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電影的時間和空間
time and space
通過電影藝術的創造,使觀眾感受到的時間和空間。電影是以銀幕上的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運動的時間和空間裡創造形象的一門藝術。觀賞一部影片的過程,如同感受真實的生活一樣,始終是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同時進行的。它既不像時間藝術(如詩和音樂)那樣,由讀者或聽眾藉助文字或聲音,在時間的運行中去想像和意會空間的形象,也不像空間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建築)那樣,僅僅展現出事物的空間形態,讓觀眾在某個特定的時間上從凝固的空間感受世界的奧秘。電影是在時間的推移中展示空間。在空間瞬即流逝的變換中呈示時間。因此,被稱為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體。簡稱時空藝術。
電影作為一門新興藝術在各門古老藝術之後誕生,從根本上說就是由於它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完美結合。初創期的電影被稱為“活動照相”,這是因為連續運轉的攝影機和放映機的發明,使空間凝固的照相動了起來,從而把時間因素注入了畫面空間。在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的先驅者們進行各種試驗,把不同構圖形式的空間和空間內部的變化通過鏡頭組接構成了時間過程,創造出了時空綜合的嶄新形態。電影有了聲音以後,音響作為一種更直接地展示時間延移的手段,進一步擴充了銀幕時空綜合的領域和技能,由不同的聲畫組合形式所構成的各種時空流程結構,使電影成為迄今包含創作元素最豐富、最複雜的藝術門類。
電影時空的特點電影的時間和空間和同為綜合藝術的戲劇的時間和空間有明顯的不同。在戲劇中,舞台上每一幕、場空間環境的相對凝滯和觀眾所受到的固定觀賞方位的制約,使時空的綜合往往表現為固定空間和流動時間單一層次的結合。就全場演出而言,由於演出方式的局限,時間的流動又呈間斷性和跳躍性,在自由度上受很大的束縛。電影中的時間和空間具有一刻不停的雙向流動的性質,時空綜合又可以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呈現單層、複合、多重等多種形態,從而完整地再現著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形、聲、運動及其組合,不僅最大限度地還原了人們通過視覺和聽覺對於物質世界的感知,還可以表現時間和空間在人的不同心理狀態上的變幻。
電影能對現實的天文時間作相等、延長、縮短、停滯、重複等創造性處理。能把過去和未來、現實和回憶通過順序、交錯、顛倒等方式組接在一起,還能功能性地再現和運用時間運動中由各單位時間的時值差所形成的節奏感。因此,電影時間是一種假定性的、藝術化了的時間形式,它既可以產生現實時間運行的真實感,又享有現實時間所不具有的自由度。
電影空間同樣是一種假定的空間形式。從物質形態上說,電影並非以真人實物呈現於觀眾,而是一種投射在銀幕上的影像。現實中三度空間的立體世界,在銀幕上只是兩度空間的平面投影,只是靠著影像的逼真和聲音的配合才使觀眾感到錯覺的真實。同時,電影通過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既可以對現實的物理空間作各種變形和取捨,又可以在各空間之間自如地轉換或套疊,以至創造出生活中不存在的想像或幻覺的空間。
電影時空的構成,電影時間和空間的這些特性是依靠鏡頭組接──蒙太奇來實現的。在影片中,每一個鏡頭代表一個時空單位,既表示一段特定的時間,又展現一個特定的空間。兩個以上的相連鏡頭,既可能是同一時間和空間的延續,也可能是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轉換。各式各樣的蒙太奇組接方式,完成著每一單個鏡頭時空的確認,也決定著相連鏡頭時空或延續或轉換的性質。
