期150.7天,風能資源豐富,風能儲能為1359千瓦·小時(米·天),年有效風能可利用小時數為6141.5小時。
靈山島主要受外海水衝擊,除水溫呈明顯的季節變化外,海水鹽度分布均勻且較穩定,pH值和溶解氧含量正常,尤其是痕量金屬離子含量極低,海洋細菌調查結果亦無污染,水質十分潔淨,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密度高,儲量大。保護區規劃核心區水流較深、水流湍急,水質清澈。島周圍0-10米水深的淺海面積共約213公頃,其中岩礁67公頃、灘涂約33公頃。低潮線下水深3-6米,為粗糙卵石帶和岩礁等,卵石間淤泥積存,是海參生長和攝食的理想群集地。海島光照充分,年平均無霜期在250天以上。空氣清潔度高,太陽能資源充足,風能資源豐富,年有效風能可利用小時數超過6000小時。靈山島由於頻臨外海,且海域地形複雜,並隨季節受風場影響較大,潮汐資源豐富,浮游生物和藻類等較為豐富,能夠保證海參和皺紋盤鮑等底棲生物生長與增殖的營養需求。靈山島海珍品種質資源保護區遠離陸地,島上無大型工業污染源,海域附近周圍沒有漁港、大型港口碼頭等較大污染源,海水水質常年可達到一級海水水質標準,是刺參的增養殖和繁育基地。
靈山島海域的海水溫度變化:表、底層日變化幾乎一致,變幅小,有二起二伏特徵,是潮汐日變化引起的。夏季表層日變化更明顯大於中底層,是典型的輻射型,但其日變幅也小於1℃。年季節變化曲線呈餘弦變化,表層年變幅大於中、底層,表層隨太陽輻射年變化而變,底層則與青島冷水團的強弱有關。
海水鹽度水平分布為東部水域略高於西部海域,這顯然是由於受外海影響所致;海水鹽度的垂直分布則一年中表、底層基本處於均勻狀態。
歷史淵源
新石器時代,靈山島就有人居住。膠州志稱,靈山島“先日而曙,未雨先雲”因其靈氣故曰靈山。該地漁民早就流傳著“靈山戴帽醚漢(醚漢即為地主幹活的長工)睡覺”之說。
2014年,青島市建設2860畝海洋牧場項目,在靈山島海區建設人工魚礁。
生產情況
2011年統計,靈山島有小型捕撈船(12馬力-60馬力)195隻,海水養殖面積200公頃,年產海參50噸。
2012年,黃島區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1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69.8億元,黃島開發區完成水產品總產量3.4萬噸、實現漁業產值4.7億元。
2016年,膠南從事靈山島海參養殖、銷售的企業約有100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六七家,年產量達200噸。除在青島銷售外,靈山島海參還主要銷往北京、濟南等北方城市。
產品榮譽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靈山島海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靈山島海參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膠南市所轄靈山島周圍海域。地理坐標為:(1) 東經120°08′17″,北緯 35°48′42″, (2) 東經120°12′48″,北緯35°48′41″; (3) 東經120°12′48″ 北緯 35°46′39″;(4) 東經120°08′16″北緯35°46′40″,四點連線範圍以內的島嶼和海域。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環境:靈山島沿海海域物產豐富,素有黃金海岸之稱。島周圍水域廣闊,無徑流注入,幾乎不受大陸影響,水質無污染,水文條件相對穩定。靈山島海底底質為礫石和泥,海藻叢生,基礎餌料豐富,生物種類繁多,尤其是適合於刺參等珍貴海洋生物的生長、繁衍,形成了本海域的一個優勢海洋生物群落刺參群落,有一定的發生量支撐著一定生物量和漁業生產力。水溫、鹽度適宜,pH適中(7.8-8.4),溶解氧含量高,海流流速0.4-0.5米/秒,各項水質指標符合NY/T5289的要求。靈山島海域葉綠素A的年平均含量為0.818毫克/米,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葉綠素A的含量較高,平均達到0.952毫克/米,夏季是一年中的低谷,平均含量僅為0.583毫克/米,秋季葉綠素A含量為一年中的高峰,達到0.978毫克/米,冬季葉綠素平均含量為0.758毫克/米。