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化冬棗建園、栽植技術規程

《霑化冬棗建園、栽植技術規程》是2018年6月9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霑化冬棗建園、栽植技術規程
  • 標椎編號:T/ZHDZ 003—2018
  • 國民經濟分類:A015 水果種植
  • 發布日期:2018年06月09日
  • 實施日期:2018年06月28日
起草單位,起草人,主要技術,

起草單位

濱州市霑化區霑化冬棗協會。

起草人

郭慶宏、吳振美、趙建光、周嗣慶。

主要技術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霑化冬棗的建園質量要求、生產環境要求、栽植方法等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霑化冬棗的建園及栽植。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下列檔案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定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檔案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檔案,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 3095 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 5084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 /T 18846 地理標誌產品 霑化冬棗
3 建園質量要求
3.1 園地選擇
生產優質霑化冬棗,在選擇園地時,應選擇在空氣清新、水質純潔、土壤未受污染的良好農業生態環境地區。園地周圍沒有污染源(如化工廠、農藥廠、造紙廠等),土壤不含天然有害有毒物質,肥力較高,土壤礦物質元素位於正常值範圍,無農藥殘留污染,園地的土壤質量及空氣品質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要求。
3.2 園地規劃設計
栽植前進行園地規劃設計,包括護林房、道路、排灌渠道、小區及附屬設施,合理布局並繪製出平面圖。
3.3 改良土壤
定植前,平地應進行土地平整和鹽鹼地改良。山區、丘陵地應進行水平梯田整地。
4 生產環境要求
本地區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南靠黃河(北緯37°34〞~38°11〞,東經117°45〞~118°21〞),氣候四季分明,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春秋風向多變,形成相對獨立的氣候。
4.1 日照
年平均日照2627.3h,年平均日照率61%,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26.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生理輻射總量63.2千卡/平方厘米。
4.2 氣溫
年平均氣溫12.5℃,1月份平均氣溫不低於-4.4℃,?10℃有效積溫不少於4000℃。平均無霜期203天。
4.3 降水
降水主要靠夏季風帶來的水氣,年降平均降水544.3mm(季平均降水量為第一季度21.6mm,第二季度129.9mm,第三季度341.3mm,第四季度51.5mm),生長期降水量488.2mm。
4.4 土壤
土壤系黃河沖積平原,土體厚,養分含量高,其中有機質含量7.55g/kg—12.75g/kg,平均含量10.25g/kg;全氮含量0.461g/kg—0.815g/kg,平均含量0668g/kg;全磷含量1.123g/kg—1.449g/kg,平均含量1.298g/kg;鹼解氮29.04—53.89mg/kg,平均含量38.74mg/kg;速效磷4.64mg/kg—14.56/ mg/kg,平均含量8.4 mg/kg ;速效鉀137.18 mg/kg—263.71 mg/kg,平均含量185.22 mg/kg;土壤PH值6.2—7.8,呈中性至微鹼性。土壤總鹽量控制在3%以內,其中氯化鈉含量低於1.5%,為適宜栽植區。
5 栽植
5.1 栽植密度
大冠形,株距3m—5m,行距5m—7m;中冠形,株距3m—4m,行距3.5m—5m;小冠形,株距2m—3m,行距3m—5m。
5.2 栽植方式
一般進行單行栽植,多用長方形,寬行窄距,行向以南北向為宜。
5.3 栽植時期
分春栽和秋栽,即在土壤解凍後至苗木發芽前或苗木落葉後至土壤封凍前完成(春栽3月上旬至4月上中旬,秋栽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5.4 栽植方法
挖長寬深各0.8m—1.0m定植坑或寬深各0.8m—1.0m的定植溝,表土與底土分放;每畝施腐熟好的農家肥5000kg,與土拌勻後回填、灌水,土壤沉實後待植。栽植時再挖長寬深各0.3m—0.4m栽植穴進行栽植。栽植時將苗木立於穴的中央,使其根系自然向下舒展,並將肥肥沃的表土填至根系,邊填土邊輕輕提動苗木,以使苗木根系與土壤密接,栽植深度為苗根頸與地面相平為宜(嫁接點高於地平面)。苗木栽植後在四周做成土梗,灌足水。水下滲後對歪斜下沉的苗木,做適當調整。春季,栽後及時覆膜保墒;秋季,栽後立即塗白,並在寒冬來臨前澆封凍水,然後培土堆,來春萌芽前10天左右去掉土堆,然後覆膜,覆膜以1 m2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