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往事》是北京電視台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電視暨中國電視劇誕生五十周年專門製作的獻禮節目。該片按編年體的方式講述了1980年電視復興時期至1999年二十年間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和傳播史。
基本介紹
- 集數:20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類型:紀錄片
- 導演:王扶林、黃蜀芹、趙寶剛、鄭曉龍
- 編劇:宋強
- 主演:陳道明,葛優
- 中文名:電視往事
- 播出平台:北京電視台
基本信息,分集介紹,
基本信息
《電視往事》由青年作家宋強擔任總撰稿,由王剛擔任主持。採訪了眾多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留下印跡的影視人物,導演王扶林、黃蜀芹、趙寶剛、鄭曉龍、英達;演員陳道明、葛優、張國立、唐國強;配音演員姚錫娟、簡肇強;學者紀連海、尹鴻、周孝正;主持人趙忠祥、倪萍、潮東、徐滔、春妮、吉雪萍;作家梁曉聲、劉震雲、蔣子龍;歌手劉歡;畫家陳丹青等知名人物將與觀眾一起回憶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歷程。該片回顧了《加里森敢死隊》《血疑》《上海灘》《渴望》《還珠格格》等曾在中國大地風靡一時的電視劇。
分集介紹
第1集 1980年
有關中國電視復興的故事,從1980年開始。這一年,電視尚未普及,剛剛創刊的《大眾電視》發刊詞中寫道:《大眾電影》有了姊妹花。這一句話,是電視界在吹響起航的號角。
改革開放之初,《大西洋底來的人》轟動神州,中國的社會記憶中銘刻了“麥克鏡”、電子琴等新奇的事物,五光十色的電視畫廊開始豐富中國人的生活。趙忠祥回憶跟隨鄧小平訪美,過慣了拿著票證買東西的窮日子,擔心隨便吃會把美國吃窮。
本集還回憶了《加里森敢死隊》從熱播到中途停播的前前後後。
電視連續劇的歷史,也是改革開放歷史的映射,牽動著時尚、觀念的變化。電視劇《喬廠長上任記》原作者蔣子龍將細數小說出台後的曲折歷程。
第2集 1981年
1981年的國家大事和社會公共生活事件,電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活躍。審判“四人幫”等重大事件,都是通過電視直播在第一時間為觀眾所獲知,電視報導與民眾情緒的互動成為1981年的一個社會景觀。
電視工作者在新形勢的壓力之下意識到,生產自己的電視劇,是必須承載的歷史使命。第一部“國產”電視連續劇《敵營18年》在一片爭議聲中亮相。有人說劇情虛假,這種玩法十八天也玩不下去;有人批評主人公靠出賣色相換取信任,敗壞了地下工作者的聲譽。對此,主演張連文自有說法。
這一年,電視業面臨空前的糧草危機,從此引進劇開始填補空白,大行其道。《姿三四郎》讓中國觀眾如醉如痴。
本集還將帶你走回《無名英雄》的溫馨回憶,重溫俞林和順姬美好情感。
第3集 1982年
1982年1月,廣東電視台播出了錄製的8集電視連續劇《蝦球傳》,這是中國大陸製作的第二部電視連續劇。在成方圓《遊子吟》的歌聲中開創了當時內地電視劇的收視高峰。
因為主演《赤橙黃綠青藍紫》,陳寶國一夜成名,聽他談談塑造叛逆青年劉思佳的心情。
《蹉跎歲月》喚起知青懷舊熱。在本集,你可以看到久未露面的肖雄。蔡曉晴也將跟您說說拍攝時劇組人員是怎樣搶導演的“戲”。
祝延平扮演的《武松》成為一代人的崇拜的英雄,如今回看,孫周執鏡拍攝的人虎之斗依然栩栩如生。
1982年的電視記憶還有許多標誌性事件:首次全面轉播西班牙世界盃足球賽讓廣大球迷過足了球癮;《西遊記》的開拍,圓了許多人上天入地的夢想……電視的“盛世”,已經初見端倪。
第4集 1983年
