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陵在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東南約一公里的鳳凰山上。項羽死後,人們將他的衣物葬在此處並建祠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霸王陵
- 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東南約一公里
- 紀念:項羽
- 撥款:1007萬元
簡介,現狀,
簡介
霸王陵,根據祠前唐代少監、書法家李陽冰於上元三年(762年)所書篆額“西楚霸王靈祠”,可知該祠建於唐或唐以前,唐代以後屢次修葺與擴建。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霸王祠曾一度被命名“英惠廟”。經歷代修葺與擴建,霸王祠初具規模,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龍宮等共99間半。傳說正式帝王才能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原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及石獅、旱船、鐘、鼎、碑等文物和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的題詩。後屢遭兵燹,大部分建築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上懸“拔山蓋世”匾額,旁有楹聯:“山襟水帶,虎嘯龍吟”。兩旁木柱上有清朝貢生范琴波的對聯:“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草木有餘悲”。
現狀
建國後,祠內仍有塑像數尊。文革中,塑像、墓地被毀,僅存正殿3間與兩側廂房,改為烏江農業中學。1984年6月,政府撥款1007萬元,拆除舊存正殿,重建亭殿5間,面積188平方米。同年11月,重建工程結束,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0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殿旁並掛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寫的對聯。大門木柱上有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書寫的對聯:“猶聽叱喀之聲外黃末坑能存儒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雲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己頭拋呂馬童”。與此聯並列的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寫的對聯:“彼可取而代之,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間世;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門匾“霸王祠”三字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所題。殿內刻有女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和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百戰疲勞將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兩塊詩碑。霸王祠院內正中立的石碑,是手書杜牧的《烏江亭》。
霸王祠後是霸王陵,通往墓冢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四對石人石獸佇列,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霸王陵呈橢圓形四周砌青石護住封土,上有漢白玉欄桿。陵前立有明萬曆年間和州知州譚之鳳題寫的“西楚霸王之墓碑”。陵兩側有宋烏江縣令龔相《項王亭賦》:“墓四周古松數百章,怒濤洶洶常如大風雨至”。和清代盧潤九《讀史偶評、項王墓》詩:“帝業方看垂手成,何來四面楚歌聲;興亡瞬息同兒戲,從此英雄不願生”。陵左側有地下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