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錢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推理小說作家。他對現代推理小說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的寫作風格和看法,在過去60年間為相當多的同行所採用。錢德勒的主角,菲力普·馬羅,成了傳統冷硬派私家偵探的同義詞,與達許·漢密特的山姆·史培達並駕齊驅。
錢德勒是美國小說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之一。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偵探小說步入經典文學殿堂,寫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偵探小說大家。錢德勒為T.S.艾略特、村上春樹、加繆、錢锺書、尤金·奧尼爾、奧登等作家所推崇,被西方文壇稱為“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以“硬漢派”風格提高了偵探小說的文學品質。村上春樹曾說過他畢生的目標是寫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錢德勒合二為一的小說。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主要作品,出版圖書,
人物經歷
偵探小說的模式是在美國建立的,同樣也是在美國被顛覆的,這便是推理史上的“美國革命”。這場革命促成了偵探小說和犯罪小說的分野。儘管可以追溯到1923年卡羅爾·約翰·戴利(Carroll John Daly,1889-1958)的《三槍特里》(Three Gun Terry),但是美國革命興起的根源乃是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窮困、不幸加上美國社會暴力日益增多。這時期產生了一批有著和黃金時代完全不同的時代思潮的作家。他們大都從廉價雜誌起家,筆下的偵探並不全能,他們相信武器的力量,都堪稱錚錚鐵骨的硬漢,因此被稱為“硬漢派”(Hard-Boiled School)。其中最著名的大師是達謝爾·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和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1959)。
雷蒙德·錢德勒1888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七歲時父母離異,他隨母親來到英國。雷蒙德有志成為一名作家,可母親和祖母堅持要他成為公務員。在進入海軍部短暫供職之後,錢德勒還是離職嘗試成為自由撰稿人。不料這次選擇失敗了,他於1912年回到美國定居。此後,他做過許多種工作,並在一戰期間加入加拿大陸軍和英國皇家空軍。1922年,他進入戴比尼石油公司擔任記帳員,不久升任副總裁,可謂事業有成。1924年錢德勒同比他大十八歲的茜茜·帕西卡結婚。過了幾年幸福生活之後,錢德勒開始走下坡路。1932年他因為醉酒和曠工被開除。
失業之後,苦於只能依靠存款維持生計,他又想到了寫作。錢德勒閱讀了一些廉價雜誌,開始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創作,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哈米特。經過多次修改,他的第一篇偵探小說《勒索者別開槍》(Blackmailers Don't Shoot)投給了著名的廉價雜誌《黑色面具》(Black Mask),並刊登在1933年12月號上。此後,他開始撰寫短篇偵探小說。1933到1939年間誕生了他大部分的短篇作品。1938年,出版商請錢德勒撰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產生了1939年出版的《長眠不醒》(The Big Sleep)。