這一年湧現出更多的標誌性事件:春節晚會首次亮相,改變了中國人的風俗。黃一鶴作為總導演暢談舉辦晚會的初衷。《話說長江》橫空出世,傳遞著豐富的人文地理信息。
張海迪事跡感動中國,《生命的故事》通過電視鏡頭宣講人生的意義。
拍攝副連長犧牲一場戲,演員表演成功,導演沒有喊過,攝像孫周卻堅持要求重新拍攝,周里京向您講述《高山下的花環》的幕後故事。
為人們所熟知引進劇《排球女將》與“女排熱”相互呼應,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也書寫了中國青年的勵志篇章。原國家隊主力隊員孫h會向您敘說,如何在小鹿純子“晴空霹靂”和“幻影遊動”的感召下,走向了排球之路。
83版《射鵰英雄傳》登入內地銀屏,金庸迷有幸一圓武俠夢。
第5集 1984年上
這是電視傳播史最重要的時代之一。隨著開放的形勢,港台劇開始大量流入內地。一曲《我的中國心》港台的流行音樂,港台的服裝服飾,港台的家用電器,深刻地衝擊著我們的生活。洛杉磯奧運會實現零的突破,民族認同感伴隨著《霍元甲》油然而生。成為1984年民眾文化生活的一個興奮點。隨後港台劇《霍東閣》、《陳真》、《一剪梅》接踵而至。
在中國城市改革的第一年,如何順暢地渡過新老體制交替時期,是一個許多人都曾面對過的巨大的難題。《新聞啟示錄》等改革題材作品電視劇折射了人們的思考。當年,描寫步鑫生改革過程的《女記者的畫外音》送審省台、央視,無人敢拍板定案,最後如何播出的,且聽導演奚秀蘭娓娓道來。
《今夜有暴風雪》再次觸摸知青返城的敏感話題,鄧琳回憶小平同志觀後感受。孫淳、孫周兄弟倆一同追憶艱苦歲月的艱苦鏡頭。
第6集 1984年下
這一年迎來了第二次引進劇的高潮,率先出現的就是日劇的青春衝擊波。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命運》給了一代人最美好的回憶。通過《血疑》國人知道了 “RH陰性AB型”,此外《血疑》還在播出傳播史上掀起了一個“插播廣告”風波:電視的商業化運作本屬正常,在當時的中國卻引起強烈的牴觸。
以《女奴》《卞卡》為標誌的拉美電視劇旋風,給中國電視工作者帶來有益的啟示。室內劇的概念,電視劇的商業化操作,悄然地付諸實踐。作為中國電視劇製作主力部隊的北京電視劇製作中心,因此受益匪淺,對此,中心主任鄭曉龍自有心得。
一部《夜幕下的哈爾濱》,播的王剛家喻戶曉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主持人王剛現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7集 1985年
一部來自香港的電視連續劇《上海灘》,以龍捲風般的氣勢橫掃全國各地,港台劇的全新模式在挑戰著傳統經驗,《上海灘》帶來的是電視劇文化的征服。周潤發、趙雅芝一時間為觀眾熟知。
內地電視劇也走上新的台階,《新星》火爆,體制改革成為家家戶戶關心的命題,周里京也從此成為縣委書記的典型;
《尋找回來的世界》則在關注心靈的迷失,作為當時的時髦青年,許亞軍一舉征服了少男少女們的心,回看當年的歷程,他有什麼感受?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世同堂》以28集的宏大規模,結束了內地不能攝製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歷史,本片以深厚的歷史容量、生動的人物形象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將中國電視連續劇的創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第8集 1986—1987年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的電視產業正在崛起,本土電視劇的創作和製作水平日趨成熟,取得了初步成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古典名著、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紛紛開花結果。本集回溯了《紅樓夢》等劇的輝煌成就和幕後故事,王扶林、歐陽奮強、鄧婕走進演播室,一同與您回憶電視往事。
