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鵝耳櫪(原變種)

雷公鵝耳櫪(原變種)

雷公鵝耳櫪(原變種),學名:Carpinus viminea Lindley var. viminea,喬木,高10-20米;葉厚紙質,橢圓形、矩圓形、卵狀披針形葉柄較細長,小堅果寬卵圓形,生於海拔700-2600米的山坡雜木林中。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區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20米;樹皮深灰色;小枝棕褐色,密生白色皮孔,無毛。葉厚紙質,橢圓形、矩圓形、卵狀披針形,長6-11厘米,寬3-5厘米,頂端漸尖、尾狀漸尖至長尾狀,基部圓楔形、圓形兼有微心形,有時兩側略不等,邊緣具規則或不規則的重鋸齒,除背面沿脈疏被長柔毛及有時脈腋間具稀少的髯毛外,均無毛,側脈12-15對;葉柄較細長,長(10-)15-30毫米,多數無毛,偶有稀疏長柔毛或短柔毛。
雷公鵝耳櫪(原變種)
果序長5-15厘米,直徑2.5-3厘米,下垂;序梗疏被短柔毛;序軸纖細,長1.5-4厘米,無毛;果苞長1.5-2.5(-3)厘米,內外側基部均具裂片,近無毛;中裂片半卵狀披針形至矩圓形,長1-2厘米,內側邊緣全緣,很少具疏細齒,直或微作鐮形彎曲,外側邊緣具齒牙狀粗齒,較少具不明顯的波狀齒,內側基部的裂片卵形,長約3毫米,外側基部的裂片與之近相等或較小而呈齒裂狀。小堅果寬卵圓形,長3-4毫米,無毛,有時上部疏生小樹脂腺體和細柔毛,具少數細肋。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00-2600米的山坡雜木林中。

分布範圍

產於西藏南部和東南部、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尼泊爾、印度、中南半島的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物種區別

本種的葉形變異較大,過去所謂的“大穗鵝耳櫪”C. fargesii Franch.(模式標本 采自四川城口),被認為與本種屬不同類群,所依據的區別特徵是:前者,葉頂端刺尖長 尾狀,背面脈腋間具髯毛;幼枝具毛;小堅果頂端具毛。後者,葉頂端尾狀漸尖,背面脈腋 間無髯毛,幼枝無毛;小堅果頂端無毛。經過觀察大量標本以後,我們發現,上述所列舉的 區別特徵是片面的,以四川標本為例,不但可以同時看到上述兩方面的特徵,而且還可以 發現一系列的過渡類型。雲南、貴州、華東等地的標本,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可以斷定它 們是同一類型的植物,故我們將“大穗鵝耳櫪”C. f argesii Franch.併入本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