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岫公,進士,官至都御史,敕封朝議大夫,任潮陽郡(今廣東潮安)太守。
楊氏廣東始祖雲岫,諱聳,生於唐中和元年辛丑(公元881)賜進士,歷官至都御史,出刺潮陽太守,宋太祖敕封朝議大夫。來自浙江錢塘,由江西廬陵仕粵寓梅,遂結廬定居於水南楊古狀里。
楊雲岫生平為人廉慎,厚重簡默,才德兼優,心存仁愛,孝行惇篤,仗義疏財,樂善好施,人稱賢吏。生有三子,長子思孝為鄉進士,次子思恭為鄉貢,三子思聰為宋進士欽賜狀元,自公以下,七代九進士,人才輩出,科甲聯翩。
楊雲岫卒於北宋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原葬於福建武平南岩,宋朝護國大師定光古佛易葬於此,贈其名曰百祖崗。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雲岫
- 別稱:雲岫公
- 所處時代:唐
- 出生時間:公元881
- 去世時間:公元963
- 官職:進士,官至都御史
總體評價,文物保護,歷史人文,
總體評價
贊曰:祥雲出岫,倦飛知還:澤被黎庶,福祉綿綿.
種果得果,心惟其堅:佛賜吉穴,百世不遷.
文物保護
楊姓始祖墓、定光古佛玉甲墓系粵東僅存的兩座千年古墓,坐落在梅州城區東廂村百祖崗。一千多年來,雖經朝代變遷、戰亂、災荒的歷史洗禮,“佛賜吉穴,百年不遷”之古墓,仍然完好無損,已成為城區的人文景觀,為廣大民眾所瞻仰,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這一歷史遺產,梅縣市政府於1987年將兩座千年古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江區文化局於1999年6月立文物保護碑,批准成立文物保護管理小組加強對歷史文物的保護。
歷史人文
嘉應州城東北百祖崗上,有兩座形狀相同而且是並排著的千年古墓。一座是五代時的進士朝議大夫楊雲岫之墓;另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為護國大法師的定光古佛的“玉甲墓”。這兩座古墓始建於宋乾二年(公元964年),清代乾隆年間曾重修,目前仍完整無損,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想要知道這兩座墓的來歷,還得從鄭定光講起,鄭定光自幼出家修行,據說後來他修行到了神通廣大,佛法無邊。
當時南唐李後主(李煜)的母親去世,李煜召集300位高僧為其母親超度亡靈,並求在佛事做完之後,能與母親見面說話,否則,便要把300名高僧處死。
當鄭定光奉召來到佛堂時,佛堂內已座無虛席。他便隨手拉過一張蒲團來坐,沒想到這張蒲團經他一拉,就變大了,李後主見狀,便認定此位和尚法術必然高明,於是,單獨召見他並提出想和死去的母親見面說話。鄭定光說,無法兩全其美,或者“聽聲不見面”或者“見面不聽聲”。李後主只好說“願聞其聲。”
接著,鄭定光在佛堂作起法來,過了不久,人們果然聽到李母的聲音,由遠處傳來,勸李煜不要輕易殺生,李後主聽後大哭,馬上赦免了三百高僧。
事畢,李後主一再問鄭定光要什麼賞賜,而鄭卻緘口不語。皇上怒斥道:“坐著如同古佛一般。“鄭聽後立即下拜,領旨謝恩。從此,鄭定光便成了御賜的“古佛”。
謝恩畢,鄭定光指著宮中一口重約五六百的大金鐘,要皇上賜給他作為獎物,皇上感到奇怪,心想,這口大鐘他怎能搬得動?便說:“可”。鄭定光用禪杖將大鐘背在背上,揚長而去。
當鄭定光背著大鐘來到福建的泉州時,人們都以為他是妖怪,便用武力強行把他扣在這一口鐘內,然後用木柴放火燃燒。三日後,人民認為鄭必死無疑,便用大木棍將鐘撬開,只見鄭的光頭上僅有幾滴汗珠,他笑著對眾人搖頭嘆道:“熱死我也!”
北宋初年,鄭定光雲遊到福建武平的岩前時,看到有一處叫“獅子擺尾”的勝地,想在這個地方結茅修行。正好當時的朝議大夫楊雲岫發棺柩停放在那裡,他便與楊雲岫的家屬商量,答應為楊另覓一塊更好的風水地下葬。
得到同意後,他便跟楊雲岫的家屬一起扶柩南行。當來到嘉應城外百祖崗一塊名叫“屠刀形”的地方時,他便命楊雲岫的家屬將棺柩葬於此地,並在楊雲岫 墓碑右下角刻上“定光古佛主葬”字樣。與此同時,另行建造同一模式的墓一座與楊墓並列,並剪下一片手指甲埋葬在墓穴之中,碑上刻“定光古佛玉甲墓”字樣。
後來,定光古佛不知所終,只在福建武平的岩前留下了一座“定光古佛寺”。在過去,潮州開元寺的和尚要出家受戒,都要先行到“定光古佛玉甲墓”前頂禮膜拜。