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起,太平軍同捻軍數次占領縣城,迫使知縣張組遷縣治於六萬寨。嵌砌在南門山牆上的《霍山正堂張諭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戶目》兩碑文中記,“清鹹豐十一年奉知縣諭修築此寨,”對付“捻軍”。光緒《霍山縣誌》記,“……發捻侵擾,居人石蘊生等環山壘石,又於南北兩門外各建碉台一,居人賴以安”。寨牆用石塊沿山脊壘成。相對高約6米,寬1.5米,周長約2000米,現部分倒塌。寨牆每隔一段,築有小石室,似碉堡,室內石壁向外鑿有“凸”字形槍炮眼,既可瞭望又可射擊。南北兩寨門為卷頂,間距約300米,其中南門石室高約7米,內約9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城樓,頂用條石扣合,飾有葫蘆鎮符。兩邊山牆各開一門,可通兩邊寨牆。門楣上嵌砌“秀冠南山”石刻。門左右石壁上各嵌有《霍山縣正堂張諭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戶目》碑,現保存完好。北門樓已毀,“清流淠北”的門楣石刻倒在草叢中。距南門東200米處,建有一座雙層炮樓,上層有瞭望窗,下層有幾個槍炮眼。寨中央山脊東側,有一座小石廟,門上嵌有“雲霧庵”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