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層研究五十年》是198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拉特克利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離層研究五十年
- 作者:拉特克利夫
- 譯者:武漢大學空間物理
- 出版時間:1983年10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書號:130312166
《電離層研究五十年》是198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拉特克利夫。
《電離層研究五十年》是198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拉特克利夫。內容簡介本書為《大氣和大地物理學雜誌》的一期專刊,由16篇文章組成。作者都是從事電離層研究多年、世界知名的專家。他們各就所長回顧並評述了電離層研究實...
電離層從離地面約50公里開始一直伸展到約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層大氣空域,其中存在相當多的自由電子和離子,能使無線電波改變傳播速度,發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產生極化面的旋轉並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簡介 由於受地球以外射線(主要是太陽輻射)對中性,原子和空氣分子的電離作用,距地表60千米以上的整個地球大氣層都...
《地震引發的電離層同震和震後效應的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郝永強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強烈地震或海嘯發生時,在電離層中可觀測到顯著的同震或震後擾動,這一現象反映了岩石圈-大氣層-電離層之間的耦合作用和過程。近年來對多次8級以上地震的觀測研究確認了此類現象,但對現象和物理機制還沒有形成統一...
《我國空間電離層中的低頻電力線諧波輻射研究》是依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吳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大量地基觀測和天基探測實例表明,電力線的諧波輻射不僅會對公用電網及其它地面系統造成危害,在一定條件下還會對空間電離層和磁層造成擾動。作為空間環境的一種人為污染源,電力線諧波輻射(PLHR)...
《中低緯度地區午夜之後電離層F2層增層現象的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姜春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電離層F2層增層是在常規電離層F2層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特殊的電離層結構,其表現為電離圖F2層回波描跡分裂成兩層回波。已有觀測結果和理論研究表明,白天F2層增層是由向上ExB漂移、子午風、...
《極區頂部電離層的掩星探測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安家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隨著第24個太陽活動周期的到來和十二五期間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推進,極區電離層的研究日益迫切。極區電離層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業界研究的熱點,但是,頂部電離層的相關研究工作囿於觀測手段的限制,開展仍然...
因此,研究極區電離層電漿塊的形成機制和演化特徵,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過程,能為極區電離層建模進一步提供物理依據。本項目擬基於我國南極中山站和北極黃河站白天處在極隙區並形成地磁共軛的優越地理條件,利用站上已有的先進光學、無線電等方面設備的觀測數據,結合EISCAT/SuperDARN雷達和GPS ...
擬研究內容包括多星極光成像數據的融合,在此基礎上研究極光粒子沉降能量的空間分布隨太陽活動、地磁活動、行星際磁場條件等因素的變化,並探討其電離層效應,以深入探討磁層與極區電離層/熱層耦合機制,為空間天氣建模和預報服務。在本項目實施的四年過程中,通過融合TIMED/GUVI極光成像儀和近年來才發布的多個DMSP/SSUSI...
《中電離層剖面準周期振盪的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由黃信榆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 採取實測資料分析與理論模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電離層剖面準周期振盪的形態規律及其相應形成理論。首先,發現電離層剖面F區,以五分之一幾率,發生“拉松”與“壓密”兩種狀態交替...
採用多維動力學模型,研究電子迴旋加熱共振機制中的非線性物理過程。闡述參量不穩定性產生波恩斯坦坦波/高頻混雜波對電子的加熱機理。同時,研究電離層人工改性產生的非線性現象對電磁波傳播和散射產生的影響。本課題形成研究電離層小尺度擾動產生機理及其影響的系統和理論,為人工電離層改性實驗提供參考。結題摘要 本課題...
(2)利用垂測儀、斜向返回雷達和GPS層析技術對中緯度二維電子密度剖面進行了重構研究。(3)初步建立了開爾文-亥姆霍茲不穩定激發E層不均勻體的數值模型。(4)統計分析了2012-2014年夏季武漢和北京MST雷達的電離層回波數據。上述結果對認識和理解大氣風場、電離層背景參數、重力波與E層不均勻體直接的聯繫,進而分析中...
如果利用兩個頻率,則可消去相對速度的貢獻而得到電離層積分電子密度數據。這就是差分都卜勒法。傳播與探測 電離層電波傳播和電離層探測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歷史發展看,正是利用電波傳播的探測方法證實了地球電離層的存在。迄今為止,電波法探測一直是開展電離層研究的重要手段(見電離層探測)。而電離層探測的成果又使...
源於中低緯電離層的高密度電漿被亞極光極化電場運輸到高緯電離層後,將對高緯電離層動力學產生重要調節作用,從而影響高緯電離層-磁層間的物質及能量耦合。本項目以暴時增強電子濃度對高緯電離層特徵參量變化的觀測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具體研究暴時增強電子濃度隨高緯對流而流入極區不同區域的電離層時,對不同區域...