從普通農民到商業巨賈,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艱苦創業,打動中國觀眾。
本集還縱覽了電視傳播的興旺局面,此時中國的電視觀眾已經達到6億,居民的電視機擁有量達1.2億台,中國成為了世界上電視人口最多的國家。觀眾需要更多、更好看的電視節目,電視劇創作和製作,也初步具備了應對這一局面的能力。
第9集 1988年
這是繼續突破的年代。《西遊記》和《末代皇帝》兩部劇雙璧生輝。中國電視劇獲得大豐收,代表性事件是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西遊記》功德圓滿,1988 年新春全劇25集在國內外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並榮獲年度中國“飛天獎”特別獎、“金鷹獎”大獎。六小齡童帶著虔誠感恩的心表演孫悟空。
在《末代皇帝》中嶄露頭角的陳道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這次破例走入演播室暢談拍攝往事。
《雪城》關注人的困境,梁曉聲堅決反對倪萍出演女主角,只因她“漂亮”。倪萍壓力中出演反而找到人物精神。
《便衣警察》延續沉重歷史敘說,反思文革往事。直到如今胡亞捷還無法擺脫“陰影”。兩部劇同時應和了樂壇“西北風”,《心中的太陽》、《少年壯志不言愁》把劉歡唱紅大江南北。
《神探亨特》不僅帶來了太平洋彼岸的警察故事,也讓國人知曉了“米蘭達條款”。
第10集 1989年
充滿了矛盾的年代,電視劇功能開始發生商業化轉型:人們意識到,電視劇是一種可以寄託夢想,和宣洩心理欲望的娛樂敘事形式。電視劇創作仍然穩健地發展著,電視連續劇的生產數量急驟增長,猛增到1200多集。
這一年造就了中國電視劇史上最成功的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與狗》和《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成為本年度的亮點。“百姓媳婦”吳玉華談拍戲之苦,坦言苦戲拍的不容易。學者于丹點評三部曲成功原因。
《十六歲的花季》牽動了千萬少年兒童的心,作為主持人,吉雪萍、春妮戲裡戲外有著各自的體會。
最小的投資,最大的劇組,最感人的經歷,《長城向南延伸》為何讓張國立受用終身。
台灣引進的《星星知我心》呼喚人間的真愛,感動的億萬觀眾淚流成河,從此“世上只有媽媽好”也成為最樸素的真理。
第11集 1990年上
進入90年代,以《渴望》為代表,電視劇製作進入新的時期。全民性的“渴望”熱帶來新的啟示,該劇的成功意味著價值觀的回歸。論述文藝作品的社會影響,此劇可謂登峰造極。劇組應邀到外地,上下飛機享受到走紅地毯的待遇。好人劉慧芳深入人心,以至於廣大觀眾把張凱麗當成了訴說心事,解決疑難雜症的對象,凱麗如何從最初的一夜成名的喜悅走向了痛苦和困惑。
電視觀眾迎來了新一輪的港台劇熱,《義不容情》、《流氓大亨》、《春去又春回》打開了新的視野,港台劇是劇場記憶歷史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領域。由於人文歷史環境的差異,內地、香港和台灣三地電視劇發展的走向及創作理念,有著很大的不同。兩岸三地的電視劇既有共性特徵,又有濃郁的個性色彩,是華語電視劇中丰姿各異的三棵大樹。
第12集 1990年下
電視劇創作在90年代發端之時,《圍城》和《渴望》雙雙走紅。奠定了火紅的新開局,寫下一個不俗的開卷。雅俗共賞的《圍城》,是電視劇歷史上的經典案例,主創人員話《圍城》,重溫當年的溫馨。回憶此劇,陳道明不忘李媛媛;葛優“色談”李湄亭;英達笑說上海話;呂麗萍坦言有壓力;黃蜀芹言稱此劇演員都是歪瓜裂棗。
