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懷彥

雷懷彥

雷懷彥,男,漢族,博士,研究員,1960年11月生,陝西鹹陽人。現為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天然氣地球科學雜誌編委,委員;兼任古地理學報編委,委員;原任甘肅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岩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美國科學協會會員(AAAS)。1995年以來一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委員會評審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懷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鹹陽
  • 出生日期:1960年11月生
人物生平,研究成果,

人物生平

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現東華理工大學)岩礦分析專業,同年分配到中科院蘭州地質所從事沉積學,成岩作用,層序地層學,儲層地球化學,環境地質地 球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從蘭州地質研究所 獲得沉積學碩士學位,1999年通過北京地質地球物理 所沉積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資格,1993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8年聘任為氣體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研究員。
多年來,主持負責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中國科學院重中之重、甘肅省科技星火計畫課題16項,主持負責了大港、遼河、勝利、蘇北、陝甘寧、塔里木等油田的橫向合作項目13項、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總計30餘項。完成研究論文和科研報告55篇,在國內外重要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論文5篇,合作編寫專著5部。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4項,即: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其它優秀論文獎和先進個人榮譽獎總計11項。
現為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天然氣地球科學雜誌編委,委員;兼任古地理學報編委,委員;原任甘肅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岩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美國科學協會會員(AAAS)。1995年以來一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委員會評審工作。
主要從事海洋地質、海洋資源與環境工程,油氣地質學、沉積學和天然氣水合物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負責和參加了國家“973”和“七五”、“八五”、“九五” 國家科技攻關10餘項,主持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負責了大港、遼河、勝利、陝甘寧、塔里木等橫向課題30餘項。獲得科研經費總計1400餘萬元。
研究成果和進展之一:首次提出用白雲石晶胞參數偏異度和結晶有序度等參數綜合判斷白雲岩形成的機制,並建立了原生白雲岩風潮汛成因模式。
研究成果和進展之二:豐富和完善了天然氣成因理論,提出了過渡帶氣的礦物判識標誌,查明了過渡帶氣的形成主要受蒙脫石的催化作用控制,蒙脫石催化能使有機質的熱解溫度降低50℃左右,催化的機理主要是粘土礦物的酸性催化作用。
研究成果和進展之三:創建了一套較完整的含油氣盆地的層序地層分析系統—Slmparr。用此方法在大港油田合作項目研究中識別出了8米厚的砂體,為生產提供了有利勘探靶區,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研究成果和進展之四:開拓了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新領域,籌建了水合物基礎研究實驗裝置,開展了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獲得了甲烷水合物生成、分解的動力學模型和海洋沉積物中甲烷排放模式的新認識,連續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在國內外重要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SCI和EI10篇),合作撰寫專著5部。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和省、部級以上獎4項,局級科技進步獎1項,優秀論文獎3項,先進個人榮譽獎3項,總計11項獎。已培養了20餘名碩士、博士和中青年教研骨幹。主持負責在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973項目1項,省基金1項,橫向課題2項,經費100餘萬元。