一般說來,單個鏡頭的放映時間即鏡頭的時值。鏡頭出現在銀幕上多長時間,它的畫內時間也就是多長時間(高速鏡頭和慢鏡頭除外)。每一個鏡頭的時態,在它由組接賦予特定性之前都是現在時,即此時此刻正在發生和進行著的動作和事態。電影最初的作品如《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就是在幾十秒鐘內不間斷拍攝了一家工廠下班時從大門打開、工人湧出到工人散盡、大門復關及一列火車開來、 到站、 又開走的過程。這些由一個鏡頭組成的影片,還僅僅表現著一個現在時態、時值與動作相等的固定空間。
發展
1900年前後,開始出現了兩個到十幾個鏡頭的電影。鏡頭之間一經組接,電影式的時空結構隨之而見雛形。幾個不同空間中互為因果的動作的組接,產生了時間的連續和縮短;同一空間中幾個不同視角鏡頭的組接,產生了時間的延長或省略;同一時間發生在兩個以上不同空間的事態的組接,或者用話分兩頭的方法,先表現一個空間發生的動作,回頭再表現當時另一個空間也在進行的事態,又產生了時間的重複和輪迴。從法國的G.梅里愛、英國的布賴頓學派到美國的E.S.鮑特,早期的電影製作者們一步步發現了鏡頭組接構成電影特有的時空流程的可能性。1907年以後,D.W.格里菲斯總結和運用了當時所有的組接手法和技巧,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較完整地出現了順序、跳躍、平行、交叉、交錯等時空組織即鏡頭敘事的形式,奠定了電影蒙太奇創造電影時空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嗣後,又經過各國電影藝術家的大量實踐,蘇聯的..愛森斯坦'" class=link>..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class=link>..普多夫金等人在20年代提出了系統的蒙太奇理論。隨著電影技術和藝術的發展,由蒙太奇實現電影時空結構的規律和方法迄今已經形成了一個豐富複雜而變幻無窮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 4個方面:①單個鏡頭的時空確定;②鏡頭組接技巧對時空轉換的意義;③聲畫組合對時空構成的職能;④一部影片的時空流程。
每一個鏡頭的時空性質,是受鏡頭的景別、角度、運動方式、長度以及聲畫組合等各種因素綜合制約後得以確定的。在時間上,相等長度的鏡頭,固定或景別較大(如特寫)的顯得時間長,運動或景別較小(如遠景)的顯得時間短;同是運動鏡頭,運動速率的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時間效果。快速的推、拉、搖、移、升、降加速著時間的運行感。反之,緩慢的鏡頭運動延緩著時間的流動。在運動鏡頭中,攝影機運動方式與鏡頭內運動物的對應關係也是時間的可變手段。攝影機與被攝物的同向運動、固定的攝影機拍運動的被攝物、攝影機與被攝物的逆向運動,會產生 3種銀幕時間:滯緩、常速和加速。這些由空間展開方式的不同而帶來的時間性質的差異,是電影特有的視覺──心理效應,電影藝術家正是根據這個效應的原理,通過對每個鏡頭畫面形式的處理完成著對觀眾在觀賞過程中時間感覺的控制,從而實現各種藝術意圖。
在電影中常常出現的疊印、多畫面(即“分割銀幕”)、變速攝影(即“慢鏡頭”或“快鏡頭”)、定格等手法是通過電影特技手段所進行的對單個鏡頭時空的一種特殊把握。疊印使一個鏡頭內同時出現兩個以上的時空,多畫面將同一時間的許多空間或許多不同的時空並列在一起,變速攝影展示了人在特殊心理狀態下時間感覺的侷促或舒緩,定格造成時空的凝固。
電影創作是一個先化整為零、後集零為整的過程。導演先通過分鏡頭,後通過剪輯,創造出每一個鏡頭的獨立時空。然而,每一個鏡頭獨立時空的真正價值,還要在它和前後相連的鏡頭組接起來以後才得以實現。鏡頭和鏡頭一經組接,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聯繫就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意義。從鏡頭性質上說,在一般情況下,固定鏡頭之間(“靜接靜”)、速率一致的運動鏡頭之間(“動接動”)、景別相同或長度相近的鏡頭之間的組接,被採用來表現常態的時空律動,產生一種平穩、流暢的敘述節奏,而固定鏡頭與運動鏡頭的組接(“靜接動”或“動接靜”)運動速率不同的鏡頭的組接(“慢接快”或“快接慢”)、景別懸殊的鏡頭的組接(“兩極跳”)和長短相間的鏡頭組接,造成時間的非常態運行──突然加速、嘎然而止或快慢不平,產生一種跳躍、突變的敘述節奏。
