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冬眠的鳥

需要冬眠的鳥

白胸秧雞屬小型涉禽,鶴型目秧雞科鳥類,共有4個亞種。卵生動物。多棲息於沼澤、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叢、小竹林等地,啄食動物性食物,需冬眠。分布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和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胸秧雞
  • 別稱:苦惡鳥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
有的動物冬天需要冬眠。大黑熊到了嚴冬季節,都躲進了樹洞裡睡大覺,餓了就用舌頭舔舔那富有營養的熊掌;蛇和蟾蜍都鑽迸洞穴里,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呆在裡面。它們直到來年驚蟄以後,天氣暖和了才出洞活動。
鳥類中的個別種類也有冬眠現象,這種情況可能不為廣大青少年所注意,現在向你們介紹一種叫白胸秧雞的鳥。
白胸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骨為短;跗骨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分布於分布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和中國。
白胸苦惡鳥是小型涉禽。上體暗石板灰色,兩頰、喉以至胸、腹均為白色,與上體形成黑白分明的對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紅色。成鳥兩性相似,雌鳥稍小。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欖褐色,並微著綠色光輝。兩翅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兩側、肛周和尾下覆羽紅棕色。幼鳥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體的橄欖褐色多於石板灰色。
虹膜紅色。嘴黃綠色,上嘴基部橙紅色。腿、腳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 175-258g,♀ 163-251 g;體長♂280-346 mm,♀267-323 mm;嘴峰♂37 -40 mm,♀ 32-42 mm;翅♂ 156-175 mm,♀150-174mm;尾♂68-85 mm,♀61-78 mm;跗蹠♂53 -63 mm,♀46-58 mm。(註:雄性--♂;雌性--♀)
此鳥又叫苦惡鳥,這是根據它的叫聲而得名的。它廣泛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上體黑色,面部及下體白色。
屬於小型涉禽鳥。平時多棲息於沼澤、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叢、小竹林等地,啄食動物性食物。清晨和傍晚常能聽到它們的鳴叫,在繁殖季節,從早到晚幾乎都可聽到叫聲。每年4月初,開始在灌木叢和蘆葦叢中營巢。每年產2窩,每窩3-9枚卵不等,卵殼土白色或土黃色,上面帶有褐色斑點。孵卵由雌雄鳥共同擔任。入秋以後,秧雞結束了繁殖生活,幼鳥已經長大,可以獨立生活了,這時,它們的活動反而更加頻繁,每天不知疲勞地四處尋找食物,好象從不知道飽似的,只吃得個個膘肥體胖,甚至飛起來也覺有些吃力,難怪有的人專在這個時候去捕捉秧雞食用,肉味肥嫩,視為佳肴。
初冬季節就要到了,天氣逐漸變冷,胖乎乎的秧雞個個急於選擇乾燥的石洞或泥洞,鑽到裡面冬眠了。秧雞在洞裡不吃不動,或很少活動,呼吸次數減少,血液循環減慢,新陳代謝減弱,儘可能減少消耗體內的營養物質,憑藉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春風趕走了嚴寒的冬天,小草發出嫩芽,昆蟲開始活動了,秧雞在洞中逐漸甦醒,它慢慢地走出來。經過3個月的冬眠,身體虛弱多了,走起路來都有些搖晃,不能飛行,視力也很模糊,它們當務之急是增加營養,吞吃大量食物以強壯身體。1個星期過後,體力得到了恢復,能夠正常飛翔,到處又可聽到它的叫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