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敵我識別系統

雷達敵我識別系統

雷達敵我識別系統(Radar IFF system)是用以識別雷達發現目標敵我屬性的電子設備。由裝在雷達上的詢問機和裝在各種飛機、艦艇、坦克上的應答機組成。當雷達發現目標時,控制詢問機發出信號,如系己方目標,目標上的應答機自動發出回答信號,詢問機接受信號並解碼後,輸出標誌給雷達顯示器從而判定目標的敵我屬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達敵我識別系統
  • 外文名:Radar IFF system
分類,工作原理,發展歷史,

分類

雷達是現代戰爭中識別敵我的一種重要手段。根據裝載位置和識別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地面識別系統、機載識別系統(見飛機敵我識別器)、艦載識別系統(①地面識別系統,用於對飛機、艦艇的識別和坦克之間的識別;②機載識別系統,用於飛機之間的識別和對地面、水面目標的識別;③艦載識別系統,用於艦艇之間的識別以及對空中目標的識別。它們構成了地面、空中、水面統一的雷達敵我識別體系。)

工作原理

雷達敵我識別系統,是由詢問機和應答機兩部分組成,通過問與答的方式,獲得識別信息。當雷達發現目標後,即控制詢問機向目標發出一組密碼詢問信號。如屬己方(或友方)目標,目標上的應答機對詢問信號進行解碼,然後自動發回密碼應答信號。詢問機對應答信號進行解碼後,輸出一個識別標誌給雷達顯示器,與該目標回波一起顯示出來,從而確認為己方目標。如屬敵方目標或非合作目標(指沒有裝本系統應答機的目標),則解不出密碼,雷達顯示器上只有目標回波而沒有識別標誌。由於它採用有源問答的工作方式,能用較小的發射功率達到較遠的作用距離,且不受目標反射面積大小的影響。詢問信號和應答信號一般採用兩種不同的頻率傳輸,避免了地物、海浪和雲雨等雜波所產生的干擾。它還能傳輸目標的呼救信號、編號和高度數據等其他信息,以及利用應答信號探測和跟蹤己方目標,所以雷達敵我識別系統也稱二次雷達或雷達信標。但它不能探測非合作目標。 雷達敵我識別系統的主要要求是:①詢問和應答信號的密碼數量多,變換靈活,保密性強;②識別範圍和對目標分辨能力要與所配雷達相適應;③識別的可靠性高,互相之間干擾小等。
雷達敵我識別系統雷達敵我識別系統

發展歷史

雷達敵我識別系統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1939年,英國研製成功了第一部敵我識別器,稱MKⅠ型。隨後,經過多次改進,又研製出MKⅡ、MKⅢ、MKⅤ等型號,在戰爭中發揮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MKⅤ的基礎上研製出了Ⅹ型。這是一種軍民兼容的體制,利用密碼的區分,既能用於軍事上識別敵我目標,又能用於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1954年,被國際民航組織所採用。20世紀60年代以來,雷達敵我識別系統又有改進,較好地解決了天線副瓣干擾、以及系統內設備之間的竄擾、混擾等問題,在採用微處理機編碼和控制後,提高了保密性能和自動化程度;有些國家還研製了通信、導航、識別綜合系統,以提高識別可靠性和設備利用率;對於非合作式等其他識別體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
進一步提高抗破譯、抗干擾能力和在密集的多目標條件下識別敵我的能力,仍然是雷達敵我識別系統發展中要解決的重點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