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柯竹石圖》是中國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圖繪太湖疊石,旁植雜樹、枯枝、修篁。整幅畫面看起來清新雅致,畫家以水墨為主,描繪時有書法之韻味,筆法細勁柔膩,灑脫清逸。全畫力求自然,在對畫中事物的描繪上不加以巧飾矯作之態,體現出了畫家平和的心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霜柯竹石圖
- 作者:文徵明
- 創作年代:明代
- 規格:縱76.9厘米,橫30.7厘米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材質:紙本
- 幅式:立軸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技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在畫幅左下端畫高低不一的太湖石,其中一塊較大的太湖石拔地而起,略向左傾斜,湖石造型奇特,湖石上端布滿了笞點。湖石的右側有幾棵雜樹,枝下粗長,枯枝、根部露裸出土。在湖石和樹木旁植有數株修竹,有兩束修竹倚石叢生,枝葉茂密。有幾株修竹,竹竿細長挺拔,枝葉交錯,錯落有致。竹葉呈現出各種姿態,或平展、或向上、或垂下、或向背等。
畫幅左上角自題詩:“書幾薰爐靜養神,林深竹暗不通塵。齋居見說無車馬,時有敲門問藥人。”
題後鈐有“文徵明印”白文方印,右下押角鈐“徵仲”朱文方印、“玉蘭堂印”朱文方印。圖上有清弘曆題詩,裱邊還有朱珪、紀昀、岳鐘琪題詩、董誥題記。
創作背景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山水畫題材大多描寫江南景物,畫法出自沈周,也學趙孟頫、王蒙、吳鎮,倪瓚,還能運用郭熙、李唐的一些畫法,且對諸家的畫法能融會變通,自成一路。在筆墨風格上分“細文”和“粗文”兩種:早年以工細為主,其青綠細筆,筆墨蘊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靜的格調。晚年粗細兼能,筆墨愈加蒼秀;此《霜柯竹石圖》軸,就是屬近晚年粗細兼及的代表作品之一。
竹為“四君子”之一,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題材,這“四君子”可分可合,但都賦予以人格,象徵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忍、樂觀等精神。這裡文氏將竹與石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幅畫軸。
此畫為畫家近晚時期成熟之作。此圖畫於嘉靖辛卯(1531)閏六月,作者時年62歲。
藝術鑑賞
主題
作者為突出嚴冬季節,將樹幹都畫得挺直高大,但樹葉脫落,樹枝虬曲交錯、鬱鬱蒼蒼,增強了畫面的高曠、幽靜、冷寂之感。此畫所畫的景物及布局來看,都力求自然,反映出作者寧靜平和的心態。
構圖
整個畫構圖較飽滿充實,下不留地,上不留天,上端僅有的空白由作者自題識給填補,不儀充實了畫面的內容,同時,對整個畫面的布局起到平衡作用,可謂書、畫融合一體,和諧統一於畫面,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技法
此畫用筆方圓兼施,用墨乾濕相間,湖石採用披麻和斧劈結合得很自然,中鋒、濕筆點苔,柯木多用枯筆遒勁秀拔,足見文氏書法功力之深厚,他善於以書法入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歷史傳承
該圖經清內府、董誥和近人龐元濟收藏。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傳世畫作有《山居雪霽圖》《惠山茶會圖》《春到寒林圖》《吳山秋霽》《溪山對弈圖》《綠蔭清話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