以往疊代型GNSS電離層層析研究僅關注疊代模型,本項目將從兩方面入手提高電子密度層析反演精度:①現有的疊代模型僅與對電子密度誤差起放大作用的GNSS射線截距權重相關,本項目以射線截距和電子密度乘積的組合為變數,研究地磁坐標系下的新疊代模型,實現按像素格網內的電子密度對TEC的貢獻來分配TEC反演值與實測值之間的...
針對上述問題,本項目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 構建了一種新的電離層層析模型 常用的離散像素的電離層層析模型由於所劃分的像素相互不重疊,且在選擇的反演時段內假定每個像素內電子密度是不變的,導致重構圖像解析度較差。針對上述問題,本項目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一種基於球形泡基的時變電離層層析模型,新模型...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作為一種十分有效的大地測量技術,在過去二十年間被成功的套用於眾多重要的科學研究中,例如全球高程模型建立,地震、地下水開採、和煤礦開採等地表形變測量。在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成像過程中,電磁波穿透大氣層過程中與電離層相互作用,其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都會對InSAR的測量結果造成影響...
本項目的研究通過比較的南半球夏季電離層異常區與非異常區的峰值密度, 考察同時期當地電離層觀測所反演的中性風場的經度變化,進一步深入探討了夜間電離層變化特徵及其主要動力學過程。運用2006-2008年期間COSMIC 掩星群觀測電離層最大電子密度和峰值高度數據,分別分析和反演南半球中緯區域電離層最大電子密度和F2 層中性...
本項目主要開展了以下研究:1、暴時穿透電場對低緯/赤道電離層影響的衛星觀測和數值模擬;2、超強磁暴期間低緯電離層回響的CT反演;3、電場穿透特徵的統計分析; 4、不同經度扇區電離層暴的統計特徵。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2000年7月15-16日超強磁暴期間,正午、黃昏和午夜扇區都發生電場穿透,午夜前扇區穿透效率...
DRM作為中短波廣播數位化新標準,發射基於OFDM傳輸的數字調幅信號,如果利用該信號作為雷達外輻射源,將形成一種新的電離層無源探測手段。項目首先基於電離層信道特性、DRM信號調製解調及無源雷達技術建立系統探測理論框架,然後利用自主研製的高頻超視距雷達建立電離層無源探測實驗平台,結合理論模擬與實測處理研究提取電離層...
《暴時電離層擾動全球綜合分析與模式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馬淑英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利用非相干散射雷達、衛星測量及電離層CT等空間探測數據,結合數值模擬,研究了暴時極區電離層行為及其所受太陽風與IMF的控制,以及中低緯電離層暴特性。研製成功可視化多功能EISCAT雷達數據與全球垂測數據大批量...
本項目把逆散射理論基本原理套用到電離層斜向返回探測反演研究中,利用斜向返回散射數據,借鑑地震波反演中較為成功的理論方法,進行電離層非線性反演理論和實驗研究,力求建立電離層反演的新方法,解決電離層返回斜測反演的唯一性和不穩定性問題。這對電離層反演理論研究、電離層實時預報及其在無線電系統中的套用等都有...
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無限的世界裡,海洋和電離層是和人類生存緊密相關的兩大組成部分。隨著海上自然災害和天文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海洋與電離層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建立全天時、全天候、實時聯合監視海洋及其上空電離層的平台,觀測颱風、海嘯等海態變化過程的同時更需要觀測突變海態對電離層擾動演化過程,進而研...
《“地-電離層”模式電磁波傳播特徵研究》是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底青雲 、王妙月。內容簡介 本書對“地-電離層”模式下電磁場傳播的特徵與規律進行了研究,是利用猶他大學的電磁場模擬平台和我們自己搭建的“地-電離層”電磁場模擬平台理論研究成果及數值模擬結果的綜合。書中第2章首先介紹通信領域關於...
《無線電波傳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論文 在《地球物理學報》、《空間科學學報》和《Radio Science》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譯著 1.《電離層研究五十年》,科學出版社,1983年。2.《電離層中的非線性現象》,科學出版社,1987年。3.《冷電漿波》,科學出版社,1988年。4.《電磁場中...
此外,地質年代中地磁極運動的資料,對研究氣候恃的變遷、緯度的變化等古氣候、古地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古地磁學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夾新興的一門學科,發展較快。近幾年來,根據海洋磁測和古地磁場倒轉資料對海底擴張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從而引起了對古地磁學的普遍重視。地磁學 地磁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