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摧毀

電子摧毀,利用反輻射武器和定向能武器摧毀或破壞敵方電子信息設備或系統的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摧毀
  • 所屬領域:軍事
反輻射武器是利用敵方電磁輻射信號作為制導信息,跟蹤摧毀敵輻射源的武器,包括反輻射飛彈、反輻射無人機等。定向能武器是利用沿一定方向發射與傳播的高能射束攻擊目標的武器,又稱射束武器或能束武器,包括雷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和高能粒子束武器等。電磁脈衝武器是將爆炸的化學能轉化為電磁能,產生強大的電磁脈衝,將一定距離範圍內的電子信息設備中的敏感電子器件燒毀,從而使電子信息設備工作失效的電子進攻武器。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開始發展反輻射飛彈技術。1965年,美軍首次將反輻射飛彈投入越南戰場。其後各國發展的反輻射武器有數十種。隨著反輻射飛彈、反輻射無人機等反輻射武器的日趨成熟,反輻射武器在作戰中運用更加靈活多變,攻擊目標趨於多樣,攻擊能力不斷提高,同時生存能力逐步增強,成為電子摧毀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殺傷手段。60~70年代的第三、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使用反輻射飛彈,在對埃及和敘利亞的地空飛彈制導雷達和高炮炮瞄雷達壓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1986年4月美軍空襲利比亞行動中,首次使用“哈姆”反輻射飛彈,摧毀了數個地空飛彈陣地的雷達,迫使其他雷達關機,使利比亞地空飛彈陣地陷於癱瘓。兩伊戰爭中,伊拉克飛機裝備的反輻射飛彈,在攻擊伊朗的地空飛彈制導雷達時取得了優異戰果。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射的反輻射飛彈對伊拉克防空陣地的雷達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定向能武器和次聲波武器等輻射摧毀武器在80年代以後逐步投入使用,電子摧毀手段更加多樣,殺傷力更強。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在航空母艦和各類護衛艦上安裝了雷射致盲武器,使阿根廷多名飛行員致盲致眩,致使飛機失控墜毀。90年代微波武器開始進入實用階段,發展重點是超功率微波發射源。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首次使用電磁脈衝彈和“戰斧”巡航飛彈攜帶的微波彈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電磁脈衝彈使距爆點數十千米半徑內的計算機、收音機、行動電話、電視機、雷達等電子設備遭受嚴重的物理損傷。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電磁脈衝武器攻擊伊拉克電視台和廣播電台,造成周圍數十千米通信中斷。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按照統一制定的電子對抗計畫,組織與實施電子摧毀行動。實施反輻射摧毀作戰行動時,主要有直接攻擊、壓制待機攻擊、遊獵攻擊和自衛攻擊等方式。直接攻擊是對已掌握的敵警戒雷達和飛彈陣地制導雷達等輻射源目標,預先裝訂參數,直接發射反輻射飛彈或反輻射無人機實施攻擊。壓制待機攻擊是進行防空壓制時,將反輻射無人機或傘降式反輻射飛彈發射至目標區上空,在巡航或傘降過程中搜尋開機雷達,按威脅等級選擇攻擊。遊獵攻擊是使用專門的反輻射攻擊飛機,以遊獵方式搜尋目標,實施攻擊。自衛攻擊是攻擊性飛機攜帶反輻射武器,攻擊正在對載機照射的陸基或艦載雷達,使之失去攻擊能力,以達到自衛的目的。反輻射飛彈使用中往往採用誘惑戰術,即首先出動無人機,誘惑敵方雷達開機,由偵察機探測目標雷達的位置和信號參數,再引導攜帶反輻射飛彈的突防飛機發射反輻射飛彈,摧毀目標雷達。使用反輻射飛彈還有一種為突防飛機指示目標的方式,即攻擊機裝載帶有煙霧戰鬥部的反輻射飛彈,首先將這種反輻射飛彈射向雷達陣地,然後引導攻擊機根據爆炸的煙霧進行攻擊。雷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又稱射頻武器)通常以陸基、艦基或衛星為平台,對光電感測器及電子信息設備實施攻擊。電磁脈衝彈一般由飛機攜帶,在目標區上空投放,也可放在手提箱內由特種人員攜帶至目標區引爆。信息化戰爭中,反輻射武器將得到繼續發展,定向能武器、電磁脈衝武器將廣泛套用於戰場,電子摧毀的作戰運用理論將迅速發展,電子摧毀和反摧毀將成為未來戰爭中電子對抗的重要內容。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