《長眠不醒》出版之後,有些評論者認為該書過於暴力或者墮落,但是更多的觀點指出一位硬漢流派的新星已經誕生。待到出版平裝本後,銷量更是驚人,一下子就賣出四五十萬冊,這讓錢德勒名聲大振。1943年,派拉蒙公司邀請錢德勒去好萊塢。在好萊塢,錢德勒成就斐然,他編劇或者合作編劇了多部有影響力的電影,其中《雙重理賠》(1943)和《藍色大麗花》(1946)獲得奧斯卡獎提名。此後的小說《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1953)也是廣受評論家好評,並獲得愛德加獎最佳長篇偵探小說。1954年妻子去世後,錢德勒也試圖自殺,並且酗酒嚴重。同時,作品水準大幅下落,唯一一部長篇作品《重播》(Playback,1958)遠無往日風範。1959年3月,錢德勒當選美國偵探作家協會主席。可惜,3月26日他便在加州去世。菲利普·馬洛(Philip Marlowe)不是錢德勒最早塑造的偵探,但卻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錢德勒筆下的馬洛,突出的是性格,案件,則是為了性格的展開。這種硬漢,引領了至今大部分偵探小說的方向。1995年,美國偵探小說作家協會會員票選史上最佳男偵探,馬洛超過福爾摩斯勇奪第一。馬洛出現在所有七部長篇小說以及一些短篇小說中,可錢德勒對他的外表描述不多,只說他六英尺高,灰色的眼睛,對於馬洛的感覺更多是通過他的行動和對話表述的。在登場作《長眠不醒》中,馬洛說自己三十三歲,未婚,以前是洛杉磯地檢處的偵探。到了《漫長的告別》,他已經四十二歲了。如果要說馬洛的原型,恐怕是錢德勒自己的理想化身。他外表和錢德勒有幾分相似,且有著同樣孤僻的性格,而他的名字也是來自錢德勒就讀的都爾里奇學校的一所校舍的名字。
“如果我不強硬,我就沒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馬洛在《重播》中如是說。馬洛為錢工作,卻不為錢出賣靈魂。他說:“為了討生活。我賣我必須賣的。我所能賣的,就是上帝賜給我的一點膽量跟智慧,還有為了保護客戶,寧可吃虧受氣的一點意志力。”他接受了委託便會追查到底,哪怕最後的真相連委託人也會大吃一驚。受過大學教育的馬洛喜歡譏諷嘲笑,行事有點犬儒主義。面對邪惡而骯髒的世界,他卻不肯放棄對正義的渴望,願意在正義和罪惡的張力中苦苦等待。因此,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他玩世不恭的態度,聽到的是他尖酸刻薄的話語。錢德勒暗地裡給自己的偵探這樣一句評語:“如果有足夠的人像他,那么這個世界會是個安全的地方,不會變得太無趣而不值得居住。”馬洛是“骯髒大街的騎士”,而錢德勒呢,便是“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至於馬洛的私人生活,錢德勒倒是為他安排好了。在《漫長的告別》中他遇到了擁有百萬財產的琳達·羅林,並在《重播》里再續前緣。在未完成的遺作《普德泉莊園謎案》(The Poodle Springs Mystery,由羅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1932-]續完,於1989年出版)開頭,他倆結為連理。婚後,馬洛拒絕常住在琳達的豪宅,也不接受她的經濟資助。他還想當一個私人偵探,他說:“我是一個窮人,娶了一個富有的妻子。我手足無措。我只是堅信一件事情——破舊的辦公室,在那裡我能做回我自己。那裡才是我想呆的地方……對我來說沒有別的路了。”讀者不禁會莞爾,這位犬儒偵探還真是傻得可愛。
1944年,錢德勒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著名的評論《簡單的謀殺藝術》(The Simple Art of Murder)。這是一篇帶有硬漢派宣言性質的文章,闡述了錢德勒的主要偵探小說觀,並且對傳統的英式偵探小說進行了抨擊。他說,解謎偵探小說“思想上來說,它們談不上是個難題;從藝術上來說,它們談不上是部小說。它們都是閉門造車,對世界上的事情太無知了。”而他所謂的偵探小說是“為那些對人生抱持積極進取態度的人寫作……把謀殺案還給了有殺人理由的人,不僅僅是提供一具屍體而已;還給了手頭有兇器的人,這種兇器不是手工打鑄的決鬥手槍、毒箭、熱帶魚”。錢德勒強調偵探小說的現實性:人物、場景和氛圍必須真實;在開端和結尾處要有可信的動機;人物以及言行要在所處環境中可信;在謀殺和推理方式上要符合程式和技術;等等。錢德勒關於偵探小說連同對出版商、電影等的看法,被研究者結集成《錢德勒如是說》(Raymond Chandler Speaking,1962)。這些言論和他的馬洛系列一樣辛辣、有趣。錢德勒的影響是巨大的,後世的硬漢派作家很少有不受其影響的,而硬漢偵探們身上多多少少有著馬洛的血統。硬漢小說和解謎小說的最大區別在於對待偵探小說的途徑和方法。後者將偵探小說作為謎的遊戲,前者將偵探小說當成反映社會、觀照人生、甚至是陳述道德理念的嚴正藝術。因此,硬漢派不再蜷縮在鄉村別墅或者安樂椅中,他們面對社會,面對更為廣闊和骯髒的犯罪。推理解謎不是故事的主軸,偵探主角也不再高人一等,他們身處與黑暗的社會中,必須倚恃著拳腳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哈米特就說:“一個小人物日復一日在泥濘、污血、屍體與欺騙中前進,儘可能地麻木、粗魯與犬儒,邁向一個晦暗的目標,除了他受僱盡職之外,別無督促或召喚他前進的理由。”而作家們往往通過偵探的眼睛和嘴巴,以冰冷旁觀的眼光來凸現社會各種不合理的現象。所以我們常會發現硬漢派擅長描寫大都市的罪惡,以及偵探的道德困境。
