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偉和

雷偉和

雷偉和(1914年10月22日-1992年10月17日),漢族,安徽金寨縣果子園人(斑竹園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第一期學員。他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29年5月立夏節起義後,他參加鄉蘇維埃童子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赤南縣蘇維埃游擊隊(竹根河游擊隊)。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多次戰役戰鬥,1955年授空軍上校軍銜。

新中國成立後,先在福建駐防,後在空軍第八航空預備學校任職。1958年轉業到安徽省委機關鋼廠任廠長,1962年調任六安專員公署副專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偉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籍貫:六安市金寨縣 
  • 出生日期:1914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1992年10月17日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代表作品:革命現代廬劇《媽媽》
  • 軍銜:空軍上校 
  • 主要成就: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多次戰役戰鬥 
人物履歷,人物事件,所獲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履歷

雷偉和戎馬一生,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多次負傷。土地革命時期,他是紅二十八軍特務排排長,參加堅守大別山三年游擊戰爭,轉戰四十多個縣。抗戰時期,先後在新四軍第四支隊手槍團、新四軍第二師六旅十六團和第七師“巢湖大隊”,隨部在皖中地區、蘇皖邊區抗擊日軍。解放戰爭時期,先隨華野七縱十九師在山東戰場奮勇克敵,後隨三野二十五軍七十三師參加渡江戰役、戰上海和天目山剿匪鬥爭。新中國成立後,先在福建駐防,後在空軍第八航空預備學校任職。1958年轉業到安徽省委機關鋼廠任廠長,1962年調任六安專員公署副專員。
雷偉和
張正耀編著的《從大別山出發》一書
文化大革命”期間,雷偉和受到錯誤處理,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職務。1978年10月,雷偉和被平反,恢復榮譽,恢復黨籍,恢復工資級別和待遇。不久,復任六安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
離休以後,雷偉和還被評為全省黨史工作“先進工作者”,獲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老有所為精英獎”。
雷偉和
《從大別山出發——老紅軍雷偉和親歷記》捐贈儀式在金寨舉行
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地方,雷偉和保持和發揚了紅軍傳統和大別山精神,對黨忠心耿耿,對人民無比熱愛,對同志團結熱忱,對敵人刻骨仇恨,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困難毫不退縮。他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為安徽鋼鐵工業興辦、為六安黨史工作徵集編寫和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一生。
雷偉和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說他沒上過學,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第一期學員,後又擔任北京軍區空軍第八航空預備學校副校長;說他沒抓過經濟,轉業到地方後卻是安徽省委機關鋼廠廠長;說他文化程度不高,卻兩度是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六安行署副專員;說他是殘疾人(二等甲級殘廢),卻帶著抗日戰鬥中打瘸了的那條腿又上戰場拼殺,從新四軍的副連長直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師級指揮員,成為“跛腿師長”、空軍上校。
雷偉和
雷偉和合照
2023年4月4日,安徽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原分黨組書記、副主任,原六安市委常委、秘書長張正耀,安徽省公安廳原副巡視員雷學鵬,張正耀夫人慶嵐等一行,赴金寨縣果子園鄉,舉行《從大別山出發——老紅軍雷偉和親歷記》捐贈儀式。張正耀同志在工作之餘,歷時三年,筆耕不輟,編著而成《從大別山出發——老紅軍雷偉和親歷記》,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人物事件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張正耀懷著崇敬的心情,本著嚴謹的態度,編錄了《從大別山出發——老紅軍雷偉和親歷記》一書,以實際行動學黨史。這本紀實性傳記,根據雷偉和的履歷表、回憶錄和報告稿,六安報紙、雜誌發表的懷念文章,張正耀的工作筆記,以及從報刊、書籍、史志、網路上收集的老同志回憶錄、黨史工作人員文章等資料,綜合編錄。
《從大別山出發——老紅軍雷偉和親歷記》一書,在歷史環境中記事,在團隊群體中寫人,以人物為綱,以時間為序,有詳有略,突出重點。在編著中,將零星的、散亂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和梳理,將雷偉和自寫的和他人寫的回憶文章加以匯合、取捨,對表述不一致的史實及數字,儘可能加以辨別,求實存真。全書由33篇文章組成(不含附錄)。
雷偉和
舒城縣舉行老紅軍雷偉和紅色書籍捐贈儀式
2023年 4月4日,金寨籍老紅軍雷偉和親屬雷學鵬、張正耀和慶嵐一行,赴金寨縣果子園鄉,舉行《從大別山出發——老紅軍雷偉和親歷記》捐贈儀式。市委史志室主任唐玉剛,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市檔案局局長邵必明,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市文聯原黨組書記馬德俊,金寨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縣委統戰部部長張貽勝及金寨縣委史志室,果子園鄉、斑竹園鎮、村幹部民眾代表等參加捐贈儀式。
1937年4月,雷偉和所在的特務營隨副團長林維先在黃安縣潘家河地區戰鬥,遭敵重兵包圍,雷偉和身負重傷,被送至老君山茅草尖無人區秘密醫院養傷。後來,醫院暴露,雷偉和拖著重傷的身體,爬行幾晝夜到了潘家河。便衣隊先後將雷偉和安置在楊家窪、周八家一帶(今紅安縣七里坪鎮)老鄉家中養傷。在革命民眾的精心照料下,雷偉和逐漸恢復了身體,再次重返戰場。
雷偉和身經百戰,戎馬一生。雷偉和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0厘米,這是在抗日戰場上致殘的。1939年8月29日夜,雷偉和與戰友們在定遠縣南部的嚴橋攻打日軍碉堡群,雷偉和身中四彈,左胯骨被打斷。轉移至後方時,骨頭已經錯位、粘連,醫生建議立即截肢,雷偉和堅決不同意!他想著自己才25歲,不甘心就這樣退出戰場,他還要抗日殺敵!在雷偉和的強烈要求下,那隻殘腿終於保留了下來。傷愈之後的雷偉和,毅然再奔向戰場。
“文革”期間,雷偉和的人生跌入低谷,他被批判、被吊打,被定為“叛徒”,被撤銷黨內外職務。1969年11月,雷偉和舉家下放,回到金寨縣果子園公社栗灣大隊,一待就是十年。雷偉和在溪邊開荒種菜,在屋後圍欄養豬,還兼任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在十分偏僻的山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他一直努力地為黨工作、為民造福。特別是在突發的火災面前,他置自己病弱的身體於不顧,帶頭沖向火海、撲救烈火。
1979年3月,雷偉和恢復職務,領到補發工資後,他第一時間交了1000多元的黨費。
改革開放後,為了讓六安戲劇創作上台階,雷偉和組織一批主創人員深入金寨、霍山採訪。他帶領創作組採訪當年老紅軍、赤衛隊員,參觀革命遺址,最後產生了革命現代廬劇《媽媽》,成為在全省全國較為有影響的戲劇保留作品。
離休後,雷偉和仍然積極主動工作,不遺餘力地關心和支持黨史研究事業,被評為全省黨史先進工作者;矢志不渝地關心下一代,榮獲省委省政府“老有所為精英獎”。