看《楊乃武與小白菜》重溫滿清四大冤案,導演看中純情陶慧敏,如何要求其展現風騷一面,陶慧敏又如何應對。
同時,電視劇必須面臨市場檢驗也成為共識,一系列方言劇的誕生,開闢了大眾化和市場化的新的路徑。1990年的開闊局面,帶來的是電視藝術的多元化,電視劇的發展,呈現出更加絢麗多姿的脈絡。固守理想陣地,保持人文情懷,是我們始終面臨的課題。隨著大發展格局的形成,在各種紛爭和反思之中,誕生了一部部值得回望的電視劇精品。
第13集 1991年上
1991年的中國螢屏好戲連台,各種題材、各具特色的經典劇集紛紛湧現。《外來妹》構築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謳歌了新時代的勞動者,展現著經濟發展的活力,給更多的人帶來夢想。陳小藝通過親身感受談悶罐車之苦,導演成浩通過親歷經驗談農民工之痛,。
電視劇《楊家將》《孔子》以不同的風格詮釋傳統文化,打造中華民族的傳奇。這兩部劇都堪稱電視劇精品之作。《孔子》為何叫好不叫座,《楊家將》為何叫好不留名,本集將和您一同分析原因。
而《雪山飛狐》成為更廣泛的人群的追捧對象,大陸港台三地演員成功合作,為電視的娛樂化、大眾化提供有益的啟示。
第14集 1991年下
《編輯部的故事》帶動創作觀念的變化,開創了一種更自由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喜劇模式。本劇也成為中國影視巨星的起飛平台。葛優、呂麗萍在本集中趣話《編輯部的故事》。
《北洋水師》《趙尚志》展現民族情懷,以各自的魅力征服觀眾。愛國主義和民族復興成為年度的主題。陳道明為何棄演鄧世昌,選中日本人伊藤博文。
王志文、艾蕪一老一少出演《南行記》,說起老先生,王志文內心充滿敬意。
《上海一家人》展開的“家國敘事”,啟示人們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的密不可分。同時,中國人的財富夢想與奮鬥,上海的城市精神昭示了廣大觀眾。對比《阿信》,李玲更愛《上海一家人》。
第15集 1992—1993年
1992年的年度敘事,將重點放在一個新人群——80後一代的身上。《小龍人》《少年特工》成為80後一代的里程碑式的回憶。而美國引進劇《成長的煩惱》,不僅讓中國的家長有所啟示,而且成為年輕一代心目中的經典。
《過把癮》成為人們心目中情感劇的經典,重放王志文和江珊的一顰一笑,鬥嘴調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25年後,王志文,趙寶剛各談內心感受。
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帶動了一批類似影劇的火熱,反映了出國潮對中國人心靈的衝擊,剖析中西文化的差異,展開對“新世界”的探索。鄭曉龍為什麼要選中這樣一個題材,王姬又受到華人餐館怎樣的揶揄,著名旅美畫家陳丹青如何在紐約捷運邂遇《北京人在紐約》劇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又是怎樣看待當年留美熱。嘉賓將一一道來。
第16集 1994—1995年
1994年和1995年是電視往事風景繁茂的年代。《我愛我家》的巨大親和力和機智幽默的風格,為生活類電視劇樹立光輝的範例。英達坦言《我愛我家》應是梁左作品集,以後沒有逾越這座高峰,只因梁左做早離世。楊立新回憶拍攝花絮,笑揭文興宇如何背台詞。
紀實電視劇《918大案》讓人眼前一亮,繪聲繪色表現公安人員與犯罪分子的鬥爭。原為開封公安局局長,現為公安部發言人,武和平回憶當時自己如何演繹自己。
1994年的巨作《三國演義》,不但在海內外傳播了中國優秀文化,而且取得巨大經濟效益。“諸葛亮”唐國強訪問泰國,華僑為其下跪,究竟為何,且聽本集分解。