靈山島海域葉綠素的平均含量一般是春秋季較高,夏冬相對較低。保護區海域共出現109種浮游植物,隸屬於硅藻、甲藻二個植物門,其中硅藻92種,占浮游植物種類組成的85.0%;甲藻17種,占浮游植物種類組成的15.0%。總體來看,該保護區海域無論是在出現的浮游植物種類數上還是在細胞數量方面硅藻均占絕對優勢。保護區海域共出現22種浮遊動物。其中橈足類11種,占浮遊動物種類組成的50.0%;毛顎類2種,占種類組成的9.1%;鉤蝦2種,占種類組成的9.1%;幼蟲幼體類7種,占31.8%。保護區海域已有的底棲生物記錄為145種,其中腔腸動物5種,占3.4%;多毛類52種,占35.9%;軟體動物33種,占22.7%;甲殼類32種,占22%;棘皮動物13種,占8.9%;脊索動物2種,占1.4%;魚類8種,占5.5%。海域大多數底棲生物樣品的多樣性指數大於3,而且豐度和均勻度值較高,優勢度較低,表明該海域底棲生物種間個體數分布比較均勻,生物賴以生存的底質良好,屬健康環境。近年來,為了保護靈山島海參這一優質品種,採取定期監測、監控水域相關環境指標,堅持健康化生態增養殖模式等措施,維護了靈山島海參良好生息環境。
(2)苗種:刺參的苗種生產
種參為自然海區生長的個體。種參選擇體重250克以上、體長20厘米以上的2齡半至3齡以上的個體。種參須進行種質鑑定和優選,確保選用性狀優良的種參用於人工繁育。青島地區的采捕時間一般在6月上中旬,親參蓄養密度20-30頭/米。其間不投餌,每天換水2次。
采卵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產卵法,依靠暫養親參的自然排放而收集受精卵;一種是人工刺激采卵,採用陰乾、流水及升降溫的綜合效應,升、降溫溫差應在3-5℃,要有一定的刺激強度。刺激應在傍晚16:00-19:00時進行,通常刺激後經1-2小時的潛伏期,雄參常先於雌參0.5-1.0小時排放,排放時間可持續至次日凌晨。但如親參性腺發育不夠成熟,有時刺激無效,此時尚需再繼續暫養2-3天后,再行刺激或等待其自然產卵。
在規模化育苗生產中多採用混合受精。為保證受精質量,防止精液過多,需及時將過多的雄參(已見排精的個體)挑出並移入另外的水池中,受精率可高達95%-100%。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100萬粒/米。適宜孵化水溫為18-20℃,孵化期間每隔0.5小時用攪水耙將池水上、下翻動一次,以避免將胚體旋向池中心聚集。胚體孵出後,微充氣。
當胚體發育至原腸後期或小耳狀幼體初期(即孵化後30-40小時),此時胚體多集中於水錶層,要及時進行選育、分池。選育的方法通常選用拖選法,利用事先已製備好的拖選專用網箱或寬口錐形網箱進行反覆拖選,剩餘的少量幼體可用網箱濃縮收集。培育密度應小於1個/毫升。培育水溫18-22℃,鹽度25-35,氨氮控制在70-130毫克/米。光照強度1000-2000勒克斯,渾濁度適宜範圍50-100×10-6。溶解氧大於4毫克/升,pH7.5-8.6之間。
幼體培育階段的適宜餌料有湛江叉鞭金藻、等鞭金藻、鹽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纖細角刺藻等。應採用上述餌料2-3種混合投餵。投餵量依幼體發育的不同階段為2-4×104個/毫升。輔以海洋紅酵母可加速幼體生長,提高變態率,投餵量一般為3-5×106(密度為100×108個/毫升)。
在浮游幼體培育階段,分池後即加滿水,次日便開始換水,一般日換水1-2次,每次換水量為30%-50%。此階段培育時間僅一周左右,可不“倒池”,必要時可在幼體變前1-2d用吸底器清除池底污物。日常管理應注意防止幼體過分集中於池水錶層,應每隔0.5-1.0小時,用攪水耙上、下動水一次,使幼體均勻分布,以利幼體的正常生長。
浮游幼體發育至大耳期後,部分變態為樽形幼體,後經1-2天的培育進入稚參培育期,轉入附著生活。稚參培育一般為體長0.4毫米至1厘米的出庫苗或直至2-3厘米放流苗期間培育。應及時投放附著器進行稚參的採集。目前常用的附著器大體上有3種:聚乙烯或聚丙烯波紋板(33厘米×42厘米),每20片組裝成一組,框架以摺疊式效果為好,用聚乙烯薄膜製成框架式附著器,規格可因水池大小而定。附著器應預先附上一層薄嫩的底棲硅藻,有利於稚參的附著。在投放附著器前對即將變態的幼體進行鏡檢以確定投放附著器的數量,一般按80片/米投放波紋板附著器,每片波紋板附著1000餘頭稚參較為合適。