研究成果

在白雲岩成因研究方面,提出用白雲石晶胞參數偏異度和結晶有序度等參數綜合判斷白雲岩形成的機制,認為藻白雲岩,微、泥晶白云為原生成因;純細晶白雲岩為早期成岩白雲石化作用;含矽細晶白雲岩為埋藏白雲石化成因新認識,並建立了原生白雲岩風潮汛成因模式。
在有機-無機相互作用、水-岩反應研究方面,通過對遼河、塔里木盆地砂岩儲層研究,發現砂岩次生孔隙發育是與有機質成烴過程的脫羧作用密切相關,通過分析儲層水中的有機酸類型、含量可預測高孔隙發育帶,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多年與油田產業部門合作,從工作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層序地層、測井地質、儲層定量描述方法,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含油氣盆地的層序地層分析系統—Slmparr。在大港油田合作研究項目中套用此方法識別出了8米厚的砂體,為生產勘探提供了有利勘探靶區,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
在天然氣研究領域,首次提出了過渡帶氣的礦物判識標誌,查明了過渡帶氣的形成主要受蒙脫石的催化作用控制,蒙脫石催化能使有機質的熱解溫度降低50℃左右,催化的機理主要是粘土礦物的酸性催化作用。這一研究結果極大的豐富了過渡帶氣成因理論。
近年來,瞄準天然氣水合物前沿研究領域,積極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理論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希望更多的朋友提出寶貴意見和一道參與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工作。
代表性成果
雷懷彥
一、代表性論文
1.Lei Huaiyan, Liu Zhihong,Xu Maoquan, Guan Baocong, Predicting Terrestrial Flagstone Reservoirs in the Sha-I Member of the Qibei Depression in the Dagang Oilfield,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 78 No. 3 June 2004,P701-714。
2.Lei Huaiyan, Zheng Yanhong, Wu Baoxiang,Equilibriaum PT curve of Methane Hydrates in the Presence of AlCl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Vol.48, No.1.
3.Lei Huaiyan,Liu Zhihong, Fan Shuanshi,Xu Maoquan, Gan Baocong, Research on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ation number with Raman Spectrum,Chemical enginery ACTA,No.4.
4.Lei Huaiyan, Shi Yuxin, Guan Ping, Fang Xuan, Clay mineral of Al-Silicate Catalysis on gas generating of Bio-thermo catalytic transitional zo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7, V.40, N.2。
5.Zhang Xiuzhu, Wang Yunfei, Lei Huaiyuan, Authigenic Mineral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Fault lakes Yunnan, China. Sedimentology, 1996,No2。
二、近5年來負責和承擔的課題
年限 任務來源 課題名稱負責人
2005-2008 台海橫向 福建沿海九龍江晉江輸沙泥量對金門海岸影響評估 雷懷彥
2005-2007 國家基金 海洋沉積物中甲烷水合物分解速率與甲烷排放模式 雷懷彥
2005-2007 福建省基金 福建省海岸風沙形成機制及防護對策 雷懷彥
2003-2005 國家基金 沉積物多孔介質水甲烷水合物體系中毛細管效應及資源評價 雷懷彥
2002-2007 973子項目 高效天然氣藏形成分布的規律與開發基礎研究 雷懷彥
2000-2002 國家基金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及穩定存在的動力學條件模擬雷懷彥
1999-2000 九五攻關 碳酸鹽岩有利烴源岩形成的沉積成岩及動力學條件模擬研究 雷懷彥

三、代表著作
1.生物—熱催化過渡帶氣形成機制及資源潛勢,中國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年。
2.塔里木盆地沉積成岩演化,科學出版社, 1991年。
3.碳酸岩鹽烴源岩沉積成岩作用及模擬實驗研究,2000年9月。
4.生物—熱催化過渡帶沉積成岩演化及其對形成過渡帶氣意義,1994年。
5.青海湖近代沉積環境的演化和預測,,科學出版社,1994年。

四、獲得成果獎勵和榮譽稱號
成果名稱 獎勵或榮譽名稱 授予單位 獎勵日期
《天然氣成因理論及大眾型氣田的地學基礎》 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97年
《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尋找大氣田方向》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92
《天然氣運移、聚集及封蓋條件》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92年
《陝甘寧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層序地層及沉積體系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長慶石油勘探局 1994年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雲岩成因研究》 獲大會優秀論文獎 甘肅礦岩學會 1996年
《鋁矽酸鹽粘土礦物對形成過渡帶氣的催化作用》優秀論文二等獎 甘肅礦岩學會 1995年
主要講授課程:《海洋地質學》《海洋科學導論》《海洋資源新領域》《海洋沉積學》《海洋科學新技術新方法》《地球科學概論》《油氣地質學原理》《套用地球化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