另一方面,從組接的技巧上說,甩、 切、 劃(圈、簾)、化(溶)、漸隱慚顯(淡入淡出),這些不同類型的鏡頭轉換方式和技術手段,又分別產生時空轉換上由快到慢、由突變到漸變、由正常過渡到延時過渡等各種不同的效果,創作者根據劇情內容和情緒的需要,將這些組接技巧靈活地運用在相連的鏡頭或場景之間,以鏡頭為單元的時空就逐漸變成了以場景為單元的時空及其轉換,同時也帶來了時空在流動中的節奏感。
組接所形成的電影時空,跟單個鏡頭中時間的實值和空間的指向有聯繫又有區別。比如:一個一雙孩子的腳在走的鏡頭,疊化出另一個大人的腳在走的鏡頭,銀幕上僅幾秒鐘,卻意味著孩子從小長大的幾十年。也就是說,組接實現了時間的濃縮,正是出於這個原理,早期電影的經典作品《黨同伐異》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表現了從古巴比倫到20世紀初近4000年歷史中的4個時代。再比如,蘇聯導演..庫里肖夫'" class=link>..庫里肖夫在20年代初拍攝過一個著名的電影片斷;
鏡頭一?一位女演員從大街走來。
鏡頭二?一位男演員沿河走來。
鏡頭三?女演員向畫外微笑。
鏡頭四?男演員向畫外(與鏡頭三相對)微笑。
鏡頭五?在一個紀念碑前的林蔭道上,兩位演員從畫面兩邊走近,會合。
鏡頭六?兩人握手的特寫。
鏡頭七?白色建築物全景。
鏡頭八?兩人沿林蔭道走去。
鏡頭九?他們登上高大的台階向白色建築物底座走去。
鏡頭十?白色建築物中景。
根據文獻記載,這個片斷的拍攝地點分別??離三俄里,鏡頭五的林蔭道則完全在城市的另一個街區,鏡頭九的台階屬莫斯科一座教堂,而鏡頭七和十則是華盛頓白宮的一張圖片,另外,鏡頭六中的兩隻手,並不是其他鏡頭裡那兩位演員的手,而是別人套上他們的大衣袖的手拍攝的握手鏡頭。這些完全沒有關聯的地理空間和被攝物,由於組接在一起而順乎邏輯地構成一個新的空間整體和完整的動作過程。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組接可以創造現實中並不存在的電影空間的作用。在當代電影中,這一原理已被普遍套用於創作實踐。
聲音和畫面的組合,是形成電影時空的又一種形式。畫面內聲音與畫面的同步或組合,是構成銀幕空間實感的時間流逝的重要元素;畫外聲音和畫面的同步或組合,又使銀幕空間延伸、擴展到了畫面以外。而畫外聲音和畫面的非同步或組合,包括聲畫對位、聲畫對列、聲畫分立等,則對銀幕空間起著深化、評價或扭曲等作用,並且創造著銀幕時間的多重複合。在通常情況下,聲音的段落和轉換總比單個鏡頭要長,即一個單元的聲音和一組鏡頭相匹配,這樣,聲音的運用又進一步豐富了鏡頭組接的功能,為電影時空的自由和變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電影的時空流程電影時間和空間的最終形式,是一部影片的整體時空流程,亦即由時空組成的全片蒙太奇結構。電影史上雖然曾出現過全片僅有一個空間的影片(《繩索》A.希區柯克,1948),也有過全片內容的時值相等於放映時間的作品(《正午》,F.齊納曼,1952),但絕大多數的影片都包容著大量和迅速的時空。導演根據創作意圖,調動上述種種組合手法和手段,將這些時空順暢而生動地構築為一種時空流程,使電影得以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有限時間內表現出我們無限豐富的世界。
電影的時空流程大體分時空順序和時空交錯兩種。在時空順序的影片中,一般全部是現在時態,最多有一些回憶或閃回。它依據劇情發生的時間進程來組織時空,推進敘事。電影中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採用了這種敘事結構,並充分挖掘和表現出特定時空的內容。時空交錯則包括兩種或更多的時態,它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和題材的特性,將不同時態的時空交叉或“錯亂”地銜接在一起,既可能賦予每一個單元時空以特定的涵義,又可能再現人的主觀心理和意識進程。《公民凱恩》、《羅生門》、《廣島之戀》、《野草莓》等現代電影的代表性作品,都採用了時空交錯的結構形式,同時又各有各的特點。
作為時空藝術的電影,時間和空間的運用和組織貫穿在創作全過程的始終,也是電影藝術家最基本的創作任務之一。在電影今後的發展中,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以及時空特性的發揮。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