稚參附著後活動能力弱,個體均為400-500微米,全身布滿細小的骨刺。其餌料來源一是在育苗室利用空閒的附著片接種底棲硅藻或採用在蝦池或自然海區掛網袋使其附上底棲硅藻及海泥,把底棲硅藻及附泥刷下來,經沉澱過濾後投入。投餵量應視稚參附著片上餌料的多少而定。隨著稚參個體的逐漸長大,應適時適量補充鼠尾藻或馬尾藻磨碎液,日投餵量稚參體長2毫米以內時25-50毫克/升,適當添加單胞藻;體長2-5毫米,投餵量為50-100毫克/升;體長達到5毫米以上時,投餵量增加至100-200毫克/升。此階段,水溫24℃-27℃,鹽度不低於15-25,充氣培養。一般應日換水1-2次,每次50%,後期加大至200%。投放附著基10天左右,稚參生長至1毫米左右,需倒池1次,以後每培育1個月左右倒池一次。為防止密度過大,體長2毫米以內時可分池培育。
稚參長到1厘米左右,進入幼參階段,本階段的培育管理基本上同稚參階段的管理方法。此時除應加大鼠尾藻磨碎液的投餵量外,在水溫降至約20℃時,為促進幼參的快速生長,還應儘量加投人工配合餌料。隨著幼參的生長,其個體差異也會越來越大,應進行篩選,將大小個體分池飼育,加速小個體的生長。當幼參體長達到3-4厘米時,飼育密度應控制在3000-5000頭/平方米,同時應加大換水量及充氧量。
(3)生產管理:苗種培育至全長1厘米以上時,在靈山島海域進行增殖放流。放流數量依據保護區內刺參自然種群數量和生態容納量。對放流苗種進行種質鑑定、苗種優選,確保放流苗種種質的優質。對放入保護區內的苗種進行追蹤調查,及時掌握苗種的成活、攝食和生長情況,為增殖放流提供基礎的技術依據。生產的苗種除增殖放流外,可提供給養殖業者進行養殖,以提高苗種的質量和養殖效益。整個海域分片規劃,與科研院所合作,以護養為主,實行人工增殖、輪捕輪放,最佳化海參的生活環境,建立生產日誌、定期進行水質監測、生物體抽樣檢測,監控生產全過程產品質量安全。
靈山島海參的苗種培育和增殖放流技術路線:
(4)收穫:按規定採用人工採收,所有用具均是清潔、無毒、無污染,避免對底質環境造成破壞,以維護生態穩定。
(5)生產記錄要求:生產記錄內容包括苗種來源,放苗時間、密度、規格,各期生長速度;水質監測、貝類質量檢測結果,收穫日期、規格等。內容記錄遵照客觀、連續、完整的要求。
靈山島海參符合以下質量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地理標誌保護範圍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部門根據《地理標誌保護規定》批准的範圍。獲準使用靈山島海參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資格的生產者,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應按照國家標準組織生產,確保原料產地、加工場所、產品質量符合規定要求,等級標註必須與實物質量一致。
申請使用靈山島海參地理標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
(一)生產經營的海參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二)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三)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四)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靈山島海參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一)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二)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靈山島海參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一)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二)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三)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