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位於渠縣卷硐鄉東南邊境,大竹縣民主鄉西北邊境的華瑩山中脈,海拔1190米,山勢雄偉,常有雲霧繚繞而得名,“西山積雪”為大竹八景之一。藏煤豐富,遍布石灰石礦,所產雲霧茶遠近聞名。該區岩溶景觀比較發育,地表有岩溶石山、窪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多,鈣華景觀千姿百態,已知的如九盤村虎仙洞,深達2km多,還有九盤寺白龍洞,雲霧村龍洞,拱橋村硝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霧山風景區
  • 地理位置:四川達州境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海拔:1190米
地理位置,景點,

地理位置

雲霧山位於渠縣卷硐鄉東南邊境,大竹縣民主鄉西北邊境的華瑩山中脈,海拔1190米,山勢雄偉,常有雲霧繚繞而得名,“西山積雪”為大竹八景之一。藏煤豐富,遍布石灰石礦,所產雲霧茶遠近聞名。該區岩溶景觀比較發育,地表有岩溶石山、窪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多,鈣華景觀千姿百態,已知的如九盤村虎仙洞,深達2km多,還有九盤寺白龍洞,雲霧村龍洞,拱橋村硝洞等。
山中還有著名的西山古道和雲霧寺等。西山古驛道啟於先秦而盛於三國,後一直是成都出川東過三峽湖北的交通主幹道。現今雲霧峽至雲霧寺之間保存較好的約有7公里,道寬1.5米左右、有石板道、棧道、橋樑等構成,道旁有功德牌坊、壁畫、石刻(漏米石),道旁山上有古山寨(白雲寨)遺蹟,遠古巴人居住的洞穴等等,文化遺蹟十分豐富。道路構件厚重古樸,石刻工藝精湛。顯示該古道在當時確實是高等級交通幹道。雲霧山寺建於雲霧山頂,始建於明代,寺廟為在原址恢復重建,已不如原來古樸,但仍保存有部份文物。

景點

雲霧寺建於雲霧山頂,始建於唐,興於明。據文獻資料記載,雲霧山寺原名普賢寺,始建於南北朝梁蕭時期(公元503—557),(據大竹《縣誌》記載:雲霧山寺創建於唐朝聖歷二年(公元697))由於地處交通要道邊,一直香火鼎盛。過去雲霧寺規制宏大,是一座有殿庵四十八間的寺廟建築群,號稱川東第一禪林,亦有川東小峨眉的稱譽。建築群屹立於多個山頭,以迴廊連線,有走遍雲霧寺不濕鞋的說法。其主要殿宇以銅瓦和鐵瓦鋪就,這顯然有某種官方背景或皇家氣勢。據續修《渠縣誌·宗教篇·寺觀》記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梁蕭時,在逢春壩雲霧山建普賢寺。傳明建文帝遜位以後,曾經避難入竹,駐蹕雲霧寺三個月。
南宋死心和尚曾在普賢寺修行”。死心和尚圓寂時,盤膝而坐對眾僧曰:四十年淨身自修,苦渡深山寒寺,本來無蹤,本去無影。話畢而終。明末破山海明大師曾在雲霧山普賢寺修行,在寺內親書“俗霞台”三字。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雲南進士李雲程撰《募修雲霧山普賢寺殿引》,文中說到:“宜樂禱無不靈,十邑景仰。求無不應,全蜀聲揚。以故禮之者,老幼提攜,朝之者,寒暑絡繹。人人目前有雲霧,個個心中有普賢。”可見雲霧山寺在當時的規模和影響。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雲霧山普賢寺僧通訓募集四方善款,時歷五十餘月,重修普賢寺。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雲霧山普賢寺進行大規模擴建。先後建有大雄寶殿、文殊殿、天王殿、玉皇殿、觀音殿、老君殿、舍利殿、舍利塔、韋陀殿、魯班殿、祖師殿、八仙殿、聖母殿、關聖殿、藥師殿、禪堂、法堂、念佛堂、臥佛堂、延壽堂、報恩堂、南天門等殿宇建築。所有殿宇皆為青石砌牆;所有佛像皆為青石雕琢。擴建畢,寺名以山名更為雲霧山寺。解放初期,雲霧山寺一片空寂,旋由一勞教農場駐紮至1958年上半年。1959年2月又建一茶場至“文革”時期,近三十年中,雲霧山寺慘遭劫難,四十餘座殿宇、百餘尊佛像、八百羅漢、歷代塔林被嚴重毀損,全部傳世經書化為灰燼。寺內只見兩殿、一堂和南北廂房牆體與天蓋尚存,余皆蕩然無存。
民國十七年,吳佩孚兵敗入蜀,避居於雲霧寺分寺梨樹寺。
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華鎣山脈)
雲霧山(華鎣山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