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檔案

電腦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學科
  • 定義
  • 有關術語
  • 套用
檔案,檔案類型,按用途分類,按數據形式,存取控制屬性,組織和處理類,檔案操作,檔案結構,

檔案

檔案類型

按用途分類

按數據形式

存取控制屬性

根據系統管理員或用戶所規定的存取控制屬性,可將檔案分為三類:
(1) 只執行檔案。該類檔案只允許被核准的用戶調用執行,既不允許讀,更不允許寫。
(2) 唯讀檔案。該類檔案只允許檔案主及被核准的用戶去讀,但不允許寫。
(3) 讀寫檔案。這是指允許檔案主和被核准的用戶去讀或寫的檔案。

組織和處理類

根據檔案的組織形式和系統對其的處理方式,可將檔案分為三類:
(1) 普通檔案:由 ASCII 碼或二進制碼組成的字元檔案。一般用戶建立的源程式檔案、數據檔案、目標代碼檔案及作業系統自身代碼檔案、庫檔案、實用程式檔案等都是普通檔案,它們通常存儲在外存儲設備上。
(2) 目錄檔案:由檔案目錄組成的,用來管理和實現檔案系統功能的系統檔案,通過目錄檔案可以對其它檔案的信息進行檢索。由於目錄檔案也是由字元序列構成,因此對其可進行與普通檔案一樣的種種檔案操作。
(3) 特殊檔案:特指系統中的各類 I/O 設備。為了便於統一管理,系統將所有的輸入/輸出設備都視為檔案,按檔案方式提供給用戶使用,如目錄的檢索、許可權的驗證等都與普通檔案相似,只是對這些檔案的操作是和設備驅動程式緊密相連的,系統將這些操作轉為對具體設備的操作。根據設備數據交換單位的不同,又可將特殊檔案分為塊設備檔案和字元設備檔案。前者用於磁碟、光碟或磁帶等塊設備的 I/O 操作,而後者用於終端、印表機等字元設備的 I/O 操作。

檔案操作

用戶通過檔案系統所提供的系統調用實施對檔案的操作。 最基本的檔案操作有: 創建檔案、刪除檔案、讀檔案、寫檔案、截斷檔案和設定檔案的讀/寫位置。但對於一個實際的 OS,為了方便用戶使用檔案而提供了更多的對檔案的操作,如打開和關閉一個檔案及改變檔案名稱等操作。
(1) 創建檔案。在創建一個新檔案時,系統首先要為新檔案分配必要的外存空間,並在檔案系統的目錄中,為之建立一個目錄項。目錄項中應記錄新檔案的檔案名稱及其在外存的地址等屬性。
(2) 刪除檔案。當已不再需要某檔案時,可將它從檔案系統中刪除。在刪除時,系統應先從目錄中找到要刪除檔案的目錄項,使之成為空項,然後回收該檔案所占用的存儲空間。
(3) 讀檔案。在讀一個檔案時,須在相應系統調用中給出檔案名稱和應讀入的記憶體目標地址。此時,系統同樣要查找目錄,找到指定的目錄項,從中得到被讀檔案在外存中的位置。在目錄項中,還有一個指針用於對檔案的讀/寫。
(4) 寫檔案。在寫一個檔案時,須在相應系統調用中給出該檔案名稱及該檔案在記憶體中的(源)地址。為此,也同樣須先查找目錄,找到指定檔案的目錄項,再利用目錄中的寫指針進行寫操作。
(5) 截斷檔案。如果一個檔案的內容已經陳舊而需要全部更新時,一種方法是將此檔案刪除,再重新創建一個新檔案。但如果檔案名稱及其屬性均無改變時,則可採取另一種所謂的截斷檔案的方法,此即將原有檔案的長度設定為 0,或者說是放棄原有的檔案內容。
(6) 設定檔案的讀/寫位置。前述的檔案讀/寫操作都只提供了對檔案順序存取的手段,即每次都是從檔案的始端讀或寫。設定檔案讀/寫位置的操作,用於設定檔案讀/寫指針的位置,以便每次讀/寫檔案時,不是從其始端而是從所設定的位置開始操作。也正因如此,才能改順序存取為隨機存取。

檔案結構

檔案的邏輯結構(File Logical Structure)。這是從用戶觀點出發所觀察到的檔案組織形式, 是用戶可以直接處理的數據及其結構, 它獨立於檔案的物理特性, 又稱為檔案組織(FileOrganization)。
檔案的物理結構,又稱為檔案的存儲結構,是指檔案在外存上的存儲組織形式。這不僅與存儲介質的存儲性能有關,而且與所採用的外存分配方式有關。
無論是檔案的邏輯結構,還是其物理結構,都會影響對檔案的檢索速度。檔案的邏輯結構。對檔案邏輯結構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能提高檢索速度,即在將大批記錄組成檔案時,應有利於提高檢索記錄的速度和效率;其次是便於修改,即便於在檔案中增加、刪除和修改一個或多個記錄;第三是降低檔案的存儲費用,即減少檔案占用的存儲空間,不要求大片的連續存儲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