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論》是2009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曉雲。
基本介紹
- 書名:電影通論
- ISBN:9787308069731
- 頁數:275頁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9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電影通論(大學生通識教育)》內容簡介:電影的產生,不僅為人類帶來了一種新的藝術文化樣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電影的視聽表象背後,隱藏著一個個帶有意識形態傾向的現代神話。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大眾性、流行性、消費性和商業性直接銘紋著現代社會心理,構成工業時代無所不在、戰無不勝的“世俗神話”。現代神話作為電影的深層結構,是在影像/故事/神話、創作/本文/接受的多維、動態過程中得以構建的。第一節影像/表層結構。
以電影為主要表征的現代神話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藝術的大眾化、通俗化、商品化,藝術認同於商品,審美認同於消費。因此,“文化”、“藝術”不再像19世紀那樣被理解成聽高雅的音樂或者欣賞詩歌、繪畫、雕塑、建築、歌劇,而是完全徹底地大眾化、通俗化、平民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界限開始被抹平,變得模糊不清。“MTV”不僅適用於流行音樂,也把古典音樂視覺化了。按照傑姆遜教授的說法,就是四種“深度模式”的消失,即辯證法關於“現象”與“本質”、精神分析關於“明顯”與“隱含”、存在主義關於“確實性”與“非確實性”、符號學關於“所指”與“能指”的深度模式。①“沒有只是現象的世界,現象後面也沒有隱藏什麼本質,整個世界就是一堆作品、文本。”②與此相關的就是平面感的產生。
作者簡介
陳曉雲,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副主編、北京電影學院首屆電影學博士。主要從事電影研究與教學,先後執教於浙江師範大學、西藏民族學院(援藏)、浙江大學等高校,出版《作為文化的影像——中國當代電影文化闡釋》、《絢麗的時空——電影·電視》、《視覺神話——影視文化的深層結構》、《眾人狂歡——網路傳播與娛樂》、《新中國電影史話》、《電影學導論》、《中國當代電影》、《我的秘密之花——電影中的女性》、《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一2007年)》、《電影理論基礎》等著作,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學術論文獎、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會獎”等獎項。
編委、撰稿(以姓氏拼音為序):
馮欣: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李簡璦: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
徐瑩: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講師、浙江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
楊柳: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博士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影像/表層結構
第二節 故事/敘事結構
第三節 神話/深層結構
第四節 融合/動態結構
第一章 影像
第一節 鏡頭
第二節 構罔
第三節 光線
第四節 色彩
第二章 聲音
第一節 人聲
第二節 音響
第三節 音樂
第三章 蒙太奇
第一節 蒙太奇概述
第二節 蒙太奇分類
第三節 蒙太奇:作為藝術技巧
第四節 蒙太奇:作為思維方式
第四章 故事
第一節 故事與敘事
第二節 敘事:電影、戲劇與文學
第三節 敘事:經典、現代與後現代
第五章 表演
第一節 電影表演
第二節 電影演員
第三節 電影明星
第六章 類型
第一節 類型電影概述
第二節 西部片
第三節 黑幫片
第四節 喜劇片
第五節 武俠片
第七章 流派
第一節 電影流派概述
第二節 先鋒電影運動
第三節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第四節 法國新浪潮
第五節 新德國電影
第六節 新好萊塢電影
第七節 中國新電影
書目
後記
後記
如果沒有李海燕編輯溫和的敦促,這本書的寫作不知會推延到何時。自2003年的《新中國電影史話》以來,我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電影學導論》、《中國當代電影》、《我的秘密之花》都是由李海燕擔任責編的。
常常習慣於用“事務纏身”來作為託辭,而其實參與本書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在“事務纏身”的情形下完成寫作的:今年獲得博士學位的馮欣和楊柳,在寫作過程中更要為就業奔忙;徐瑩在交出稿子的幾個小時之後要上駕照考場;教務繁忙的李簡璦總是能夠按時按質發來書稿,從我們第一次合作《電影理論基礎》開始。
本書由主編確定寫作思路並統稿,各章節執筆如下(以章節為序):
陳曉云:緒論,第一章、第三章;
徐瑩:第二章;
李簡璦:第四章、第七章;
楊柳:第五章;
馮欣:第六章。
作為一部面向大學電影教育的通識教材,本書的寫作是在綜合參考了國內外同類教科書和相關研究專著的基礎上完成的,在此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