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敘事系統

電影敘事系統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敘事系統
  • 名詞類型:理論
  • 名詞領域:電影文學
  • 涉及理論:符號學原理
詳述,

詳述

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20世紀70年代,建立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基礎之上的電影敘事學,突破了傳統電影敘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電影敘事的量化系統模型,為文本分析奠定基礎。電影敘事學從文學敘事學中獲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學敘事學推動了電影敘事學的研究和發展。電影敘事學借鑑和自創的理論模型包括:普羅普從俄國民間童話中總結出的31種功能和七種故事角色;列維—史特勞斯的“神話素”和二元對立邏輯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敘事作品三層次(功能層、行動層和敘述層);傑拉爾·熱奈特的五個敘事概念(1?敘述時間的“順序”;2?省略或連貫的“時間延續”;3?重複或單一的“頻率”;4?敘事“語式”,包括選擇的“視角”或“視點”;5?表示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關係的“語態”)和“調焦”分類(全知型的零調焦、敘述者所見的內部調焦、敘述者只能觀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潛入人物意識的外部調焦);阿·格雷馬斯的敘事學模型;克·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美國電影理論家愛·布拉尼根的視點論;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視化”系統(攝影機與人的目光相關的內部目視化和與人的目光無關的零目視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