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泳效應

電泳效應

英文名稱:electrophoretic effect

溶液中帶電粒子(離子)在電場中移動的現象。利用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移動速度不同而達到分離的技術稱為電泳技術。1937 年瑞典學者 A.W.K.蒂塞利烏斯設計製造了移動界面電泳儀 ,分離了馬血清白蛋白的3種球蛋白,創建了電泳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泳效應
  • 外文名:electrophoretic effect
  • 創建者:A.W.K.蒂塞利烏斯
  • 套用:分析化學、生物化學、臨床化學
原理,套用,

原理

在確定的條件下,帶電粒子在單位電場強度作用下,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即遷移率)為常數,是該帶電粒子的物化特徵性常數。不同帶電粒子因所帶電荷不同,或雖所帶電荷相同但荷質比不同,在同一電場中電泳,經一定時間後,由於移動距離不同而相互分離。分開的距離與外加電場的電壓與電泳時間成正比。
電泳效應
按分離原理的不同,電泳分為 4類:移動界面電泳、區帶電泳、等電聚焦電泳和等速電泳。
①移動界面電泳是將被分離的離子(如陰離子)混合物置於電泳槽的一端(如負極),在電泳開始前,樣品與載體電解質有清晰的界面。電泳開始後,帶電粒子向另一極(正極)移動,泳動速度最快的離子走在最前面,其他離子依電極速度快慢順序排列,形成不同的區帶。只有第一個區帶的界面是清晰的,達到完全分離,其中含有電泳速度最快的離子,其他大部分區帶重疊。
②區帶電泳是在一定的支持物上,於均一的載體電解質中,將樣品加在中部位置,在電場作用下,樣品中帶正或負電荷的離子分別向負或正極以不同速度移動,分離成一個個彼此隔開的區帶。區帶電泳按支持物的物理性狀不同,又可分為紙和其他纖維膜電泳、粉末電泳、凝膠電泳與絲線電泳。
③等電聚焦電泳是將兩性電解質加入盛有pH梯度緩衝液的電泳槽中,當其處在低於其本身等電點的環境中則帶正電荷,向負極移動;若其處在高於其本身等電點的環境中,則帶負電向正極移動。當泳動到其自身特有的等電點時,其淨電荷為零,泳動速度下降到零,具有不同等電點的物質最後聚焦在各自等電點位置 ,形成一個個清晰的區帶,解析度極高。
④等速電泳是在樣品中加有領先離子(其遷移率比所有被分離離子的大)和終末離子(其遷移率比所有被分離離子的小),樣品加在領先離子和終末離子之間,在外電場作用下,各離子進行移動,經過一段時間電泳後,達到完全分離。被分離的各離子的區帶按遷移率大小依序排列在領先離子與終末離子的區帶之間。由於沒有加入適當的支持電解質來載帶電流 ,所得到的區帶是相互連線的,且因“ 自身校正”效應,界面是清晰的,這是與區帶電泳不同之處。

套用

電泳已日益廣泛地套用於分析化學、生物化學、臨床化學、毒劑學、藥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服裝(紐扣 、拉鏈拉頭)、食品化學等各個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