所獲榮譽

雷偉和離休以後,雷偉和還被評為全省(安徽省)黨史工作“先進工作者”,獲得安徽省委、省政府頒發的“老有所為精英獎”。

人物評價

雷偉和,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員,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名老黨員。他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千千萬萬個紅軍戰士、萬萬千千名共產黨員一樣,從大別山出發,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堅定不移跟黨走,出生入死斗虎豹;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定信念、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忘我奉獻。我們從那風雨如磐的艱難歲月和激情燃燒的奮鬥歷程中,不僅會加深對“當年的紅軍為了什麼而出發?”“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等問題的理解,而且會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
雷偉和
舒城縣舉行老紅軍雷偉和紅色書籍捐贈儀式
雷偉和是千千萬萬個大別山紅軍將士的代表,是一位對黨忠誠、永跟黨走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雷偉和是一位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人民公僕,每一次職務變動、崗位變化之後,他都能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轉變角色,黨叫幹啥就幹啥,從不講條件、始終無怨無悔,從不懂到懂、從懂到專,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能幹得非常出色;雷偉和是一位堪作楷模、為人師表的領導幹部,他政治堅定、對黨忠誠,為人友善、心繫民眾,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安徽工人日報)
雷偉和
舒城縣舉行老紅軍雷偉和紅色書籍捐贈儀式
讀過這本書之後,老紅軍雷偉和的光輝形象、高尚品質不僅躍然紙上,而且銘刻心中,使讀者深受教育、深受啟迪。因此,我覺得這本書首先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人物傳記,也是一本非常感人的革命軍人浴血奮鬥史、英雄成長史。(人民科技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