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古村落位於錢塘江源頭皖浙贛交界處的浙西開化縣城北唐宋古驛道旁,包括霞田村一部分及霞山村全部,共有明、清、民國初年徽派古民居建築361幢,總建築面積達29000多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霞山古村落
- 行政區類別:村落
- 面積:建築面積達29000多平方米
- 類型:古建築群
簡介,歷史文化,旅遊信息,霞山特產,
簡介
古村落民以鄭、汪兩大姓氏為主。據《鄭氏宗譜》載,宋皇皇祐四年(1052年),三國東吳大將開國公鄭平後裔淮陽令鄭慧公繼祖志喬遷丹山,至元豐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毀村而遷居丹山對岸,因見霞蒸丹山、紫氣氤氳,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歷史;另據《汪氏會修宗譜》載,唐越國公汪華後裔六一公汪菘捕獵經此,因霞峰腳下多肥田,故定居於此,取名霞田,至今已近千年。
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內從石撞嶺至祝家渡有十華里唐宋古驛道。南宋建都臨安後,安徽、江西及本地的木材和其它土特產經霞山古埠,沿錢塘江水道通往杭州,故日漸繁華,形成一個以古商埠,古驛道為依託,向四周扇形發射的大村落。明成化年間大學士商輅回鄉省親途經霞山,曾感喟嘆日:“十里長街燈光通明,百停木筏不見水道。”如今,老街上的南北雜貨,肉屠酒肆,古埠上的鐵鏈鐵鉤,石鎖石眼比比皆是,霞山昔日之繁華可見一斑。
歷史文化
霞山村落歷史優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沉澱,還有許多文人墨客如宋代朱熹、呂祖謙、張式、陸九淵、明代商輅、方豪、清代戴敦元、近代袁世凱、余紹宋、於佑任、馬一浮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墨寶。霞山村大巷多,曲徑通幽,外人進村,東轉西踅,如入迷宮,不易走出,每條弄巷乃至每個角落都蘊藏著誘人的古蹟和美麗的傳說。
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內從石撞嶺至祝家渡有十華里唐宋古驛道。南宋後成為木材集散地和遠近聞名的大埠頭,日漸繁華,形成一個以古商埠、古驛道為依託,向四周扇形發射的大村落。清同治年間,霞山古村落基本定形。
霞山古建築沿馬金溪而築,一條長約 100多米的老街沿溪穿插而過,以老街為界,一邊是馬金溪,一邊是古建築。街面商店林立,原為青石板路面,80年代澆築水泥路面。老街兩邊有40餘幢店鋪,店面商號清晰可辨,有“花酒發兌”、“酒坊茶館”、“南北布匹”、“南貨貢面”和“南北雜貨”等商鋪店號字跡。店鋪多為二層磚木建築,一般每戶三間門面,店面、作坊、住宅合一。霞山古村落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國初年浙西山區的歷史原貌。
旅遊信息
古建築群
建築特色
霞山自宋代屬古徽州,建築風格多為一顆印式徽派結構,粉牆玄瓦,馬頭翹角,錯落有致。門樓、門枋有磚雕並輔以壁畫,花腿雀替,花格窗欞皆修飾得玲瓏剔透,鬼斧神工,令人嘆絕。除卻大量小巧精細的民居外,較大型的建築有愛敬堂、永錫堂、鐘鼓樓、汪氏宗祠及鄭宅等,其中霞田汪氏宗祠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三進,各有天井,戲台牌樓式,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另有大木材商鄭松如故居(鄭宅)占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1500多平方米,分中堂、前廳、書房、後花園、水榭、落橋廳等七部分,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值得一提的是,霞山村與霞田村緊緊相連,渾然一體,霞田汪氏為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木雕以懦、道、佛、玄為主要元素;而霞山村居民為三國東吳大將開國公鄭平後裔,木雕以三國故事為主,吳越文化與古徽州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既相互獨立又互為交融。
傳統風俗
傳統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