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從古室
- 位置:南安市英都鎮良山村的龍山北麓
- 始建於:五代
- 重修:北宋熙寧八年(1075)
修繕歷史,人文歷史,
修繕歷史
雲從古室原為祿壽院,由五代後唐僧人智緒創建。
北宋熙寧八年(1075)重修,後廢。
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鄉人於此修建龍山書院。
明成化間(1465—1487),英都洪氏六世祖洪暘道在此設館,首創鄉學,乃並寺院、學館,更名為“雲從古室”。到清乾隆間(1736—1795),又作較大重修,此後不斷有所修繕。
1978、1990年先後重修主殿、護厝等主體建築,並塑造佛像及殿內設施,增建山門、石階、涼亭、水榭、眺望台、羅漢閣。山門牌坊橫額“雲從古室”四字系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親筆題字。該寺現在有在雲版、和尚塔墓等文物。
1978年,為保護古剎興復佛法禪光,弘揚先賢傳播文化美德,僑胞洪恭蘭先生率先捐資維修。
1990年,僑胞洪維新先生熱心倡導,徵得印尼、新加坡、港台宗親及村中熱心人士踴躍捐資,遂組建籌委會,重修主殿及護厝主體建築,並塑造佛像及殿內設施。殿宇雕宇雕樑畫棟,石柱鏤鍍金字,門面青石浮雕,砌石基紅磚牆,朱丹琉璃彎瓦,燕尾高翹飛脊,顯得富麗堂皇。遠眺顯出“萬綠叢中一點紅”之風采,古室前側尚保存古代名僧骨灰罐及其塔墓遺蹟。增建山門、石階、涼亭、水榭、眺望台、羅漢閣等許多風景點,亭台錯落有致,林蔭蒼翠映襯,使古室既保存原貌,又展新姿。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雲從古室”匾額,熠熠閃光,更為增輝添彩。
人文歷史
南宋端平年間(公元1234-1236年),鄉中有識之士鑒於此地環境幽雅,便在舊址修建龍山收院。相傳宋理學家朱熹曾住過該院,觀賞此地山川靈秀而讚嘆不已,並作出“玉兔附嶺,必出貴人”等諸多評斷,後果有靈驗。
到了元朝時候,有個儒生屢考不第,寄寓於此,致志篤學,適院側龍興寺廢,便迎清水祖師供奉於書院。是夜,儒生夢見祖師對他說:“宜樹人育才為先。”儒生聽了,便無意功名,在此設館授徒。學子有成,尊師為“雲從先生”,蓋取《易經》:“雲從龍,龍起而致雲氣”之意。古室面前有數棵古老蒼翠的大榕樹,盤根錯節;埕下有一棵亘古的掛樹,四季飄香;右邊有一股清泉,潺流不息;寺院東廂為禪房;西廂即是當年雲從先生讀書和執教的書齋。古室背山面水,遙對北面巍峨英山,氣勢磅礴,景色萬千。
雲從古室是英山人文發祥地,歷代有許多子弟在此攻書。英都族人重視教育,置田興學,培育子弟,因而人才輩出,科甲蟬聯。據地方志書記載,自明永樂至清光緒年間,僅英都洪氏族人出秀才570人、貢生63人、舉人65人、進士16人,授任朝廷官員有21人、省司官員14人、州府官37人、縣邑官44人,並留下了“祖孫三進士”、“父子雙翰林”等傳奇佳話。
雲深藏古室,勝景催人往。歷代文人墨客對此頗有偏愛,曾留下諸多詩詞題詠和楹聯佳句。惜年久散失。近年,詩人榕光有七絕《雲從室懷古》,歌功頌德詠了雲從古室千年歷史及嬗變過程:
祿壽開山說智緒,梵宮設館數雲從。
千年嬗變知多少,惟有香燈萬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