諸多的流行文化元素出現,昭示了未來的時尚潮流。金庸武俠小說全面登入大陸,香港電視劇《戲說乾隆》在首播三年之後風行內地,戲說與“大話”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未來的網民們自由思維的營養土壤。
第17集 1996年
技術革命、觀念更新、文化轉型,諸多元素影響和塑造著1996年的中國電視螢屏,人們感知到的,是樣式更為豐富視聽盛宴。香港回歸前夕,熱播軍旅題材劇《和平年代》,張豐毅扮演執著軍人感同身受,作為“家屬”吳越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
《宰相劉羅鍋》成為耀眼的風景,由此接踵而來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等“戲說”之風有收穫,也有偏差。對於《鐵嘴銅牙紀曉嵐》張國立、張鐵林各說各話。
這一年,《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使“海岩劇”浮出水面。徐靜蕾首次與濮存昕對戲心中難免忐忑,濮存昕開始為她擔心,剪輯完成一塊石頭終於落地。海岩劇自此掀起新的言情與浪漫熱潮,,相關藝術實踐和唯美的追求,給電視劇創作摸索出新的思路。
第18集 1997年
本年《水滸傳》成四大名著完美終結篇,于丹恣意揮灑言語,點評此劇好在何處。王思懿坦言壞事做過,偷情偷過,觀眾對潘金蓮竟能如此寬容,美女至今仍然唏噓不已。
劉震雲用辯證法辨析《一地雞毛》,陳道明絲毫不掩蓋對小人物的偏愛。
這一年的電視螢屏,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昂揚姿態示人,電視人更加關注現實生活的波瀾壯闊,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在大行其道。《人間正道》《紅旗渠》振奮人心,也經得起藝術和市場的檢驗。
在物質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背景下,優秀影視作品給人一種精神的昭示,這構成了1997年中國電視螢屏的主旋律。
第19集 1998年
三部空前成功的大戲——《雍正王朝》《還珠格格》《牽手》,構成1998年電視記憶亮麗的風景線。三部劇以不同的向度,極大地滿足了不同人群對不同種類作品的需求。電視作品的豐收年,也帶來許多爭議,二月河、紀連海對“雍正”不敢恭維,唐國強據理力爭,堅持這般塑造作古皇帝。
對於搞笑“格格”,張鐵林、趙薇都說心裡沒底,慶幸如此演繹,竟博得眾多人氣。
蔣雯麗對《牽手》一見鐘情,感覺這就是為她寫的劇本。
當時,徐靜蕾《將愛情進行到底》被指老黃瓜刷綠漆,現在回看覺得是真正的偶像劇。
不容否認,此時電視劇的鼎盛時代已經來臨。娛樂時代的商業成功證明:電視所包含的家長里短,電視劇場裡折射出的觀念變化、社會風尚、大眾趣味,使這個舞台本身充滿著時代訊號的敏銳傳導性。
第20集 1999年(終結篇)
《電視往事》是一個尋夢的歷程,經過20年的時間,這個以寂寞而樸素的姿態開鑼的劇場,到此已是繁花似錦,氣象萬千;1999年出現的大量成功劇目,
《開國領袖毛澤東》是否相像,是否神似,李娜質疑“雍正皇帝”是否能演繹好自己的父親,唐國強也心裡沒底,忠告劇組不行就換人。
《永不瞑目》橫空出世感動中國,陸毅坦言劇中人物生活中難得體驗,借演戲自己過了一把癮。趙寶剛心中一直有一個情結,藉此戲一圓多年的“雙酷夢想”。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演繹了普通民眾的胡同生活,究竟是不是現代版阿Q,梁冠華自有看法。
本集以詩意性的筆觸回溯電視50年神奇歷史。告訴人們:電視發展史本身蘊含的歷史信息量是非常豐富的,它有助於我們回味歷史,回味我們經歷的喜怒哀樂,還原我們生活的真相,並且讓我們用一種立體的眼光來看待一個變化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