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關道遺蹟

零關道遺蹟

零關道又稱西夷道,唐代稱作"清溪關道",是"蜀身毒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溝通四川與雲南的重要交通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零關道遺蹟
  • 地理位置:四川至雲南
  • 又稱:清溪關道
  • 隸屬於:蜀身毒道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

基本信息

這條古商道早在戰國時就已形成。秦漢之際的蜀地大商眾蜀卓氏、鄭程等就在這條商道上販運鐵器,"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這條商道的路線大體是由成都出發,經青衣(今四川名仙)、靈關道(今四川喜德)、台登(今四川冕寧瀘沽),達鄧都(今四川西昌、德昌)後,沿孫水(今安寧河)南行,從三絛(今元謀姜驛)渡金沙江,過晴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由雲南(今祥雲)到達葉榆(今洱海地區)。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時,曾積極經略"西南夷",在打通南夷道(部分路線為五尺道)的同時,又派司馬相如招撫"鄧"人、"作"人等少數民族,發兵開通西夷道,在滇蜀原有商道的基礎上加以修整。由於當時西漢正對匈奴用兵,經略"西南夷硼活動一度中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賽出使西域(今新疆及中亞地區)回國,在奏章中提及他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經過身毒(今印度)運來的"蜀布"和"邛竹杖",認為從今四川"、雲南到南亞必有道路可通。於是,漢武帝派出4路使者,尋求通往身毒的道路。其中以玉然於、柏始昌、呂越為使者的一路到達了滇池,受到滇人的友好接待,並協助漢使尋求西去通道,由於受到滇西"昆明"人、"寓"人的阻撓,末取得結果。這批使者返回長安(今西安)後,大談滇池一帶的富饒情況,更加增強了漢武帝大舉開發"西南夷"的決心。元獰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準備出兵"西南夷"地區。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作《秋興》詩吟詠這一史事:
昆明地水漢時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
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方黑,
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
江湖滿地一漁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征服了耶、榨,在其地設越篙郡,治所在今西昌。元封二年(公元前「仍年),武帝調發巴蜀士卒征服填入,於其地置益州郡,治所在今晉寧晉城,並封滇人首領為王,賜"滇王之印"。此印已在晉寧石寨山出土。郡縣制在雲南的確立,使雲南大部分地區直屬於中央王朝統轄,雲南與內地的聯繫得以進一步加強。
零關道在以後歷代均加以整治,唐代稱清溪關道,元、明、清則發展為通往成都的驛道。今在元謀、祥雲尚存有古道遺蹟。
在元謀縣北的姜驛至龍街,有金沙江渡口,江面僅150米左右,這是零關道人云南的必經之處。據唐人樊綽的《雲南志》記載:"從目集驛至河子鎮七十里,瀘江乘皮船渡瀘水"。河子鎮即今元謀金沙江北岸的姜驛,漢代屬越巂郡的三絳縣。《徐霞客記》載:姜驛右驛求"今止金沙江巡檢司帶管"。目前在金沙江南岸的龍街江邊村尚有金沙江巡檢司衙門遺址和殘存的20米長的古棧道。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重修姜驛至龍街棧道,現存《功德碑》1座。龍街、江邊2村附近還有很多古墓。1935年5月3日,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長征途經元謀,抵達龍街渡口,準備由此渡江,但浮橋架起一半就被江水沖走,渡江未成。後沿江而下到皎平渡,才順利渡過金沙江。現在白花灘還有紅軍架設浮橋的遺蹟。
在祥雲縣東北的公里處,沿楚場河有1條古驛道,稱為楚場古驛道。古道為東北向西南走向,從今大姚縣的孔仙橋、人頭關起,經祥雲境內的松樹林、大村、碑墓山、奎家村、楚場、滑石板、黃草哨、小哨、雙橋哨、白沙坡、里仁廠到米何,而後經米甸的小松坡、禾甸、祥城地區的溫水、哨上、城北、塘房、大棚、於官屯、祥雲城、清華洞至祥雲與彌渡交界的王家山處,全長約65公里,其申楚場古驛道長約20公里。驛道順峽谷婉蜒而行,許多路段用不規則石塊鋪成,路面寬1-2米不等。古往今來,人行馬踏,一些石板已磨蝕,馬蹄窩深達8-9厘米。特別是楚雄至雙橋哨一段十分險要,路隘林深,途中有路橋多處。據《重修永安橋碑記》載,此道上通大理、永昌,下通會理、成都,是"蜀身毒道"的重要通道。1936年4月,任弼時、肖克率領的紅軍第六軍團長征時,曾路經此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