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子對抗技術,簡單地說是直接套用於信息對抗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是
軍用信息技術的一個分支和
現代軍事高技術之一。 由於軍隊廣泛套用先進的電子技術和裝備進行戰場偵察、目標監視、作戰指揮、通信聯絡、武器控制與制導,從而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電子對抗的目的就在於:削弱或破壞敵方而同時又保護己方的這種能力,為掌握戰場主動權,奪取戰役、戰鬥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隨著電子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套用,電子對抗將成為對抗敵方自動化指揮系統和
武器控制系統的重要手段。
分類
電子對抗技術包括
電子對抗偵察技術、電子干擾技術、電子防禦技術和反輻射摧毀技術等。按其運用領域,也可分為雷達對抗技術、通信對抗技術和光電對抗技術等。電子對抗偵察技術包括對敵方電磁輻射信號的截獲、測量、信號處理、識別、威脅判斷,以及對輻射源測向、定位等技術。電子干擾技術包括有源干擾技術和無源干擾技術。電子防禦技術包括各種反電子偵察、反電子干擾和抗反輻射摧毀等技術。反輻射摧毀技術包括對輻射源精確定位技術和導引技術等。電子對抗偵察技術對密集複雜、多參數變化、超寬頻率範圍和全空域的環境信號進行搜尋、截獲、測量、分析和識別是電子對抗偵察技術的顯著特點,主要反映在接收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上。在接收技術方面套用低噪聲固態器件、
聲表面波器件、微波集成器件、
電荷耦合器件,研製出信道化接收機、數字瞬時測頻接收機、壓縮接收機、聲光接收機,較好地解決了在超寬頻率範圍內電磁輻射信號的全機率截獲,以及瞬時測量信號參數的問題。由於採用
數字頻率合成技術、快速傅立葉頻譜分析技術、高精度時差法測向定位技術和實時信號處理技術,使通信對抗偵察能截收跳頻、
直接序列擴頻和猝發通信的信號,並能對1毫秒的簡訊號測向定位。在信號處理技術方面,採用相關理論、模糊理論、
模式識別技術、資料庫技術和高速
大規模積體電路,對信號流中的每個信號進行實時處理,使在時間上交錯的信號得到分選、使未知的輻射源得到識別和判斷威脅,最後依據敵我態勢給出最佳電子對抗對策。為了取得對威脅信號100%的截獲機率,在天線技術方面廣泛套用對數周期超寬頻帶天線,用兩個相互垂直的
對數周期天線陣,可偵收任意線極化的電波。圓極化的螺旋天線有10∶1的頻率覆蓋和數十度的角度範圍,其中平面螺旋天線特別適用於測向系統。圓形多模陣列天線與移相饋電
巴特勒矩陣網路相連,能產生覆蓋360°的若干個波束,可對威脅信號的單個脈衝進行全方位瞬時測向。
輻射
電子干擾技術 戰場上威脅輻射源的增多,促使電子干擾技術的發展,有源電子干擾技術仍是主要方面,主要反映在干擾多目標上。為使得有限的電子干擾資源能獲得最佳的運用,發展了功率管理技術。功率管理技術主要是採用計算機在對信號環境的信號進行分選識別、威脅運算和邏輯判斷、確定輻射源威脅等級後,根據諸威脅的態勢和本設備的干擾能力(干擾目標的數量、干擾功率、頻率範圍等),經過對策運籌,在時域、頻域和空域上控制干擾發射機和天線波束,在需要的時間窗瞬間、以所需的干擾頻率信號(含最佳干擾樣式)、向所需的目標方向發射。雷達干擾機採用數字調諧的壓控振盪器和雙模行波管功率放大器,可按數字的頻率碼在微秒量級上變換頻率。研製出相控陣干擾天線和透鏡饋電多波束陣列天線,具有(2~3)∶1頻寬比,能夠在數微秒內和小於1°的精度,將干擾波束指向任一威脅目標。干擾技術中的另外一些成就是:數字射頻存儲技術,可在指定的時間將存儲的數位訊號恢復成射頻信號,使干擾波形與信號波形精確匹配;發展了一次性使用的干擾機,包括遙控工作的擺放式、飛航式、投擲式、火箭或火炮傳送式等干擾機;研製出電子調製編碼的紅外干擾機和欺騙式雷射干擾機;由於大功率雷射源的出現,又研製了致盲式雷射干擾機。