1944年,《戀人無情》(Farewell,My Lovely)最先被搬上銀幕,更名為《謀殺,我的愛人》,由迪克·鮑威爾(Dick Powell)扮演馬洛。本片頗為成功,獲得了埃德加獎最佳偵探電影。長篇作品除了《重播》全部改編過電影,很多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還被改編成電視片。因主演《馬爾他之鷹》(1941)而成為硬漢派偵探代言人的亨弗萊·鮑嘉也曾在《長眠不醒》(1946)中扮演過馬洛。不過錢德勒自己覺得卡萊·格蘭特才是馬洛的最佳人選,可惜未能實現。錢德勒在為自己的短篇小說集《找麻煩是我的職業》(Trouble Is My Business,1950)作序時寫下這樣一段話:“沒有所謂的犯罪或推理‘經典之作’,一本也沒有。在本身的參考範圍之內,就是唯一品評的標準。經典之作應該是一件耗盡本身形式的可能性,無人可以超越的作品。至今還沒有一部偵探小說或故事達到那個境界,接近標準的也微乎其微。這是為什麼講理的人繼續攻擊這個碉堡的原因。”沒有人會否認錢德勒的說法,同樣也沒有人否認他的作品稱得上經典之作。
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被收錄到權威的《美國文庫》中。
他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他與比利懷爾德合作的《雙重賠償》被稱為黑色電影的教科書。
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說6次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似乎至今還沒有哪個作家享受到好萊塢如此的厚愛。
他筆下的馬洛被公認為是最具魅力的男人。“有著黃金般色澤心靈的騎士”,在40年代,好萊塢男演員以能扮演菲利普·馬洛為榮耀,其中亨弗萊·鮑嘉塑造得最為成功。
人物評價
雷蒙德·錢德勒描述自己的性格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內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協調的混合物”;他當過兵,參加過一戰,經歷過苦難與孤獨,認為自己“始終活在虛無的邊緣”。他不喜歡看大海,因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他是個酒鬼。他認為“一個男人,每年至少要酩酊大醉2次。這是個原則”。他菸斗從不離嘴。與比利懷爾德一起編劇,被煙燻得忍無可忍的比利經常跑到廁所里躲藏,他竟懷疑比利的生殖器有問題。他瞧不上海明威,曾在小說里給一個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稱之為“一個老是重複同樣的話,直到讓大家相信那話一定很精彩的傢伙”。他拒絕任何獎項。假如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他也必定會拒絕。原因有二:一、他不會跑到瑞典去接受獎項,還要穿上晚禮服發表演講;二、諾貝爾獎曾經頒給太多二三流作家,而許多實力遠勝於他們的優秀作家卻未獲獎。他孤零零地死在異地他鄉。只有17個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主要作品
1939 《長眠不醒》
1940 《再見,吾愛》
1942 《高窗》
1943 《湖底女人》
1949 《小妹妹》
1950 《簡單的謀殺藝術》(短篇集)
1950 《找麻煩是我的職業》(短篇集)
1953 《漫長的告別》
1958 《重播》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7年6月
《高窗》是2008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作家雷蒙德·錢德勒,譯者是傅惟慈。《高窗》與《長眠不醒》一樣,由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執筆,譯本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譯者將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傳神地轉化為中文,字裡行間讀者都可以感受到菲利普·馬洛玩世不恭的性格,以及他“在黑暗的世界中做最高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