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地震台

台址在雲龍縣縣城石門南山(原三崇廟舊址),海撥1710米,與城區高差50米。建台工程於1970年開始,1973年4月竣工,主設備有64型地震儀1台, 曾成功地提供1975年永平縣龍門5.2級地震預報,受到省地震局和滇西防震指揮部的表揚。現雲龍地震台隸屬於雲南省地震局,屬國家級形變台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龍地震台
  • 竣工時間:1973年4月
  • 隸屬單位:雲南省地震局
  • 級別:國家級形變台站
基本概況,發展歷程,地震觀測,形變觀測,台址條件,

基本概況

1969年昆明地震大隊進行全省地震監測台網選點,經實地考察,決定建立雲龍地震台,台址在縣城石門南山(原三崇廟舊址),海撥1710米,與城區高差50米。建台工程於1970年開始,1973年4月竣工,主設備有64型地震儀1台, 1975年將原設備淘汰,更新為DD—I型地震儀,置於山洞內基岩之上,放大倍數達十幾萬倍,是當時省內地震台站中放大倍數較高的儀器之一,運用此儀,曾成功地提供1975年永平縣龍門5.2級地震預報,受到省地震局和滇西防震指揮部的表揚。1983年4月,省地震局派技術小組作實地考察,根據地質構造、基岩條件等綜合分析,認為雲龍縣地震台可改建為1個形變雙測實驗場點,經設計審定,於1983年底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工程包括開鑿總長300米儀器洞室,安裝3個方向石英形變儀(SSY-Ⅱ)、自記水管儀(FSQ)、水平擺式伸縮儀( SQ-70B)等儀器分析及傳輸設備,全部工程於1986年完成,2002年又完成FSQ和SSY-Ⅱ儀器的數位化改造,現所有數據直接傳報到省地震監測中心。

發展歷程

1972年,在鄰近地區發生震級較高的地震及縣內小震頻繁的情況下,雲龍縣委決定成立地震辦公室,配備專職幹部隸屬縣革命委員會,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地震辦公室利用會議、廣播、辦專欄、印發材料等形式,宣傳地震知識,廣泛開展民眾性測報。諾鄧、漕澗的兩所國小和雲龍一中成立地震測報小組,利用“土地電”、“土電磁”、“地傾斜”及觀測水井異常等方法進行地震觀測。1976年5月,龍陵地震前一星期,諾鄧國小觀測小組根據南北向地電異常,提出近期內可能有地震的分析預報,受到雲南省、大理州地震辦公室的表彰。雲龍地震台正式建成後,縣內地震辦公室便撤銷,現雲龍地震台隸屬於雲南省地震局,屬國家級形變台站。

地震觀測

1971年建台時,僅有64型地震儀、DD-1地震儀觀測項目,後於1985年停記。

形變觀測

現有觀測手段為石英伸縮儀(SSY-Ⅱ)、自記水管儀(FSQ)、石英水平擺式儀(SQ-70B)各一套。地震台300米儀器觀測洞室,有3方向的長條儀觀測支洞,9個觀測洞室。1987年12月架設高精度FSQ自記水管傾斜儀和SSY-Ⅱ水平石英伸縮儀。1988年5月架設金屬和石英水平擺各一套。1988年各測項儀器屬於試記調整階段,1989年開始正式記錄。金屬水平擺因儀器本身觀測精度受限,於1996年5月停測。2002年6月完成FSQ及SSY-Ⅱ儀數位化改造。因為觀測洞室深、覆蓋層厚、干擾源少,儀器觀測精度高。

台址條件

台址岩性為侏羅紀細砂岩,岩石完整而且比較堅硬。雲龍縣位於東經98°46′---99°50′,北緯25°26′--26°45′之間,地處怒江、瀾滄間斷裂系,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斷裂帶南段,處於龍陵、保山地震帶及中甸、麗江地震帶之間,按照中國地震烈度區圖劃分,雲龍抗震設防烈度為7°,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