發展
隨著一些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的出現,無源干擾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已研製出由計算機控制與電子對抗偵察告警設備交連的無源干擾投放裝置系統,它可根據威脅數據、載體航行數據、氣象數據等進行運算,確定干擾對象、干擾器材的種類和數量、投放方式、投放方向和投放時機等,以取得最佳干擾效果。投放裝置還具有可投放箔條彈、紅外誘餌彈和投擲式干擾機等多種功能。研製出散開快、留空時間長、頻頻寬、雷達截面積大的
箔條,以及新型的空心箔條、充氣箔條、V型箔條、配重箔條、紅外綜合箔條等。氣懸體是一種擴散快、持續時間長、干擾頻頻寬的無源干擾器材,它是由懸浮在空間的微粒所構成,對電磁波有強的散射、吸收作用。電波吸收材料有塗料、貼片、結構型材料等,可有效減少目標的雷達截面積,降低雷達探測距離,為發展隱身技術提供了條件。氣溶膠和各種發煙裝置等光電無源干擾器材也獲得了相應的發展。
隱身技術
隱身技術包括雷達隱身、紅外隱身、可見光隱身和聲波隱身技術等,特別是雷達和紅外隱身技術迅速發展並獲得廣泛套用。研製發展了一批隱身作戰飛機和隱身巡航飛彈,隱身軍艦也在研製試驗中。雷達隱身技術主要是採用電磁波低散射外形技術和新材料技術(電磁波吸收材料,透波-吸波複合材料)等,大幅度減小目標的雷達截面積。如海灣戰爭中頻繁使用的
F-117A隱身戰鬥機的雷達截面積小於0.1平方米。
防禦技術
電子防禦技術 各種抗干擾能力強的電子設備已廣泛裝備部隊使用,如
頻率捷變雷達、
脈衝都卜勒雷達、戰術相控陣雷達、跳頻通信電台等。部分地解決了捷變頻與動目標顯示的兼容問題,多基地雷達的關鍵技術已經突破,戰術飛彈廣泛採用複合制導技術。此外,還有自適應跳頻技術、超低副瓣天線和副瓣對消技術、多參數捷變技術以及反輻射飛彈誘餌技術等。自適應跳頻技術就是把自動頻譜分析處理技術與跳頻通信技術結合,不但可快速跳頻,使對方難於偵察和干擾,還能根據頻譜分析的結果,跳到無干擾的頻率上。採用超低副瓣天線技術,地面雷達天線的副瓣電平已可降到-35分貝以下,機載雷達已可達到-50分貝以下,再加上副瓣對消技術,大大提高了反偵察、反干擾能力。多參數捷變技術使得對方的信號處理難於獲得有用信息。隨著反輻射摧毀技術的產生,發展了對抗反輻射武器的告警技術和誘餌技術,並研製出有源告警設備和有源假目標(誘餌)。這些專用設備配置在大型電子裝備附近,當有反輻射武器來襲時,該設備發出警告和自動關閉被防護的電子裝備發射機,告警距離可達40~50千米,以便採取防護措施或快速轉移。誘餌性的有源假目標是在發現有反輻射武器來襲時,及時開機,發射與被防護的電子裝備相同的信號,其輻射電平強於天線副瓣電平,以便吸引來襲飛彈,使其脫靶。
反輻射摧毀技術
反輻射摧毀技術 80年代以來,各種反輻射飛彈大量裝備部隊,在局部戰爭中廣泛套用,並與電子干擾配合形成軟硬一體化作戰。反輻射摧毀技術的核心是對輻射源精確定位與導引技術。在導引頭性能上,採用超寬頻器件和低噪聲器件,使之可在0.8~20吉赫範圍工作,能在遠距離從天線副瓣進行攻擊。在導引頭中加裝記憶部件或
捷聯式慣性導航設備,即使被攻擊的電子設備關機,仍能繼續導向目標。採用微波集成技術、信號處理技術和可重編程技術,提高了導引頭的處理、存儲、識別、記憶功能,增強了通用性和在
複雜電磁環境中攻擊目標的能力。還研製了巡航式反輻射飛彈,它可在敵區上空盤旋,截獲到敵方威脅信號後,迅速轉入攻擊狀態。如敵關機,則利用其記憶功能完成攻擊;或者恢復到巡航狀態,等待目標暴露,再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